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棕櫚大道本科申請
ID:palmdrive_undergrad
“從學霸變學渣,是怎樣一種體驗?

”

拿到MIT物理專業的Offer後,等待J同學的不是人人豔羨的名校生活,而是無止境的焦慮和挫敗。
大三時,迫於學業壓力,J同學選擇了退學,並把自己封閉在家裡整整一年。熟悉的同學都說,這不是他該擁有的人生。
J同學也不甘心,但卻不得不承認,自己好像“配不上”MIT的光環。
他說,MIT有一門名叫Course 8的物理課程,班上15名同學,個個都擁有難以置信的物理天賦,但仍有一半解答不出來教授的問題。
他說,MIT的Junior Lab實驗課更“恐怖”,自己每週泡在實驗室60多個小時,但教授聽完他的演講後仍然甩下了一句:“與其和你浪費時間,我不如去教幼兒園”!

也是從那時起,J同學對學業產生了嚴重的PTSD,很長一段時間都沒緩過來,慢慢覺得,自己曾經擅長的物理,好像越學越討厭了……

這個扎心的故事來自Quora上一位學生的分享,看完後再次感嘆——選一個合適的專業實在太難了!
選擇專業前,我們會考慮興趣、就業前景、專業排名等因素,但說到真實就讀體驗,卻常常是“霧裡看花”,更想象不到:有些棘手的專業,是真的能讓學霸一秒變“學渣”!
希望J同學的經歷能為大家敲響警鐘!畢竟,如果選到一個難度遠超個人預期的專業,輕則影響成績,重則影響的是大學四年乃至未來的學習生活!
鑑於此,小編認為所有猶豫選專業的準留學家庭都非常有必要了解——

美國學位指導網站MydegreeGuide,曾結合一份對美國5000名本科生進行的專業平均GPA調查,整理彙總了「難度最高」的美本專業Top 10!

縱觀榜單,“文理工商”全部躺槍,上榜的甚至都是備受準留學家庭關注的熱門專業,比如CS、機械工程、經濟學、金融學……
但,為什麼是這些專業上榜?下面就為大家說說,它們都是如何“折磨”學生的。
化學 vs 數學 vs 物理
別靠近,會變得不幸!
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少學生對這句老話深信不疑,但別怪我沒提醒你,沒有金剛鑽,可別攬這瓷器活!
先說說化學。化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並行的學科,但如果你以為化學生的日常就是背背化學式,做一些五彩斑斕、高大上的實驗,可就太天真了!
就拿有機化學來說,它常被稱為“化學勸退頭號殺手”,不僅費腦而且“傷身”,實驗中被化學品誤傷,或被化學氣體燻得暈頭轉向都是小事,最慘的是,有些試劑還有毒…...


再說說數學。數學之難,第一體現在入門難,有資料顯示,數學相關專業平均IQ高達130,這水平放眼普羅大眾,不是天才,也是學神般的存在,所以,智商不夠,可能連數學的門檻都摸不著。
數學的第二大難點,在於越學越崩潰!網上有學生吐槽:“學完數論和線代,覺得自己是個呆子,學完微積分和離散數學,覺得自己是個傻子,學完抽象代數和拓撲學,覺得自己變成了瘋子。”

相信這也是為什麼,數學專業總有不少“學業未半,中道失蹤”的學生,堅持下去都難,別提拿高分了!
物理也不是什麼好對付的專業。據說,物理學生有六個常掛在嘴邊的成語——相對無言,統籌兼顧,不自量力,當場出彩,弦外之音,超然物外。
大意即,相對論已經夠讓人無語,還要兼顧統計物理,對了,千萬不要自學量子力學,否則到量子場論就要掛彩,關於弦論更是說不清道不明,要不,還是放棄物理算了!
想學物理,可以!先修煉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再說!

經濟學 vs 金融學
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相比理工科,經濟學和金融學不算難啃的“硬骨頭”,入門時會涉及很多通識課程,理解起來不太難,但深入學下去,就會越發感到智商捉急!
經濟學最大的難點在於數學。以芝加哥大學的本科經濟學專業為例:該專業要求學生必須完成線性代數、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的學習,同時還強烈鼓勵學生修讀一門高階數學課程。
可以看出,想學經濟學,無論如何,都逃不過數學這一關!至於數學有多難……不用再多說了吧~

金融學更不容小覷!它是一門以數學為基礎,經濟學為骨架,商科、法律為磚瓦的綜合性學科,相比單純的經濟學,難度還要再翻幾翻!
在此也提醒所有對經濟學和金融學感興趣的同學,對它們的入門之“簡”大可放心,但必須對其深入之“難”嚴加戒備!
計算機科學 vs 機械工程
表白靠勇氣,修成正果靠奇蹟
CS和機械工程,兩個只聽名字,就讓人頭髮禿了一大半的專業!都知它們難,但到底難在哪?看看康奈爾大學就知道了。
康奈爾工程學院本科畢業要求包括:至少14學分的數學課程、至少8學分的物理課程、至少4學分的數學課程、2門寫作課、1門工程概述、2門不同領域的工程基礎課程、6門通識課,以及專業主修課、選修課等等。
計算機科學的主修課包含哪些呢?5門計算機專業核心課、1門技術選修課、3門選修課,以及3門和這個專業細分方向相關的課程,最後還有實踐課;機械工程的主修課則包括了9門工程專業核心課,和數學、統計、概論等相關選修課。
而這僅僅是CS全美第5、工程全美第9的水平!更別提CMU、MIT、Stanford……

最扎心的是,據The Tab網站統計,CS的大一轉出率高達9.2%,是所有專業中轉出率最高的,工程相關專業也不樂觀,轉出率7%,可想而知,針對這兩個專業,能不能錄取是一回事,能不能畢業又是另一回事。
生物學 vs 地質學 vs 哲學
我的未來不是夢,是迷
生物學、地質學、哲學,三個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專業,唯一的共同點大概就是坑!
論“天坑”,生物學當仁不讓排第一,就業老大難是其一,學業難度更無情。且不說一切有關生命物體的研究都在生物學的教學範圍,本科階段,還要學習很多化學、神經科學、統計學、以及物理方面的知識。
難怪有資料統計,美國本科生物專業學生平均每週會emo7.8次,壓力之大快趕上了醫學生!

而地質學,一個聽起來就很“冷”的專業,常被學生調侃為四大天坑專業的“漏網之魚”。
不少人以為學習地質學就是扛起鋤頭挖挖礦,還能研究各種化石,有趣的很。但實際上,地質學子的日常基本就是終日與背書為伍,枯燥不說,到了野外還會遭遇風吹雨淋日曬……
用學生自己的話吐槽,地質學就是一門“受得住寂寞,耐得住貧寒”的專業,研究的都是老古董,很難get到21世紀用的上的技能。


而講到枯燥,能懂地質學子切膚之痛的,大概只有哲學生。
以哲學領域名聲赫赫的匹茲堡大學為例,它的哲學專業的標配課程是9門課,包括邏輯、古代哲學、現代哲學、道德價值理論方方面各選一門課,以及4門選修課和1門哲學寫作課。
課外時間學生一般就是啃書和寫論文,每學期都有至少一本字典一樣厚的Anthology要讀,同時還需要數不清多少本的輔助的Anthology要看。
所以,如果不是對哲學有百分百的熱情,一定要謹慎“入坑”!

關於以上專業的上榜原因就剖析到這裡!
不得不說,雖然“不幸的專業”各有各的不幸,但說到底,選專業是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技術活,僅憑專業平均GPA並不足以客觀判斷一個專業是否真正適合自己。
而根據多年的經驗總結——

1,你的專業學起來很“痛苦”?
其實你只是對它沒興趣!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大學時期一直學習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是什麼體驗?

下面的回答五花八門,其中,最高讚的回答,答主提到:
選專業時,自己沒什麼經驗,腦子一熱選擇了某理工院校最好的專業——電氣工程專業,但這個專業到底學什麼,未來能做什麼,其實我都不太清楚。
結果到了大學後,越學越迷茫,成績上不去不說,心態也逐漸崩潰
每天都好像在聽天書我,對大學非常失望,想找人傾訴,身邊也沒有志趣相投的夥伴。直到大二參加了選修課後,我才發現,學習感興趣的事情是多麼快樂!
不難看出,80%的學生認為專業難、學起來很痛苦,大都是因為缺乏興趣,再加上選擇專業前沒有做好充分的調研,怎麼可能學的懂,學的開心?
長時間處在不被認可的環境,學著不擅長的專業,是一件非常消磨意志的事。翻看數百條回答後,更確信這個道理。
所以說,大學裡最幸運的事,莫過於找到自己熱愛且篤定的事物。即便一個專業難度再高,但興趣,依舊可能成為最好的老師!

2,感興趣的專業卻學不會?
也許和你的學校也有關係!
對於多數學生來說,能否hold一門專業取決於個人能力,但還有一個客觀實事不容忽視,即不同學校對不同專業的要求不同,可能會產生明顯的難度差異。
一個典型的例子,針對CS專業,杜克大學要求2門微積分課程,而UIUC則要求學生必須完成3門微積分課程。
這意味著,UIUC的CS專業學生平均每週要比杜克的學生多付出3個小時,課餘負荷的學業壓力也會更重。
通常,專排越靠前的大學,對學生課業要求會更多,教授打分也更嚴格。
比如一位在哈佛專攻數學的學生就表示,哈佛有本科一門課叫Math 55,教學內容涵蓋了很多研究生的知識點,到了考試,教授還會搬出博士資格考試的題目,難倒了一大批“哈佛英雄漢”。
但在其他大學這種情況是不多見的!這提醒我們,選擇專業前,一定要詳細瞭解目標專業以及目標大學的課程設定,並謹慎審視課程難度,這樣才能確保自己在處理學業時更得心應手!
3,感覺學業壓力很大?
或許你需要和爸媽,好好談一談!
外網曾做過一項有關“社會壓力如何影響學生選擇專業”的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的期待”在當下成為了越來越多學生的學業壓力來源。
在UCLA就讀生物學的Tony Mora表示,“生物學本來是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但父母卻認為,必須成為一名醫生、工程師或律師,未來才有出息。”
這無形中給Tony Mora帶來了很大壓力,最終,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熱愛的專業。
類似案例還有很多,還有一名學生Velasco,被爸媽要求必須在主修經濟學的前提下才能輔修自己熱愛的創意寫作,結果,上了大學後,這名學生不堪雙專業的壓力,甚至患上了抑鬱症……

這些扎心的故事,值得所有家庭反思!
美本申請,就像父母和孩子一起駕車出行。孩子是駕駛員,家長是乘客,好的升學指導老師是嚮導,大家“各司其職”,才能更好的應對路面上的各種突發情況。
一旦家長從後排站起來,想去控制或是操縱方向盤,就常常會導致“翻車”的結果。
我們鼓勵所有家長全程參與孩子的申請,但家長們也要注意,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情感上支援,在大方向上把握,對於細節,則孩子需要自己去實踐。
千萬不要因為擔心孩子犯錯,而矯枉過正!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啦,
置頂公眾號變成了星標,
加了星標,
才能不錯過我的每一次推送和福利呀。

加星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