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不會讀傻的,如果讀傻了,那只是因為本來就傻
文/佚名
來源/學術星球
01
學術圈確實太武俠了,動輒有學者大喊自己要閉關,覺得自己是張三丰閉關創太極。當然,關鍵不在閉關更不在太極,而在我宋兵乙是張三丰。
02
有幸接觸過一些真正優秀的人,一個感觸是,天才都是很樸素的,優秀都是可以理解的,最簡單講就是良好的習慣、不錯的頭腦、明確的規劃,沒什麼神秘之處,光環和傳說都是外界營造的;“不用功”也往往只是用功時間未必特別長,但強度在那。所以賣點是懂十多門外語、一個月看十多本理論書的我只會認為是鳩摩智,小無相功練好就不錯了,少林七十二絕技那是徒有其表。真正的高手還是喬峰這樣的。
03
經常聽到有人批評說“某某就是投機分子,立場一直變來變去”。其實從八十年代到現在,中國都不知道變了幾輪了,如果總是那麼不忘初心,那多半不是先知先覺,而是頭腦僵化,看不到、不想看到與自己立場不符的新狀況,不再自我成長。總之,變不變不重要,關鍵得看有沒有說得通的轉變邏輯,新的立場是否有更好的理由支撐。
04
現代社會是一個普遍受教育、普遍有文化的社會,學術人只是與文化有某些較為特殊的關係,並不是說有碾壓性的智商、知識儲備優勢。
05
有些論文可以叫華晨宇式論文,什麼題材都是先從古希臘開始各家說法列一串(一段rap),最後點下古今之爭、文明主體性(飆個高音),然後就沒了。好像很牛,細想下又好像什麼都沒說。
06
像我這種小地方出來的,中學階段文化資源是很匱乏的。本科時特意回我們那的新華書店看過,哲學書架基本都是紅色讀物和周國平;中學時看書買書基本也就文學、歷史和寬泛意義上的思想讀物吧。不過我們高中圖書館不錯,所以還是能知道點亨廷頓、韋伯、湯因比之類的,盧梭、尼采這種就更不必說了。中學階段匱乏一點、視野窄一點也未必是壞事,也許會紮實一點;反覆琢磨一般人成長過程中都得接觸的大眾“文字”也很有必要,它們即便沒有理論價值,也有社會學價值。
理論青年已經很恐怖了,理論少年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性和天賦的話,也許還更糟糕,特別是如果本身成績不好的話,“哲學”很容易變成逃避現實、獲得成就感的武器。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
07
讀書是不會讀傻的,如果讀傻了,那只是因為本來就傻,現在乾的這個行當特別容易暴露這點而已。
08
不會開竅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永遠只想得到答案,意識不到問題的問題。很多時候,更值得思考的是你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到底怎麼成問題了。
09
有些學者的知識結構就是個麻辣香鍋鍋底,講什麼都一個味。
10
中國從來不缺少表達現實關懷的學術傳統,缺的反而是站在相對超脫的位置反省自己的現實關懷。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關鍵詞
就是
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