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選題】聚焦主動脈夾層與動脈瘤:王立新團隊的機制——轉化——臨床全鏈路探索

讓科研和SCI論文成為臨床工作的副產品。
按照年度規劃,從5-6月的主題是“頂咖的臨床科研選題”;即透過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找到某些領域的頂咖;並透過分析其選題和課題設計思路,找到其研究的策略規劃和成功密碼。
(點選👆,獲取更多"頂咖的臨床科研選題"思路)
在我們對2024年血管外科領域SCI期刊的分析中發現,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王立新(Lixin Wang)教授團隊全年共發表16篇高水平SCI論文,涵蓋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頂刊與主流期刊,研究內容高度聚焦在主動脈夾層和動脈瘤的發病機制、影像診斷、生物標誌物與介入治療新策略等前沿領域。
Dr. Lixin Wang)
研究亮點包括:
  • 透過多組學分析揭示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NETs)在夾層進展中的作用機制
  • RhoA/ROCK1/YAP/F-actin訊號通路下調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力學改變,促進夾層形成;
  • 68Ga-FAPI PET/MR用於升主動脈瘤評估,推動分子影像技術臨床轉化;
  • 新型仿生奈米催化劑抗氧化干預,顯著抑制夾層進展;
  • PERCUTEK®支架系統在胸主動脈腔內修復術中展示“首例臨床應用”,大幅提升手術效率。
從基礎機制到臨床轉化、從影像診斷到介入創新,王教授團隊正在引領中國血管外科的科研升級與國際對話
(新發論文
透過對王立新教授近五年(2020–2024年)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性大資料分析,我們得以從中洞見中國血管外科如何向“機制闡明+技術創新+臨床轉化”協同推進的路徑,也為關注動脈疾病的研究者、臨床醫生和交叉學科探索者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正規化借鑑。
王教授所構建的科研體系堪稱“基礎研究深入+技術平臺聯動+臨床實踐反饋”三位一體的典範。
1)以主動脈疾病為核心,建立機制研究與臨床實踐的雙螺旋模型
從發文關鍵詞與高頻術語分析可以看出,王教授團隊始終以主動脈夾層腹主動脈瘤(AAA)為核心研究物件,聚焦其發病機制、診斷策略與介入治療最佳化。在其五年發表的50餘篇SCI論文中,“aortic dissection”與“aortic aneurysm”為最突出的高頻詞彙。
他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JACS、Cell Discovery、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等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深入揭示了RhoA/ROCK1/YAP通路、NETs釋放、巨噬細胞調控等機制對夾層演進的關鍵作用。同時,研究還涵蓋平滑肌細胞力學特性改變基質重塑在動脈病變中的病理地位。
這種“靶向機制—反哺臨床”的研究結構,使團隊實現了從分子訊號網路、病理生理機制到臨床干預最佳化的全鏈條貫通。
2)高水平合作網路支撐下的高產高質科研機制
在機構合作方面,王教授團隊近年來穩居復旦大學發文量與影響力雙榜首,與中國科學院、廈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東華大學等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協作機制。國際合作也遍佈美國斯坦福大學、新加坡國大醫院等頂尖機構。
五年內,他團隊發表論文涵蓋超過50篇SCI期刊,其中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IF=14.7)、Advanced Materials(IF=27.4)、JACS(IF=14.4)、Chinese Medical Journal(IF=7.5)、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Vascular、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等臨床核心刊物。
這種“工程+基礎+臨床+國際合作”型架構,保障了科研效率和成果國際影響力的持續增長。

3)擁抱前沿交叉,探索分子標誌與精準干預的深層潛力

王教授團隊在分子機制研究中不斷探索創新路徑,從基因調控幹細胞靶向液體活檢標誌物AI影像識別演算法等領域拓展,揭示了AAAS、RB1、SYTL2、ROCK1、IL6、CXCL3等多基因與主動脈病變之間的複雜關聯。
他團隊開發的多組學分析平臺,結合組織轉錄組、外周血標誌物與影像學資料,成功構建出夾層早期識別與個體化風險分層模型,為高危人群預測與圍術期管理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綜上所,透過對王立新教授近五年科研成果的深入分析,我們看到了中國血管外科從“病灶研究”走向“精準治療”的典範路徑,也見證了一個臨床醫生如何以科研創新回應國家重大疾病挑戰。王教授以動脈疾病為主線,融合基礎機制探索、技術裝備開發與手術策略最佳化,構建起了一個面向未來的“精準血管醫學”體系。
對所有青年科研人員而言,王教授的成功提醒我們:將臨床痛點轉化為科研突破口,將交叉學科納入創新鏈條,以國際化協同模式推進原創成果轉化,才是持續發力、長期產出的科研正途。
備註:
A. 本報告為PubMed檢索平臺僅以檢索式報告的結果進行的視覺化報告。
B. 本推文很可能存在謬誤;也請各位同仁多多指正,以促進我們提供更高質量的推文。
C. 本文僅為學術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編輯:Jessica,微訊號:Healsanq;加好友請註明理由;助理:ChatGPT
美國Healsan Consulting(恆祥諮詢),專長於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及基於大資料的Hanson臨床科研支援主要為醫院科研處、生物製藥公司和醫生科學家提供分析和報告,成為諸多機構的“臨床科研外掛”。
網址:https://healsan.com/
點選👆;From Bench to Bedside, Healsan Paves the Path.
▼ 支援基金申請和SCI論文發表,推動臨床科研的創新與發展。
基於Healsan™文獻計量大資料的系列推文,全年安排如下;目前是研究熱門靶點系列。

▲ 每年5-6月

▲ 每年7-8月

▲ 每年9-10月

▲ 每年11-12月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
▼ 臨床科研技巧及文獻更新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或點選“資源”,瀏覽本公眾號所有資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