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防走失 🌟公眾號右上角「設為星標」獲取每日推送
本期免費公開講座是iWanna全球心理專案申請分享系列之一,特別邀請印第安納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生Charlotte導師,深度解析臨床心理學博士專案的不同方向與申請要點。
Charlotte導師碩士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臨床心理健康諮詢專業,曾擔任多個北美實驗室的研究助理,目前在印第安納大學臨床心理學專業就讀博士。
如何瞭解一個心理學專案側重科研還是實踐?怎麼在科研與實踐中轉換和平衡?臨床和諮詢心理學的區別在哪裡?本次講座中,Charlott導師師為我們一一解答了疑惑。
今天,一起來回顧下吧~
不同心理專案的側重點
臨床心理學專案的核心培養框架是科學家-實踐者模型,因為1949年在Boulder的一次心理學會議中首次提出,這個模型又稱為Boulder模型。模型分為7個等級,分數越低,說明專案實踐佔比越高,反之則科研佔比高,但1和7不是絕對的只有實踐或只有科研。
7分不僅代表科研訓練需要達到高水準,臨床訓練可能也同樣重要。因此,選擇此類專案需要均衡科研和實踐的安排,以及管理時間的能力。
一個專案更注重科研還是實踐,往往在專案官網或學生手冊中有說明。例如Charlotte導師正在就讀的印第安納大學臨床心理學專業的專案官網明確標明該專案是科研導向型專案。

實踐型專案(1-3分):如PsyD專案,側重臨床技能與實習訓練;
均衡型專案(4-5分):多數臨床心理學PhD專案,科研與實踐課程並重;
科研導向型專案(6-7分):如印第安納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專案,以培養臨床心理學家為目標,課程靈活但科研壓力較大。
對這個模型以及臨床和諮詢心理學專案申請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閱讀Insider's Guide to Graduate Programs in Clinica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y(小編:可以聯絡文末iWanna顧問老師獲取免費版本哦~)。
APA vs. PCSAS認證
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是北美最大,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組織之一。一個心理學phD專案是否有足夠的質量,首先可以看該專案有沒有APA認證,經過認證的專案,其專案設定、課程內容以及訓練成果都嚴格符合APA的標準。部分諮詢碩士專案也有APA認證,不過目前機構認證主要還是出現在phD專案中。
然而,APA認證看似權威,其實也存在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比如部分以盈利為目的PsyD專案並不能給學生提供高質量訓練(一些以盈利為目的的Psyd專案。因為PsyD也有一些很不錯的全獎專案,不能一概否定~)。
而學界對執照心理學家的要求不僅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也需要更多科學研究,從科學角度解釋心理疾病及對應干預方案的本質,推動技術創新,發展更科學的治療方案。並且,現有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5以分類的方式診斷不同疾病,似乎顯得太過武斷,忽略了疾病共生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的認證系統應運而生,即PCSAS(Psychological Clinical Science Accreditation System),初衷就是為了整合科研技能和臨床實踐。
因此除了APA認證外,臨床和諮詢心理學專案的含金量還可以透過是否是PCSAS認證來判斷。相對而言,APA對專案和課程設定的要求更加嚴格,而PCSAS則相對靈活,對專業課程的設定要求相對較少,從而給學生更加靈活的時間安排。
關於PCSAS認證的專案有哪些,也可以在Insider's Guide to Graduate Programs in Clinica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y這本書中查詢。


APPIC(Association of Psychology Postdoctoral and Internship Centers)是北美標準化的心理學博士實習申請系統。一般臨床或者諮詢心理學PhD專案,最後一年有一整年的實習,而實習的地點需要透過APPIC進行申請匹配,包括醫院、醫學中心等機構。
目前大部分授權實習機構只接受有APA認證的專案,而大部分專案也是APA認證的。不過,這種APA一家獨大的局勢正在改變。越來越多的實習機構開始接受PCSAS認證。由於APA認證的嚴格要求容易侷限專案設定和發展,部分頂尖院校(如UC Berkeley、Stony Brook)轉向了單一的PCSAS認證,也有部分專案保持雙重認證(如臨床心理學phD)。
印第安納大學的臨床心理學PhD的體驗:專案必修課少,選課靈活,科研訓練資源充足,但科研壓力大,需要自主平衡科研、實踐與課程的投入。如果不想走執照臨床心理學家這條路,可以在最後一年直接取得心理學PhD學位畢業,不需要完成最後一年的實習。
從心理諮詢到臨床心理學:實踐到科研的轉型
首先,在北美,諮詢和臨床是心理學中兩個不同的分支,區別如下:
臨床心理學
|
諮詢心理學
|
|
研究重點
|
疾病機制、評估與干預技術、數字化心理測量
|
社會公平、職業發展、多元文化適應
|
方法論
|
量性研究為主
|
質性與量性研究結合
|
主要未來去向
|
臨床心理學家等
|
碩士:心理諮詢師;
博士:執照心理學家。
|
那麼,如何從實踐方向轉科研方向?
1)科研能力積累
在學校以及線上尋找研究機會,擔任實驗室研究助理(RA)工作,積累經驗的同時探索自身研究興趣。找到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後,善用實驗室資料或公共資料庫,設計獨立研究專案並尋求導師指導。
RA經歷並不是越多越好,熟悉實驗室的工作後,不能僅僅停留在資料錄入和清洗的階段。只有切實地參與到實驗過程,產出學術成果,這段RA才是對個人的未來申請比較有幫助的。
2)申請材料側重
臨床專案:材料簡明扼要,突出研究興趣、研究技能,臨床專案申請通常競爭激烈,百裡挑一,因此想要脫穎而出,需要更加突出讓對方感興趣的點,以及與實驗室導師及實驗室的匹配程度(research fit)。
除了研究興趣外,匹配度也可以透過過去的研究經歷和未來研究方向體現。過去的研究經歷匹配主要體現在,過去做過的專案與要申請的實驗室的研究之間的連線,可以繼承的研究想法,自己能為實驗室做出的貢獻,合作的能力等。而未來研究方向需要與實驗室要走的方向大致相同,並且也需要展示能夠將研究方向和思路發展下去的研究能力來說服實驗室。
此外,臨床專案也十分看重學術連線(connection),找老師寫推薦信的時候也要注意老師在學術領域的人脈。
諮詢專案:平衡科研與實踐經歷的篇幅,需要突出對多元化背景與社會公正的思考。注意不同專案對科研的要求不同,可以透過專案介紹去了解專案要求,以及前面介紹的科學家-實踐者模型來了解科研和實踐的佔比,選擇更心儀的專案。
3)面試準備
臨床和諮詢專案在面試中的側重有所不同。臨床專案申請需要提前梳理獨立研究設想,展現與目標實驗室的契合點。過去做過的研究專案、研究背景、研究技能、研究興趣。需要體現未來大致的研究方向。
諮詢專案申請需要有對心理行業的思考:作為未來心理學家的責任,如何提倡心理健康,引領心理行業變得更好等。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免費獲取直播回顧!

Q&A
Q1: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臨床心理健康諮詢碩士專案申請tips以及就讀體驗?
A1:對科研經歷要求不高,面試提問對文化和多元性的思考。官網有相應的面試指導。該專案學習過程中實踐機會多,但對科研的要求非常低。
Q2:在缺少學術連線的情況下如何增強競爭力?如何在一眾申請中脫穎而出?
A2:可以嘗試暑研專案,儘可能認識更多的學者,尋找合作交流的機會。
想脫穎而出,研究的想法很重要,如果能提出具體的問題和研究思路會很加分。
Q3:申請臨床或諮詢心理學專案,GRE是否必須?
A3:臨床專案普遍免GRE,諮詢心理學部分專案仍要求,建議根據目標院校調整策略。
Q4:本科直申臨床PhD是否可行?
A4:可行,但競爭激烈。大部分同學是畢業後先積累2-3年研究助理經驗才申請成功。成功的機率和專案本身的含金量,發表作品的質量(如是否一作),學術連線,是否能平衡科研和實踐等都有關係。
掃描下方二維碼,諮詢顧問老師,獲取免費申請建議!
轉發還可領取心理留學獨家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