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直聘,離奇募資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穎寶

最近,網際網路招聘巨頭BOSS直聘做出了令人意外的舉動。
BOSS直聘宣佈擬在港股市場公開發售3000萬股A類普通股佔發行後股本的3.2%,最多募資約23.4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1.4億元)。其還可根據市場需求增最多450萬股,若全部發售完將佔發行後股本的3.6%
通常而言,企業增發股票往往源於資金壓力,但BOSS直聘最新一季報顯示,其賬上現金高達27.9億元,較上一季度又多了2.37億元。
更弔詭的是,BOSS直聘的增發有10%的份額(300萬股)開放給了散戶。
通常企業增發,基於對資金門檻、承擔長期風險能力的考慮,會直接面向機構做定增,畢竟單份認購金額常達數千萬元,散戶的參與能力較低。而BOSS直聘股份發售檔案顯示,每股發售價最高78港元,每手100股,“入場費”僅需7878.66港元。
不差錢卻要募資,偏又選擇了一條低效率的募資渠道,BOSS直聘到底打的什麼算盤?
點選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後的邏輯。
一次奇怪的增發
BOSS直聘創始人趙鵬自己也承認,增發的主要目的不是募資,而是公司在港股的交易流動性,“可以獲得更多香港股民和機構的參與,一起分享公司成長的紅利”。
說起來,這還牽扯到當年BOSS直聘是如何在港股上市的。2022年,已經在美股上市的BOSS直聘選擇以介紹方式在港交所上市,簡單來說就是沒有發行新股或募集資金。
官方的解釋是,現金儲備充足,現金流良好。而外界普遍猜測,還和當時的環境有關。當年中概股企業在美股市場遭遇瘋狂殺跌,公告顯示BOSS直聘已被納入中概股的“預摘牌”名單,BOSS直聘可能會因為擔心在這種市場環境下,發行新股會遭遇“賣不出去”的困境,而採取更穩妥的辦法,即“直接不賣”轉上市。
這種方式帶來了的好處顯而易見,BOSS直聘在港股迅速上市,而且股權結構得以保持穩定。不過也有遺憾的地方,就是BOSS直聘的業績太好了。
2025年一季度報顯示,BOSS直聘營收同比上升12.9%19.2億元,淨利潤同比上升111.5%5.18億元。在此前的2023年、2024年,BOSS直聘的營收為60億元、73.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2%23.6%,淨利潤同比增速更為驚人,分別為925%44.2%。一年內淨利潤翻9倍的企業,市場上真不多見。
強勁的盈利帶來股價向上。從202412月開始,BOSS直聘股價走出趨勢性反彈上漲,到今年6月底,股價累計上漲超過40%;進入7月略有回撥,但截止74日,漲幅依然保持在35%以上。
但考慮到BOSS直聘因歷史原因而形成的股權集中,收穫上漲紅利的普通投資者可能確實不多,這讓創始人趙鵬的話聽上去也有些道理。
今年以來,港股整體表現轉好,中美關係近期有所緩和,那麼此時面向散戶增發頗有一點“發彩票”的意思。2014-2020年間,BOSS直聘累計融資6次,融資總金額達數十億元人民幣,而只有這一次不圖錢,只圖回饋大眾。
不過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BOSS直聘的“撒錢”行為,也有說不通的地方。
比如僅給散戶10%的份額,能增加多少流動性呢?退一步來說,3.2%的股票增發比例已經很低了,幾乎不會對公司股本造成稀釋,意味著不會對股東架構、公司重大事項的決策帶來影響。
更重要的是,如果結合BOSS直聘如今在公眾心中的形象來看,如此反常討好的增發可能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
“花錢了,還是找不到工作”
討論BOSS直聘增發到底為了什麼之前,先來看看其是怎麼賺錢的。
2024年財報顯示,BOSS直聘面向企業主的線上招聘服務收入為72.7億元,佔總收入的98.8%2025年一季度,該比例進一步提升至98.9%。這一年,BOSS直聘的付費企業使用者量高達610萬,同比增長17.3%
簡單來說,企業主是BOSS直聘的主要收入來源,尤其是以中小企業主為支柱。2024年,儘管BOSS直聘的中小型客戶年付費在5萬元以下,但累計貢獻了55億元營收、佔總營收的74.8%
中小企業主願意付費,是因為BOSS直聘巧妙切中了其痛處——招聘預算低、吸引力不及大型企業。
BOSS直聘推出了VIP賬號、競招職位、曝光重新整理卡等付費服務或道具。據網路搜尋,BOSS直聘一個企業端賬號的收費是4800元,每釋出一條職位資訊的費用是5元;每個賬號只能釋出5個競招崗位(熱度高競爭激烈的崗位),超出後每增加一個需支付158元。
但不同於其他平臺動輒幾萬元的綜合性年包,BOSS直聘的服務可以按月購買,或只購買特定道具,意味著花幾百元也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服務,化解了中小企業預算低的困擾。
服務收費固然沒問題,但有問題的是,在招聘市場焦慮逐年加深的背景下,BOSS直聘卻在“強制收費”。據企業主透露,在BOSS直聘上釋出首個職位是免費的,但不付費就看不到求職者的完整簡歷,這便沒法與其聯絡。
而且,屢屢變相漲價。
早在2021年赴美上市前夕,BOSS直聘就被指“透過削弱原功能的使用體驗,引導使用者使用付費功能”。據當年的報道,平臺原有的關鍵詞搜尋功能被下線,HR只能透過資訊流推薦篩選簡歷,但由於推薦演算法精準度低,引發使用者吐槽:“看IOS開發的職位,推薦一堆Android開發的同學來。”“我要招全職,卻全給我推大二、大三的在校生。”
另有HR網友則表示BOSS直聘的套餐費用也不透明,“去年我們公司的賬號年費是1.2萬元,今年卻要1.6萬元”。金角財經用兩個賬號測試後發現,購買同樣的招聘服務,A賬號要付128元,B賬號卻要付198元;手機端的價格為78元,電腦端則要128元。
相比不透明的漲價,服務質量似乎沒有跟上。黑貓投訴平臺上超8000條關於BOSS直聘的內容中,不乏涉及“招聘無效”“資料反饋缺失”“下架後的道具不退款”“正規招聘卻遭鎖定”等表述。
實際上,BOSS直聘不止賺企業主的錢,還賺求職者的錢。
BOSS直聘客戶端顯示,其提供給了求職者的VIP套餐,有68/30天、98/60天兩種價格,包含競爭力分析、AI潤色簡歷、專屬簡歷模板等服務。BOSS直聘另有獨立出售的高階定製服務,如“30天求職助跑”服務,向10年以下工作經驗者收費2499元,10年以上工作經驗者則為3299元。
但不少求職者亦表示,服務體驗不佳,“花錢了還是找不到工作”。
微博、抖音等社媒平臺上,網友對BOSS直聘的描述,不乏“搜尋不精準”“打招呼無人理”“亂推企業”等內容。
據《DT商業觀察》統計,截至2024618日,小紅書的“BOSS直聘”的筆記相關筆記閱讀量TOP10中,超過一半是表達不滿情的,比如《BOSS直聘都這麼搞笑的嗎》預估閱讀量72.7萬、《用BOSS直聘,錯過了太多雙休好工作》預估閱讀量40萬。
照理來說,企業招聘需求增多助推BOSS直聘增收,看似是經濟復甦下工作機會變多的訊號,但現實卻好像變成了招人和找工作都更難了。
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資本美化
吐槽聲浪的另一端,是越來越多人離不開BOSS直聘。2024年,其全年月均活躍使用者數達到5300萬,同比增長25.3%
最直接的原因藏在失業率裡。國家統計局520日公佈的分年齡組城鎮調查失業率資料顯示,4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5.8%,儘管年內新低,但仍高於2024年同期1.1個百分點;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歲、30-59歲勞動力失業率分別錄得7.1%4.0%,與上年同期持平。
就業越難,求職競爭就越激烈,就越容易為求職投入金錢,這樣的大環境既造就了BOSS直聘這樣的行業巨頭,也引出了BOSS直聘做到行業第一的殺手鐧:一直對外宣傳“匹配精準度高”“招聘達成率高”等優勢。
2025年一季報中,BOSS直聘就提到基於DeepSeek-R1與自研的“南北閣”模型,給招聘者提供AI服務。該服務會根據招聘者個性化的招聘要求智慧匹配合適的候選人,並給出推薦理由。內測資料顯示,該功能有效提升了匹配精準度,使用該功能的招聘者達成效率提升了25%
2022-2024年,BOSS直聘研發投入分別為11.83億元、15.44億元、18.16億元,同比增幅均超過20%
但這與前述市場的感覺並不一致,被吸引購買BOSS直聘的服務後,仍沒能高效精準地招到人/找到工作,反而頻繁被引導加購服務。
一邊是就業率遲遲未見明顯回暖,另一邊是BOSS直聘卻賺得盆滿缽滿,這難免引發外界對其付費服務質量的質疑甚至有人擔心,BOSS直聘是否在求職者與招聘方之間,悄然築起了一道資訊壁壘,這恰恰是不同行業中具有壟斷優勢企業的共同手法
企業主與求職者,似乎都處於同一種被動狀態——能不能招到人/找到工作,全看平臺推不推簡歷。
BOSS直聘的商業成功毋庸置疑,但這種成功也引發了新的疑問:一家市值超過500億的上市公司,究竟承擔了多少與其體量相匹配的社會責任?
說到這裡,此次股票增發的用意或許已經不言自明。BOSS直聘正試圖藉助一場小比例的股票增發,開啟一輪資本回饋下的品牌形象修復。
一方面,透過吸引散戶和本土機構投資者入場,讓更多人瞭解、認可其商業模式,並在分享業績紅利的過程中,順勢強化增長前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或許是藉此獲得投資者的認同,換取更多正面聲量,扭轉在輿論場上的負面壓力。
畢竟,企業可以在資本市場講出漂亮的故事,但真正難的是,是在數錢的時候,別人還願意替你鼓掌。
參考資料:
DT商業觀察《打工人躺不平,BOSS直聘躺著贏》
說財貓《工作越難找,Boss直聘越賺?“賣”簡歷狂賺16億》
深眸財經BOSS直聘不只是個beta
出品人:盧樺
主編: 袁明武  責編:角爺
版式:伊妍
商務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