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智駕聯盟風雲再起,不只有引望

我們正處於從“車+AI”到“AI+車”的歷史轉折點。千里科技與吉利等多方角色組成的車BU聯盟,或將成為一個車圈協同共生的新物種。
編輯 | 李雨晨
智駕的江湖,從今年開局就已是硝煙瀰漫。
在比亞迪2月初以"全民智駕"的口號擂響戰鼓不到一個月,吉利即不甘示弱地予以回應,以一場資訊密度極高的AI智慧科技戰略釋出會,向行業投下數枚"核彈"。在這場釋出會上,不僅讓行業將目光鎖定吉利這家頂尖車企的智慧化轉型,更讓其背後的神秘玩家浮出水面,這就是千里科技。
在本次釋出會上,千里科技董事長印奇出人意料地亮相。他以吉利AI科技生態的一員,作為唯一的合作伙伴演講嘉賓現身釋出會現場。更加重磅的是,基於千⾥科技與吉利汽⻋集團的深度技術合作,全新的“千⾥浩瀚”智駕系統正式推出。未來,吉利銀河的全系產品都將搭載千⾥浩瀚。
就在釋出會前的24小時,千里科技突然釋出公告,宣佈與吉利、路特斯等締結《⻋BU投資框架協議》,同意成立合資公司進軍智駕業務領域。在智駕賽道,雖然千里科技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但其掌舵人印奇一直是AI行業的風雲人物。他在2011年創立曠視科技,被喻為國內“AI四小龍“之一。去年11月,印奇開始轉戰汽車賽道,擔任力帆科技的董事長。近期,力帆科技正式更名為千里科技。
在釋出會上,印奇談到了對於“AI+車”發展趨勢的判斷:“隨著AI技術與汽車產業加速融合,我們正處於從‘車+AI’到‘AI+車’的歷史轉折點。2025年將是‘AI+車’的元年。”
隨著AI技術與汽車產業加速融合,千里科技和吉利主導的這場連結科技、汽車與資本的合作聯盟,是否預示著智駕終局的走向?而在這一多方合作聯盟中,作為新晉勢力的千里科技,又將扮演何種的角色?
1
“桃園結義”的車BU,智駕行業的新物種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智駕供應商與主機廠合作關係一直頗為微妙。
有不止一位智駕供應商的高管表達過自己的困境:供應商在專案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技術資源,但一些強勢的主機廠可能會引入多家供應商“賽馬”。另外,在自研的壓力下,主機廠正在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這導致二線智駕供應商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必須在高階智駕解決方案和價效比之間尋求平衡,以保持競爭力。
但站在主機廠的角度,早期的考慮是在和供應商的合作中把握主動權,避免“丟了靈魂”。因此,自研就是一個思路,幾乎所有主流主機廠都在做。
但自建團隊意味著極大的人力投入。比亞迪騰勢的銷售總經理趙長江就曾表示,智慧駕駛開發團隊有超過4000名工程師,並且每月工資支出達到10億元。在一些具體的智慧化方案上,例如DMS(駕駛員監控系統)等車內視覺AI軟體,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進行演算法開發和模型訓練,這對於一些在感知等AI能力積累較晚的企業來說,就是一大挑戰。
這也是千里科技和吉利簽訂《⻋BU投資框架協議》的一個行業背景。
3⽉2⽇,千⾥科技釋出公告,宣佈將與吉利、路特斯等合作伙伴共同簽訂《⻋BU投資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千⾥科技將與兩江產業基⾦、重慶產業⺟基⾦、江河匯、吉利、重慶邁馳、路特斯共同發起設⽴⼀家智駕合資公司,股權結構為:千里科技合夥企業佔30%、吉利佔30%、重慶邁馳佔30%、路特斯佔5%、員工激勵平臺佔5%。
這樣的一份協議,不禁讓人聯想到此前華為引望公司的成立。
2024年1月,華為斥資10億元成立100%控股的深圳引望,賽力斯和長安出資百億入股,以“業務+股權”的形式進行全面合作。
為什麼兩家車企會選擇投入真金白銀,最主要的是考慮到現在合作模式下,車企、AI公司、Tier1廠商等多方角色的協同問題。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此前讓華為車BU艱難的核心因素是,車企因為擔心失去靈魂,以及顧忌華為智選車業務的競爭而不願大批採購,為了持續獲得訂單,華為必須和主機廠深度捆綁,打消合作車企對於潛在競爭的擔憂,不再害怕“失去靈魂”。
過去,車企與智駕方案商、Tier1廠商是天然的甲乙方關係。此前,就有智駕方案商坦言,““主機廠跟方案商的關係很敏感,互相提防。即便合作,也只開放非常有限的資料。”
引望成立後,各方的邊界感不再明顯,都同屬於一家合資公司,減少了研發和專案交付的扯皮,協同能力進一步提升。
因此,引望模式的推行,也是千里科技、吉利參與到《⻋BU投資框架協議》中的原因所在——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共同進退,打造⾯向整⻋企業的AI開放智⾏平臺,打破過往“整⻋⼚+Tier 1供應商”固有的線性合作模式,形成一種互相反哺的正迴圈,避免資訊損耗和利益博弈的不利局面。
印奇表示,“未來需要一家能將大模型技術、產品場景定義和軟硬協同能力進行系統性整合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未來,我們將承擔這樣的使命。”
最後,也是最實際的一點,千里科技、吉利的車BU建立,可以讓各方直接分享智慧汽車領域的收益。
資料顯示,在淨利潤方面,華為車BU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別虧損了75.87億元和55.97億元,2024年1~6月則實現了扭虧為盈,淨利潤為22.31億元。
可以展望一下,未來千里科技、吉利等籌建的車BU將技術能力開放給全行業後,也將得到可觀的收益回報。
2

千里科技,給吉利裝上一臺AI發動機

千里浩瀚智駕方案的名稱,有這麼一種解釋:千⾥科技代表最強的AI能⼒,浩瀚代表最強的整⻋製造能⼒。方案以“零碰撞”為目標,構建了全方位、多維度的安全防護體系,不僅實現了“智駕平權”,更強調“安全平權”
作為第一代的AI四小龍,2018年,印奇創立的曠視科技組建過一個幾十人的智慧駕駛團隊,並展示了車載AI視覺解決方案,涵蓋人臉解鎖、賬戶切換、駕駛員識別及多模態互動等功能。
2021年,在特斯拉純視覺路線的成功驗證下,曠視科技決定入局智駕行業,並在隨後成立智駕業務品牌——邁馳智行。
智慧駕駛行業不乏一些優秀的演算法公司。但是,智駕本質上是一個考驗工程化能力的行業。從既往業務來看,曠視擅長走軟硬一體的商業模式,從早前的安防行業,到一直研究的AMR機器人、SLAM導航智慧無人叉車、人工智慧堆垛機、穿梭車等移動機器人產品,曠視並不是一家只懂演算法的公司,而是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硬體產品體系,擁有和主機廠良好溝通的對話體系。
基於在計算機視覺上的技術優勢,曠視迅速切入到以視覺為主的技術路線,形成了幾百人的團隊規模,並打造了兩套BEV視覺演算法模型—BEVDepth和PETR,在2023年正式釋出三種不同配置的量產智駕方案,全部面向L2+級智慧駕駛,這些方案在吉利多款車型上實現量產。
2024年7月,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印奇透過股權受讓間接持股了力帆科技。同年11月,印奇接任力帆科技董事長,2025年2月,“力帆科技”改名“千里科技”,確定“AI+車”發展戰略。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資本市場給出了很好的反應——按2月漲幅排名,千里科技以上漲54.35%位列重慶上市企業第一。這也充分說明了市場對千里科技背後所代表的AI力量的看好。
在智駕方面,光智駕團隊,吉利體系就有5個,包括研究院智駕中心,極氪自研智駕團隊,路特斯智駕團隊,子公司億咖通,以及脫胎于吉利的福瑞泰克,各種內部力量的拉扯與消耗,對吉利的智慧化並無益處。
從《台州宣言》後,吉利控股開始以聚焦和整合為發展思路,領克併入極氪、幾何併入銀河,車型以及智慧化力量務求實現力出一孔。
千里浩瀚是吉利首次擺在明面上稱“統一”的智駕品牌。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在會後的溝通會環節就表示,“整個吉利將形成智駕的‘一盤棋’。”
這也基本明確了,以陳奇團隊為主的自研力量以及千里科技代表的AI力量,會在吉利集團內匯聚成流,“千里浩瀚”將覆蓋吉利全系不同價位車型,吉利銀河未來的全新產品都將搭載千里浩瀚,吉利中國星也將陸續搭載千里浩瀚,實現高階智駕的普及。
對於千里科技來說,吉利是一塊最好的試金石。一方面,今年2月份極氪品牌交付1.4萬輛,同比增長約87%;截至2月底,吉利銀河的累計銷量也超過了70萬輛,成為新能源領域的一匹黑馬。
對於吉利來說,千里科技同樣是一個最好的AI發動機,可以迅速補齊吉利在AI方面的能力,躋身智慧化的第一梯隊。
未來新能源的競爭,核心是智慧化的競爭。從去年以來,在端到端、大模型等技術趨勢的推動下,智駕正在面臨激烈的行業洗牌。我們正處於從“⻋+AI”到“AI+⻋”的歷史轉折點,智駕未來三年將進⼊收斂期,以千里科技為代表的AI力量,或將重塑汽車與大模型的新格局。

//
近期熱門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