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撕裂的一年,文化撲街的一年|文化週報

撰文 | 實習記者 王鵬凱 
編輯 | 黃月
每個週六,“文化週報”向你彙總呈現最近一週國外思想界、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
請查收2024年最後一期文化週報。這份週報也可以算作介面文化年末盤點系列的一部分,帶我們從政治選舉、文化風潮和網路生態這三個角度回望這一年。
政治選舉盤點:
艱難與撕裂的一年
2024年被稱為全球超級選舉年,有超過70個國家舉行了政治選舉,無論從過程還是結果來看,它們都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日前,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釋出文章,盤點了今年眾多選舉中浮現的四個主題。
第一個主題是執政黨在多個國家的艱難處境。在今年最引人矚目的美國大選中,民主黨候選人、副總統卡馬拉·哈里斯輸給了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共和黨還贏得了國會兩院的多數席位,這是美國大選中執政黨連續第三次敗選。這樣的狀況還發生在全球的多個國家:在英國,工黨在議會贏得壓倒性多數,結束了保守黨14年的統治,日本二戰後大部分時間執政的自民黨失去了議會多數席位,南非的非洲人國民大會自種族隔離結束以來首次未能贏得國會多數席位,在迦納、巴拿馬、葡萄牙、烏拉圭等國,不同意識形態的反對黨都贏得了權力。
為什麼2024年對執政黨來說如此艱難?皮尤分析,經濟挑戰已經成為了全球範圍內的一致主題,疫情後的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和持續的不平等都影響著各國選民的觀念。除此之外,皮尤的調查發現,人們對代議制民主產生了更廣泛的挫敗感,許多人感到與政治精英存在脫節,自己的利益和觀點並沒有被代表。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日,比利時布魯塞爾,抗議者在盧森堡廣場的歐盟總部附近舉行示威活動,抗議低收入、通貨膨脹和外國競爭政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種情緒也導向了第二個主題:右翼民粹主義展現出持久的力量。在今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取得了更多優勢,其中許多政黨都以尖銳的反移民路線為綱領,歐洲以外也是如此,在美國,特朗普具有民粹色彩的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已成為共和黨的主導力量,在印度、印尼、阿根廷、墨西哥等地,不同型別的民粹力量也都取得了成功。
與民粹蔓延同時發生的,還有許多國家在文化和身份方面不斷加深的政治分歧,這是第三個主題。在各國的大選中,移民、墮胎、女性權利、性少數權利等議題不斷在民眾間產生撕裂,這也反映在政黨方面。皮尤的一項跨國調查顯示,在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色列在內的16個被調查國家中,有15個國家的左翼和右翼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中美國差距最大,91%的美國自由派更擁抱變革,這個數字在保守派中只有28%。
第四個主題是國際衝突的政治影響力逐漸提升。在2024年,如何看待並應對俄烏和巴以這兩場衝突,在許多國家都產生了激烈的意識形態分歧。在法國,右翼領袖勒龐一直批評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並呼籲限制法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奧地利和德國的右翼政黨也對支援烏克蘭持保留意見,在美國,許多民主黨支持者對拜登政府處理巴以衝突的方式表示反對。
當地時間2024年5月21日,美國波士頓,示威者在抗議活動中展示標語牌並高呼口號。示威者呼籲結束巴以衝突,他們在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波士頓期間舉行抗議活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些政治動態也反映在主流媒體的年度總結中。《時代》雜誌將2024年度人物頒給了特朗普,《時代》主編山姆·雅各布斯(Sam Jacobs)指出,特朗普重塑了美國政治,他抓住人們對物價上漲的不滿,並得益於全球範圍內對執政黨的反感,“如今,我們正在見證民粹主義的復興、對制度的日益不信任、以及對自由主義價值觀能否改善大多數人生活的信心逐漸瓦解。特朗普既是這一切的推動者,也是受益者。”
與此同時,《經濟學人》也選出了2024年度詞彙Kakistocracy(最壞的統治),特朗普勝選的第二天,這一詞彙在谷歌的搜尋量飆升,文中寫道:“Kakistocracy有著清脆的發音,像是玻璃碎掉。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取決於你是否認為這塊玻璃應該如此。不過這個詞精準概括了半個美國以及世界上許多人內心的恐懼。”
流行文化盤點:
撲街(flop)之年
《紐約客》文化評論欄目Critics at Large每年都會用一個關鍵詞總結過去一年的文化領域。2023年,隨著《芭比》和《可憐的東西》等女性題材文藝作品引起全球轟動,越來越多女性開始與更廣闊的世界互動並進入政治領域,他們將這一年稱為“娃娃之年”(the year of the doll)。2024年,人們在文化領域看到的是大量破滅的、未被滿足的期望和承諾,其中也包括未能實現的政治理想,因此該欄目將2024年稱為“撲街之年”(the year of the flop)。
什麼是flop?在英文中,flop的初始含義是沉重、笨拙、疲倦地落下,並進一步引申為表示某部文藝作品因不受歡迎而搞砸、撲街、徹底失敗。具體而言,當我們形容一部作品“撲街”,它首先需要被人們期待和關注,但結果出現巨大落差,這一切都發生在公眾眼前。
一個鮮明的例子是弗朗西斯·科波拉的電影《大都會》,這部野心勃勃、耗資巨大的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遭遇了巨大滑坡,甚至沒有收回成本的10%。作家內奧米·弗賴伊(Naomi Fry)指出,這部電影自豪地展示著自己與當下的不合拍,年邁的科波拉執著地實現自己數年來的心願,對他來說,是否能跟上文化潮流、文化領域如何看待這部電影等等,這些問題似乎都不重要。這是當下很突出的一種失敗型別。
《大都會》海報(圖片來源:豆瓣)
當然,更多失敗的發生情形是試圖努力跟上潮流但最終失敗。哈里斯的競選就是一個重要的例子。作家亞歷山德拉·施瓦茲(Alexandra Schwartz)認為,哈里斯的參選不只是一個政治人物的塑造,她更被視為一種文化意義上的主角,一位特朗普的對抗者,人們在她身上寄予了各種政策與文化上的期待,她也在競選中傳遞了這樣的訊號,不斷與當下的流行文化相呼應,例如今年最火熱的brat summer,也包括女性的呼聲,但這一切最後都落空了。
為什麼這些失敗會發生在2024年?或者說,這是一種新現象嗎?其中一個關鍵要素是,粉絲文化在當下的發展直接影響著人們對一部作品成敗的判斷,它與人氣有關,並被具體化為資料和演算法,這在過去並不存在,“法國新浪潮就從未撲街過”。這也與當下的身份政治相關聯,粉絲文化正在與政治重疊,此處的新變化是,政治領域中的粉絲策略不再輕易奏效,對於像哈里斯這樣的政治人物而言,她還需要爭取更多粉絲以外的人,敗選結果也反映了這一點。這種失敗的感受也隨著身份政治延續到了支持者身上,大選後廣泛出現的政治性抑鬱就是一個例項。
當地時間2024年11月6日,美國華盛頓特區,哈里斯發表敗選演講,一位支持者落淚。(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網路生態盤點:
創作者接管的一年
在過去幾年,我們通常將在社交媒體上擁有大量關注者的人稱為網紅,並討論由此衍生的網紅經濟學。在2024年,這一網路生態發生了轉變,《紐約客》的一篇文章指出,如今網際網路中最受青睞的術語已經不再是網紅,而是“創作者”(creator)。
具體而言,創作的門檻被跨越了,人們不再談論播客主播、音樂家、作家這些特定的名稱,他們都是創作者——概括性地稱呼所有跨平臺創作內容並以此出名的人。與網紅相比,創作者暗示了一種生產性的行為。如果說網紅是在販賣一種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創作者則被認為要傳遞特定的資訊,這使他們獲得了數字時代的文化權威。他們創作的往往是數字內容,無論是什麼型別和釋出在哪裡。他們創作我們觀看的YouTube和TikTok影片,創作我們閱讀的新聞信,創作我們聽的播客,也創作我們在X、Threads等社交媒體上消費的文字內容,更可能的情況是,他們同時從事所有這些工作。
在特朗普透過網路男性空間(manosphere)聚集大量支持者並贏得大選之前,網路創作者就已經成為政治領域中備受青睞的物件。今年8月,拜登就曾邀請一組創作者來到白宮,並表示“你們是我們溝通方式的新突破”,在慶祝哈里斯獲得總統提名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創作者被安排在比新聞記者更靠近舞臺的位置,並獲得多媒體工作室的許可權。在美國大選期間,除了喬·羅根(Joe Rogan)以外,Call Her Daddy節目採訪哈里斯並強調了墮胎議題,播客主持人、計算機科學家萊克斯·弗裡德曼(Lex Fridman)與馬斯克進行了長達八個多小時的對話,喜劇演員西奧·馮(Theo Von)甚至在鏡頭前與特朗普討論了可卡因的精神影響。《紐約客》的文章指出:“在過去十多年裡,注意力經濟一直主導著網際網路,但其中的主角從未像現在這樣居於中心,也從未擁有如此直接操控權力槓桿的能力。”
馬斯克參與播客節目(來源:Lex Fridman播客主頁)
這種創作者模型在網際網路各個領域乃至世界各地都取得了成功。今年9月,泰國一隻名叫Moo Deng的侏儒河馬在社交媒體上迅速走紅,它所在的動物園順勢化身創作者,製作Moo Deng的影片並銷售相關商品。11月,YouTuber、業餘拳擊手傑克·保羅(Jake Paul)與拳王泰森舉行了一場直播拳賽,吸引了超過1億的觀眾收看。
在這些案例中,創作者繞過傳統媒體把關人,直接接觸受眾,形成了新的傳播和商業體系。“一旦你在創作者生態系統中站穩腳跟,缺乏專業知識或經驗就變得無關緊要,觀眾只是想要更多關於你的內容。”但這其中也存在失敗過氣的風險,因此,進一步的訣竅在於,“要麼創作出外在於自身的持久興趣點,一種超越創作者本身的作品;要麼具備足夠的自我認知,在觀眾厭倦你之前,透過儘可能多的渠道套現。”
參考資料:
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24/12/11/global-elections-in-2024-what-we-learned-in-a-year-of-political-disruption/
https://time.com/7201547/person-of-the-year-2024-donald-trump-choice/?utm_source=roundup&utm_campaign=20230202
https://www.economist.com/culture/2024/11/29/the-economists-word-of-the-year-for-2024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2024-in-review/critics-at-large-live-the-year-of-the-flop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2024-in-review/the-year-creators-took-over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實習記者 王鵬凱,編輯:黃月、潘文捷,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