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讀者在後臺留言:家裡老人80多歲了,昨天發生心梗,家裡一直在猶豫是否能做支架……
這種情況在臨床上經常遇到。本文就給大家講講這個問題,家裡有患冠心病的老人的可以瞭解一下。
簡單地講,能否做支架並沒有明確的年齡限制,需要根據病人具體情況綜合考量。
在臨床上,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第一,病情是否緊急:當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無論患者多大年紀,只要能耐受手術,支架植入仍是救命的首選方式。即使90歲以上,在充分評估後仍可能實施。莫說80多歲,國內90歲以上老年人接受支架治療者也不少見。
第二,如果是穩定型冠心病,症狀可控、血管狹窄但未完全堵死,醫生會更謹慎評估手術必要性,尤其是80歲以上患者可能優先強化藥物管理。經過充分藥物治療後仍然有反覆的心絞痛發作(提示心臟供血嚴重障礙、隨時可能發生急性心梗),經過綜合評估,也可以進行介入治療。
第三,身體基礎狀態是否耐受:老年人的肝腎功能、肺功能、出血風險(如既往胃潰瘍或腦出血史)等直接影響手術安全。若合併嚴重痴呆、晚期腫瘤或其他臟器衰竭,手術風險可能過高而患者獲益有限,此時醫生更傾向保守治療。
第四,血管病變特點。高齡患者常存在多支血管瀰漫性病變或嚴重鈣化,這類情況放支架難度大、效果可能不佳,反而搭橋手術或藥物控制更合適。
與中青年相比,老年人、特別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的冠狀動脈病變存在諸多特殊性,概括起來如下表:
評估維度 | 中青年患者(40-65歲) | 老年患者(>65歲) |
---|---|---|
常見病因 |
|
|
病變特點 |
|
|
支架數量 |
|
|
症狀表現 |
|
|
術後恢復 |
|
|
長期管理重點 |
|
|
第五,預期壽命與生活質量:若預期生存期>1年、且當前生活質量受心絞痛嚴重限制,支架手術仍可能顯著改善日常活動能力。
第六,家屬支援與治療意願:手術需家屬充分理解風險。例如臨床上有的患者家屬積極治療的意願很強烈,表示“有風險也要做,爭取高質量生活”,而有的患者家屬則特別擔心手術本身的風險或者術後併發症風險,這會顯著影響到醫生決策。
第七,能否做到支架術後的長期管理:無論年齡大小,支架術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管理,比如——
能否堅持服藥: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防血栓,他汀類控血脂,缺一不可;
生活方式干預:戒菸、限鹽、適度步行(如每天30分鐘)可降低再狹窄風險;
控制基礎病:血壓<140/90 mmHg、血糖達標(老年人HbA1c≤8.0%);
定期複查:術後1、3、6個月需檢查心電圖、血脂、凝血功能。
若因各種原因致使支架術後難以保證上述各項措施良好的實現,則要慎重考慮進行支架治療。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