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大家停止爭論“什麼才算愛我”,開始思考“如何更好的去愛對方”,才能離無限靠近理想中“無條件愛”吧。
作者:鳶尾花花兒,認真帶娃,認真寫字,擁有兩件軍大衣的80後寶媽;本文來源:公眾號“精英說”(ID:elitestalk)。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越長大越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是這屆年輕人經常在網際網路上討論的話題。
近來刷李誕的社交媒體,就看到這樣一則粉絲投稿:
我,28歲,獨生女,美本碩top20的大學畢業,上海陸家嘴金融外企工作4年,近兩年因崗位和實際工作內容不匹配,領導期待與自身能力相差甚遠等原因,工作非常消耗心力與自信心,打算離職了。

圖片來源:影片部分截圖
繼續留在上海?我不清楚自己擅長什麼樣的工作。回家鄉二線城市?家鄉符合我興趣的工作機會很少。自己找了近一年工作無果後,我向父母求助,他們果然透過關係幫我找了那種很清閒,但並不是自己期待、並不能幫我實現自身價值的工作,我的內心又有點猶豫了。
整個過程,父母並不理解我的掙扎,只說管他什麼公司,有工作做有錢拿就行,這樣的大環境下,就別考慮什麼自我價值了。話裡話外,他們怪我在上海這麼久也沒混出什麼名堂,還要靠他們補貼,花了這麼多錢留學,最後找工作還得他們幫忙,能力不夠也就罷了,心還不安分。
作為一個被託舉的獨生女,我一直以為父母對我的愛是無條件的,但現在才發現,在他們心中,我是否過上想要的生活,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穩定的收入,不會給他們帶來負擔。我才明白,過去他們在我教育上的投資,可能都是基於高ROI的期望。
儘管我知道近10年,家裡的經濟狀況大不如前,但最終我還是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去看待他們的愛了,我總覺得他們對我的愛侷限於人性中最自私的那部分。我常常在深夜輾轉反側,糾結於為什麼不能從父母那裡得到更多的底氣和愛……

圖片來源:影片部分截圖
這條粉絲投稿迅速引發了許多討論,單從陳述的內容來看,父母並沒有對孩子做出重男輕女、區別對待、人格打壓、言而無信等明顯欠妥的行為。相反,他們傾盡所有,給予孩子超過絕大部分普通家庭的物質託舉,他們甚至大多數時間也並不干涉孩子的選擇,只在她需要時才伸出援手,到頭來卻得到這樣的評價。
這讓一向更偏愛女性、更偏向孩子的小紅書評論區都不乏有人質疑,“她父母得多寒心”、“這樣都不叫愛什麼才叫愛”。所以,這中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是病態的社會讓孩子價值錯亂?還是父母的養育方式出了問題?
這世上真的有無條件的愛嗎?
女孩最懷疑父母不愛她的點,是發現父母抱怨過往給她花了那麼多錢,如今自己卻沒混出什麼名堂,原來他們那麼在意付出後是否有回報。

圖片來源:影片部分截圖
“只有無條件的愛,才是對孩子真的愛”。曾幾何時,這種來源於上帝對子民“聖愛”的概念被帶入西方家庭教育,後來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的“遵循天性的愛“與羅傑斯“無條件積極關注理論”風靡全球,原本奉行“父慈子孝”儒家文化的中國父母也將這套理論奉為圭臬。
然而隨著瞭解的深入,偉光正的理論終究無法遮蔽現實的複雜性:
加州大學2014年的研究發現,76%的父母承認會因孩子成績下滑減少零花錢或其他獎勵。
美國心理學會(APA)2020年報告顯示,43%的LGBTQ青少年在出櫃後遭遇父母情感撤回(如減少交流、停止學費支援),19%被要求“改變性取向以維持家庭關係”。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家Shamus Khan的研究則指出,美國精英家庭透過捐贈、校友資源等方式確保子女進入頂尖大學,父母常以“為你爭取最好資源”為理由,要求子女選擇金融、法律等“高回報”專業,而非藝術、公益等興趣領域。
什麼意思呢?大家都別那麼虛偽,完全“無條件的愛”,不論西方與中國,都是不存在的。人間最接近“無條件的愛”,大概只有嬰兒剛出生前兩年,餓了就有人喂,哭了就有人哄,不用乖巧懂事,不用學到什麼本領就能得到親人精心的照顧,但這一切依然有一個前提條件,他(她)是父母的孩子。
兩歲以後,孩子開始被外部標準的評價,亦需要與外界有明確的界限感,其表現的的確確會影響到父母的感受。孩子表現的好父母就是會欣慰,表現的不好父母就是會焦慮,這都是基於血脈相連很正常的生理反應。父母愛孩子,為孩子付出,當然希望他能有所回應,這裡的回應未必是物質上的反哺,更多是精神上的理解與肯定。
就像如果上文父母一早就將送女孩出國留學的行為定位為為愛投資,將期間花銷一筆筆計入Excel表格,春節團聚時反覆唸叨“送你出去留學花的XX萬,要工作多少年才能回本”,那確實是在以愛之名將親子關係簡單物質化、工具化,確實需要被時代摒棄。
但現在更多的父母將對子女的教育投入只看成是在為愛消費,花錢買心安而已,如果孩子看不到父母的付出,體恤不到他們年過半百處境的變化,那就相當於爆了大量金幣後連一絲絲的情緒價值也沒有得到,內心當然會有所不甘。

圖片來源:影片部分截圖
人之常情的事,如果孩子一定要懷疑父母這樣有條件的愛是否真誠,那同樣的邏輯,你為什麼要求父母體諒你求職的不易?這算不算既要又要的雙標?要求父母既當風雨無阻的快遞員,又做絕不催單的佛系買家,這種完美主義難道不是另一種暴力?
說到底,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感情和金錢都要流動起來,如果一個人只希望得到某樣東西,而不願付出這樣東西,那麼借這個東西索取利益可能才是他們的本意。每一個偏執的糾結於無條件的愛的人,都只渴望得到無條件的愛,而不是付出無條件的愛。
工具理性VS自我價值實現
女孩判斷父母不愛她的第二個點,是兩代人對工作價值取向的不同,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互相不理解,這種矛盾在當下子女剛成年的家庭中頗為常見:
塵埃落定的父母信奉的是第一現代性邏輯——線性進步、階層躍遷、工具理性,他們更看重工作是否穩定,收入是否可持續。

圖片來源:影片部分截圖
而飄在空中的年輕人則正在經歷第二現代性的困境——存在主義危機、意義感消解、系統性倦怠,女孩當下更渴望父母理解她對自身價值的追求。
老一輩過於務實,過於看重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很容易把未來框定在一個很逼仄的空間;90後00後才是建國以來最正常的一代人,他們既追求國家繁榮富強,又追求個人幸福自由,他們既要物質基礎,也要上層建築。
但,6070的父母一路走來,更多經歷的是人生不易,是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他們對確定性的追求幾乎到了一種偏執的程度,這種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思維侷限,怎麼能說變就變?
而現在年輕人很多都對西方心理學頗有研究,他們不應該不知道“誰痛苦誰改變”的道理,成年人若改變不了父母的“冥頑不靈”,自己應該比父母有更深刻的認知,自己應該嘗試著曲線救國,用巧妙的日常對話去跟父母談生命中的不確定性,談你對未來的想象。
可悲可嘆的是,女孩父母本身已經很開明,回國後放手讓其在上海打拼,是她自己敗下陣來主動求援後父母才介入的。她在讀過很多書,看過很大的世界後,在依然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的情況下,轉頭去要求老去的父母理解、包容,不理解不包容就是不愛,是不是有點過於寬以待己、嚴於律人?
近來《哪吒2》爆火,世人都羨慕餃子導演擁有那麼一位允許他“啃老”3年,並拿自己微薄養老金助力他追逐夢想的母親,卻選擇性忽視,餃子自身目標很明確,喜歡動畫,想在動畫這行做出點名堂,母親才有底氣說出那句“他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我相信他”。
反觀現在不少年輕人,言必稱父母控制慾太強,不理解自己不支援自己,問題是你自己連個大致方向都沒有,父母應該從哪個角度切入理解你支援你?
學習愛的表達永遠在路上
女孩本身能考上美本碩TOP20的大學,能被陸家嘴金融外企的大領導寄予厚望,足以證明其過往很努力、很優秀。當我們剝開代際衝突的表象,再將個案放到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理解,會發現這場關於愛的爭論背後,隱藏著一個更深刻的命題:
學歷膨脹愈演愈烈的當下,在物質託舉與精神養育的天平上,父母們究竟該如何自處?
1. 別被形形色色心理學理論綁架,誠實養育
過去家長完全按照正統中式教育理念養孩子,親子關係當然會有出問題的,問題很激烈時孩子甚至會奮起反抗、離家出走。
如今家長從網際網路上這個專家那裡學一點,那個教授那裡聽一點,學的時候沒有結合專家教授自身所在的國家與階層,只學到了一點皮毛,一些“術”層面的東西。
這些東西用到我們自己的孩子身上,經常出現朝令夕改、價值觀混亂、責權利不明晰等亂象,孩子在拉拉扯扯中,有的被養成既要又要的“巨嬰”,有的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無法回報父母用心良苦的“愛”,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如此缺乏真實的內在力量,遂選擇刀口向內自我戕害。
所以不如誠實一點:你可以接受孩子不考班級正數前三,但無法接受孩子考倒數前三;你斥巨資送孩子留學不奢望他3年就能掙回學費,但能自食其力是你的底線;你不需要孩子養老,但希望他能多回家看看……
醜話說在前頭,孩子從一開始便不會將你的愛架至高臺,後面你即使做不到他心坎裡也不會過於苛責。放心,孩子不是接受不了真相,只是接受不了扭曲過的假象。

2. 學習愛的表達永遠在路上
有沒有一種可能,上文女孩未必指望父母理解她口中的自我價值,她需要的僅僅是一種允許,“我允許你暫時成為無用之人”的情感託底;她也未必需要父母方法論上的指導,而是精神瀕臨崩潰的瞬間,父母能說句“累了就回家住半年,爸爸燒的糖醋排骨管夠”。
對羽翼未豐的年輕人,這種愛的表達看似簡單,實則比物質支援更需要智慧,既不能事無鉅細,又不能公事公辦,更多的是“在場卻隱身”:孩子願意說,家長永遠願意聽;孩子只想哭,家長就只管默默遞紙巾。
當然要和成年的孩子達成這種默契,未成年時父母一定有過無數次無條件接納孩子情緒的練習。這裡,無條件接納情緒與有邊界的行為規範,關愛與溺愛,更需要父母精準的識別:
不滿足孩子計劃外的購物需求,是有邊界的行為規範;允許其因此不高興,是無條件接納情緒。
剝奪孩子的現實,讓其一直活在“即使父母付出生命也要滿足我”的虛妄裡是溺愛;而向孩子暴露困難重重的真實世界,並鼓勵孩子自己去克服,父母只是堅定地站在他身邊,雖然偶爾也會搭把手幫幫,但當孩子突破終點線的時候,他知道他靠的是自己的力量,這,才是真正的關愛。

當代親子關係的真正困境,不是愛得不夠,而是錯把血緣當讀心術——父母誤以為僅僅物質託舉就能自動兌換理解,子女則幻想精神共鳴可以抵禦現實的骨感。是大家要求太高,不能互相滿足,才造成了怨懟,所以何不都嘗試後退半步,父母學會在守望中看見,兒女練習在反哺中傾聽?
《小王子》說愛是彼此馴化的過程,馴化即責任。
父母子女這場長達半世紀的馴化裡,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不斷學習修正。或許當大家停止爭論“什麼才算愛我”,開始思考“如何更好的去愛對方”,才能離無限靠近理想中“無條件愛”吧。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裡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熱文推薦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7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4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