全中國最好吃的粉,為啥在貴州殯儀館?

2025年年度沙雕新聞已經提前誕生了。
貴州一家殯儀館因為做的米粉太好吃,民眾開始冒充逝者親屬,到殯儀館排隊購買。
然而看了評論區才發現,在殯儀館排隊吃粉,這在貴州甚至不能算什麼新鮮事。
有網友在殯儀館吃了一次席,香得流連忘返;曾住在附近的朋友描述殯儀館盛況,“比結婚還熱鬧”;有原本不必守靈的人主動守靈,因為“第二天早上想吃粉”。
網際網路總結貴州四大奇蹟:省醫院的月餅,殯儀館的粉,KTV的小吃,麻將館的菜。
而在我們的貴州朋友米連口中:貴州殯儀館的魔幻,不只在於美食。
以下是她的自述。

‍‍‍‍‍

文 | 米利暗
編輯 | 閆如意
來源 | 鳳凰WEEKLY(ID:phoenixweekly)
殯儀館,到底有多好吃?
二龍殯儀館的米粉上了熱搜後,我就被辦公室同事們“圍攻”了。
他們的問題只有一個:
這粉能有多好吃?
據前方報道,這家位於凱里的殯儀館,供應米粉種類一共分為四種,蹄花、酸湯、辣雞、脆哨。
▲ 圖 / 小紅書使用者@diamondness
按我的經驗,這粉就不可能不好吃。碗裡兩種辣椒,左邊香、右邊酸,鐵口直斷,充滿靈魂。
外人看這則新聞既地獄又沙雕,作為貴州人,我絲毫不震驚——這種事情實在太常見了。
我的老家黔北縣城的殯儀館,做飯水準也是出了名的一絕。現在這則新聞,讓我有理由懷疑,全貴州都這樣。
我對殯儀館的觀察,始於外公去世的時候,我回縣城殯儀館呆了三天。
坐在桌上吃飯,當時夾起一塊紅湯羊肉入口,我突然發現:外面的餐飲跟隨流行口味三天兩頭變化,唯有殯儀館永遠活在安穩的舊日時光裡,保留著一種童年時期特有的古樸風味,一絲一毫都沒有改變。
翻遍整個縣城餐館,我也找不出第二家。
我嫂子是河北人,嫁到小縣城呆了幾年之後,人情往來漸漸增多。從前去殯儀館吃酒,她都是送完禮金火速回家催孩子寫作業,偶然一次嚐到了殯儀館飯菜的美味之後,她總是會留下吃晚飯,再心滿意足地回去收拾小孩。
縣城殯儀館到底有哪些菜特別好吃呢?
燒白扣碗、燉羊肉、海帶蹄花湯、肉沫玉米粒、涼拌酸菜折耳根……有葷有素,搭配得當,經典貴州菜式一樣不少。
尤其是燒白扣碗,上鍋蒸得晶瑩剔透的白肉,肥而不膩,因為油分都滲到了下方的辣椒鮺裡,上下各得其所,妙不可言。去吃席的人,哪怕平時再害怕油膩的,也會高低整上兩塊。
▲ 能上殯儀館公眾號,必定是廚師本人也相當自豪的菜式了。
我媽告訴我,殯儀館做的米飯也很獨特,在其他地方從未嘗過這麼香的味道。她身邊許多朋友都很想打聽殯儀館到底在哪裡採購的大米,但是至今也沒個定論。
叔叔阿姨還是手機用得不夠熟練,其實殯儀館在公眾號上公佈了答案。
而且縣城殯儀館的後廚幾乎沒有短板。
不僅上千人吃席的大場面能撐住,師傅們做早晨和夜間的加餐小食也是手拿把掐。
因為殯儀館裡總有人守夜,早餐和夜宵的供應就十分重要。吃得倒也簡單,一般就是吃粉和吃豆漿稀飯配鹹菜。熱搜上凱里二龍殯儀館的粉,正是這種供應。
有貴州網友回憶說,有時候在冰棺旁邊守夜搓麻將熬了一宿,有人端一碗熱騰騰的肉沫粉過來,大家就一邊嗦粉一邊搓麻將,笑著說:“躺著的人就沒口福咯。”然後也用小杯子盛一點供在冰棺旁邊,吃夜宵,人人有份。
這場景,基本就是我回憶的複製貼上。
至於豆漿稀飯,那更別提了。現在網上年輕人流行用“全村吃席”來指代死亡不一樣,我們小縣城詛咒別人的時候只會說:
“你別在這兒蹦躂,我就等你請我去吃你的豆漿稀飯!”
為啥說吃豆漿稀飯呢?我們縣城殯儀館的豆漿稀飯的確是獨一份的香醇和甜美,讓所有人都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豆漿稀飯在我們黔北是殯儀館和死亡的代名詞,葬禮的必備夜宵。有的人認為喝下之後可以得到高壽老人的福報。
▲ 民間說法,來源不可考。圖 / 公眾號“美食與家國”
由於豆漿稀飯製作過程比較麻煩,需要不停攪拌一小時,才能不糊鍋,同時保證豆漿和米的香味充分融合,達到理想中的黏稠度,加上有些避諱,所以平時基本沒人會在家自己做。
▲ 圖 / 抖音博主@阿玲🌵
當你腦子裡瘋狂想念那一碗香甜濃郁的豆漿稀飯的時候,除了殯儀館,幾乎無處可去。
此時,思念就不止是一種病了,還很罪惡。
說到底,吃席實在是縣城葬禮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席太摳搜顯得小家子氣,王熙鳳給秦可卿辦葬禮,東府西府動用這麼多人,不就是得招待好賓客,圖個面子?
普通人家辦葬禮送往迎來也好幾百人,也需要在親戚朋友裡找腦子清楚、做事妥帖的人來統籌排程。我媽說,來悼念的賓客也並非每個人都是至親,悲傷是留給自己的,禮數得留給別人,作為主人就一定要招待周全。
在貴州辦葬禮吃席,一桌8個人,價格在250-300塊之間,人均30多一點,主打超值價效比,吃的這方面交給殯儀館,家屬便大可以放心。
貴州葬禮三件套
貴州人辦喪事,從來圖的都是熱鬧。
大家能親自到靈堂來看望逝者,就足以說明心裡有逝者,關心這家人,向家屬表達哀思,就夠了。悲傷歸悲傷,人氣旺,才說明這家人人丁興旺、平時待人接物禮數周到,作為主人家,就得傾盡全力招待。
但是幾十上百人聚在靈堂裡,總不能幹站著,大家乾點啥好呢?
貴州葬禮三件套:聊天、嗑瓜子、搓麻將。
我們縣城的靈堂一般分成了兩層,樓下是靈堂,正中間擺著冰棺,大家圍坐起來,親戚朋友輪流幫忙招待客人,給每個人發一張白帕子包在頭上,然後寒暄、安慰家屬、交換近況。
隨後,就會有人把賓客領到樓上。那裡擺滿了一排一排的全自動麻將桌,湊齊四個人,就能開打。對縣城社交來說,參加別人的葬禮,一起打一場麻將,也是一個拓展社交圈的渠道。
整個葬禮無非是樓下道士先生領著家屬在樓下敲敲打打,方言rap,樓上則是頭頂包著白帕子的賓客們,一輪一輪搓麻將的聲音。
假如一對夫妻來參加葬禮,夫妻倆各自在不同的牌局,回家以後,倆人通常都會交待完自己的輸錢贏錢的戰況,再訴說今天在席間瞭解到的各種八卦。
▲ 網圖,僅供示例,下方的電爐是靈魂,冬天在貴州打麻將真的很溼冷。
當然,有時候打麻將也是人情負擔。有時候你明明第一天在葬禮上打牌輸錢了,第二天硬著頭皮也還得去繼續打。
因為在靈堂呆的時間越久,就說明關係越密切。
別人辦葬禮,只去送禮金的是點頭之交;打一天麻將的是普通朋友;打三天麻將並且參加了下葬儀式的,才是真正的至親好友。
當然,如果贏錢了就會更加感念逝者,“他一向對我很好的,現在也還在保佑我。”
葬禮一辦就是三天兩夜,非常累人,但殯儀館的服務還是很周到。
如今,縣城殯儀館每個靈堂的最外側都配了三四個按摩椅。第一個想出這個主意的人,是天才中的天才。
家屬在靈前哭跪了好幾個小時,熬夜熬累了,沒有什麼比躺上按摩椅更放鬆的事了。
▲ 官方全景影片截圖,從左到右依次是按摩、聊天和麻將區。
外公葬禮的時候,據我觀察,按摩椅15塊錢一次,上面幾乎每時每刻都黏著人,還得排隊才能輪得上。
當然賓客們也很客氣,看到家屬過來,都會主動讓出按摩椅,並且表示:“你們跪得久了,不容易,過來按一按。”
鄉土人情社會,就是這麼務實且樸素。
葬禮,是一場關於告別的聚會
小時候父母人情往來總是很多,大人要為親戚朋友守夜,在殯儀館通宵麻將,我們小孩沒地方去,就成群結隊在殯儀館到處亂竄。
我近距離見過妻子撲在患肝癌病故的丈夫鼓起的肚子上痛哭,她一直問丈夫:“你現在是不是還是很痛呀?”
也湊到過下葬的最前線,當土鏟到棺材上的時候(那時候還允許土葬),別離的痛苦達到頂峰,我透過大人們重重疊疊的腿,看到逝者的孫子哭得眼淚鼻涕掉成了近一米長的細絲,垂到墓地裡。
也跟春節人多容易發生矛盾一樣,葬禮上也有各種抓馬場景。家裡有個遠房親戚,曾去殯儀館的麻將桌上捉姦,一腳把父親小三坐的凳子給踹翻了,這個八卦故事至今還在家族中流傳。
殯儀館的夜晚,實在是我童年記憶中不可抹殺的部分。
隔壁市殯儀館火了之後,我把新聞發到了家族群裡。
我問:怎麼貴州殯儀館都這麼不務正業?把飯做這麼好吃。
我媽評論說:美食可以安慰家屬的悲傷、辦喪事的勞累,也讓親朋願意多停留一會兒。

人活這一輩子,為自己的至親好友們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讓大家無論天南海北,有機會能夠重聚在一起。
貴州人的葬禮,的確是葬禮,也是一場關於告別的聚會。
逝者離場了,活著的人總要帶著有他在的回憶,繼續往前。

每人互動

你最想吃哪道貴州菜?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鳳凰WEEKLY(ID:phoenixweekly)
點選關注,閱讀更多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