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去年新能源汽車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銷量都有不小的增長,但增長的背後除了歡聲笑語也有苦澀。2024年1-12月降價規模227款,已經超過2023年全年148款的規模,也大幅超越了2022年的95款的降價總規模。在激烈的價格戰面前,比亞迪的電動化優勢也在被蠶食。華創證券資料顯示,去年第三季度,比亞迪單車均價為13.9萬元,同比降1.4萬元,單車淨利也同比下降。2024年特斯拉全年全球交付178.9萬輛新車,相較於2023年的180.86萬輛,下降了1.1%,這是10年來首次下跌。

不難發現過去一年以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單純降價多數時候難以刺激穩定增量,同質化的車型和賣點是市場資源的浪費和低效。時代呼喚新的技術增長點,拉開新能源汽車下一個階段的序曲。所以去年多數車企的宣傳重點已經變成了,“端到端上車”、“城市智駕全面開通”,智駕平權的時代已經到來。
比亞迪要做智駕領跑者
01、7.88萬的智駕開啟智駕平權
“素有價格屠夫”之稱的比亞迪,前年推出了 9.98 萬的冠軍版車型,去年是 7.98萬 的榮耀版車型,今年變成了7.88萬智駕版車型。每一次在新能源市場都颳起了不小的旋風,王傳福說比亞迪在10萬-20萬區間擁有定價權並不誇張。這次比亞迪除了幾款基礎入門車型之外全面擁抱高階智駕,更厲害的是加量不加價這比單純免費帶來的市場刺激更大。

比亞迪沒有用採用一味低價的智駕策略,其智駕系統入門級“天神之眼C”搭載了英偉達Orin N、地平線J6M晶片,保留了更高的功能上限。
具體來看,A 平臺搭載雙OrinX晶片,算力508TOPS,有 3 顆雷射雷達,定位超高階,主要搭載在仰望品牌;B 平臺1顆OrinX晶片,算力254TOPS,有 1 顆或 2 顆雷射雷達,主要搭載在騰勢、比亞迪品牌。A、B兩個平臺都可實現城市領航功能,但也依賴供應商。C 平臺則是入門版本,無雷射雷達,主要搭載在比亞迪品牌,現階段可實現高速和城市快速路領航、自動泊車等功能,比亞迪表示到年底可實現城市記憶領航功能。

據36氪汽車報道,比亞迪天神之眼 C 平臺的軟硬體方案成本在5000元以內,其中包含智駕域控、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感測器。而行業智駕供應商的方案成本可能在6000-7000級別,高出比亞迪方案不少。這跟比亞迪多數零配件選擇自研有很大關係,再加上百萬級的規模效應,加量不加價的策略未必會有虧損。
中信里昂預計,透過提供平價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比亞迪將為電動車競爭開闢新戰場,預測今年2025年比亞迪L2級以上自動駕駛總滲透率將提升至約40%。華爾街見聞訊息,比亞迪內部的預期較此更高,預期會有200萬輛以上。
比亞迪野心勃勃,但同行也早有準備,長安汽車趕在比亞迪釋出會之前,宣佈今年8月會將雷射雷達下放至10萬元級車型;吉利也在醞釀一場智慧化釋出,意欲在 10 萬元級市場普及高階智駕功能。高階智駕全面下放當然是好事,但是單純堆料不一定能夠做出好產品效果如何還需要長期觀察。
就在比亞迪釋出會後的第二天,華為的餘承東便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智慧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並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說華為鴻蒙智行是斷代領先!” 同樣是在比亞迪釋出會後的第二天,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也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智慧駕駛不是一場秀,實踐出真知。”

02、卷技術加速行業淘汰
7.88萬智駕版海鷗看上去不錯,但是相對較低的配置其實際路況表現仍有待觀察。長期關注智駕行業的朋友都知道,高階智駕有著“能用、好用、特別好用”的區別。從目前的使用者推薦和購買指標來看,智駕仍然屬於相對靠後的需求。
但當小鵬靠著10萬級別的Mo3開始月銷3萬加的時候,技術內卷就成為一場不得不跟的戰爭。過去,消費者認為“智駕=新勢力專屬”,而比亞迪透過“技術平權”重新定義了市場認知。一旦7萬元級車主也能用上高速NOA,“價效比智駕”將成為比亞迪新的品牌標籤,這對以智慧化立身的玩家構成直接威脅。2月10日比亞迪智駕釋出會後之後的第二天,在產品上存在競爭關係的吉利汽車和小鵬汽車股價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市場已經開始了某些聯想未必真切但壓力正在整個行業蔓延。

有業內人士指出,比亞迪這一系列動作,對於智駕原本就在第一二梯隊的玩家影響不是很大,但對於一些合資品牌影響則會較大。依靠外部來彌補智駕缺點則非常昂貴,因為這涉及到的不只是軟體,需要有端到端的人才、足夠強的算力和資料量,很遺憾多數合資品牌難以聚焦做好產品。
特斯拉“快卷不動了”
01、馬斯克成為特斯拉的“麻煩”
據特斯拉最新公佈的資料,2024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共計生產45.94萬輛汽車,交付49.56萬輛汽車,未達到華爾街的預期。2024年全年,特斯拉共計生產177.34萬輛汽車,交付178.92萬輛,較2023年的181萬輛交付量下降了1.1%。這是特斯拉自2015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銷量同比下滑,低於分析師普遍預期的180萬輛。
在全球主要市場,特斯拉的暴跌趨勢明顯。據ACEA資料顯示,2024年1月至11月,特斯拉在歐洲售出28.3萬輛汽車,同比下降14%。2025年1月,特斯拉在澳大利亞的銷量較去年同期暴跌33%,在挪威,特斯拉1月份的銷量更是下跌了38%,瑞典、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特斯拉銷量均出現了大幅下降,跌幅普遍在40%以上。
針對下降的原因,特斯拉給出的官方解釋是,主要由於紅海危機導致特斯拉在歐洲唯一的生產工廠——柏林超級工廠停產,以及混動車的衝擊,搶佔特斯拉純電動車的市場份額。但事實上,同期歐洲電動車總銷量是大幅增長的,比如歐洲最大市場德國的純電動車銷量在2025年1月同比增長了53.5%達到3.45萬輛的水平,但特斯拉在德國的銷量同比下跌59.5%至1277輛,其他歐洲國家的情況與德國類似。紅海危機對於大部分車企來說帶來的影響幾乎是一樣的,並沒有專門針對特斯拉。

汽車研究機構New AutoMotive指出,歐洲市場銷量的下滑,與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近期爭議言論密不可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支援英國和德國的極右翼政黨,引發了廣泛爭議。在美國市場亦是如此,過往特斯拉車主的主要標籤是支援環保和新能源譜系偏左,但馬斯克現在明顯跟偏右的特朗普一黨混在一起。給特斯拉的市場營銷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以至於特斯拉高層有人建議馬斯克應辭去特斯拉相關職務,以避免其言論將特斯拉拖進困境。
02、特斯拉需要加速了
如果說馬斯克的言論爭議屬於“盤外影響”可大可小,但特斯拉的產品更新已經到了需要廣大使用者來催促的地步。
特斯拉主力車型的老化問題也是其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特斯拉的主力車型在續航里程、智慧化程度、內飾設計等方面已經逐漸失去了競爭力。銷量的頹勢也影響了業績。2025年1月30日,特斯拉釋出2024年四季度財報,四季度營收257.07億美元,同比增長2%,遠低於分析師預期的272.1億美元;當季營業利潤同比下降23%至15.83億美元,顯著低於分析師預期的26.8億美元。
華爾街分析師整體調降了對特斯拉2025年盈利的預期。富國銀行的分析師Colin Langan指出,特斯拉在核心市場的增長已經明顯放緩。他表示,特斯拉現在更像是一家沒有增長潛力的公司。
過去特斯拉降價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銷量和利潤都能夠得到一定保障。但現在已經有點越降價銷量和利潤表現越差的困境。特斯拉公司稱主要是由於Model 3、Y、S 和 X 等車型的平均售價下降;四季度毛利潤率為16.3%,弱於分析師預期的18.9%,也低於上年同期的17.6%。
2月14日,據外媒報道,由於庫存堆積,特斯拉提供高達 6,000 美元的 Cybertruck折扣。此次折扣力度是上個月的兩倍。

特斯拉一直號稱以成本來定價,目前基礎成本確實來到了歷史最低,但銷量大爆發並沒有出現。根據特斯拉Q4財報,由於原材料的改進,特斯拉每輛車的COGS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製造費用)正在降低,達到了大約24.5萬元,是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
如果這樣的事發生在三年前或許特斯拉仍然是一騎絕塵,但現在已經是2025年市場競爭烈度和技術內卷程度足以讓每一家車企心驚肉跳。馬斯克需要回應特斯拉還能做什麼,現在的下跌究竟是暫時性的,還是長期趨勢,特斯拉還有沒有隱藏大招?
為了穩定市場情緒,馬斯克表示,2025年特斯拉汽車銷量要重回正增長。特斯拉承諾,會在2025年推出一款更具有價格競爭力的車型,該車型將使用現有平臺的零部件以及下一代平臺的部分技術,其起售價預計在三萬美元左右。可能是傳說中的Model Q車型。
而在中國市場,Model Y已經開始正式交付,新款依然延續了“大滑鼠”的造型,車身線條和現款差別不太大但主要變化有兩點——前臉採用了新的分體式大燈+燈帶設計。被人吐槽跟小鵬撞設計,但從全球使用者大定十萬來看說明顏值上還是能打的。此外一直有傳言特斯拉將為中國市場,打造全新 Model Y 車型推出備受消費者期待的三排七座版本。之前一直傳說要進入中國市場的Cybertruck,早在去年年底就已經完成了工信部的能源消耗量備案,而這通常是在進入市場做準備,如果真的能夠成功上市,那恐怕真的在皮卡領域沒有競爭對手。


馬斯克更是將2025年財年描繪為準備之年。例如2025年6月,特斯拉在美國奧斯汀和加州將提供付費無人監督全自動駕駛(“FSD”)機器人計程車服務,並於2026年在美國全面鋪開;同時其認為人形機器人Optimus 的潛在收入為10萬億美元。
FSD去年被吹捧得火熱,但按照馬斯克在財報會上的說法,目前FSD計劃2025年在美國推出,歐洲目前還在稽核階段。而對於中國,特斯拉表示在訓練模型方面遇到了阻礙,目前只能透過網路影片進行訓練,這對於電動車多、路況複雜的中國道路狀況來講,顯然不夠。
不過不得不說,特斯拉去年在AI方面的進步還是遙遙領先的。2024 年,特斯拉的人工智慧訓練計算能力實現了驚人的飛躍,提高了400% 以上。這一巨大的提升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算力支援,使得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演算法的訓練和最佳化上能夠更加高效地進行。 智慧輔助駕駛系統(駕駛員監管版)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截至 2025 年 1 月,該系統累計行駛里程超過 30 億英里(約 48.28 億公里)。

相比較媒體多數看重的Model Q車型在中低端市場的“腥風血雨”,筆者還是更看好FSD入華帶來的智駕較量,FSD在華表現優秀的話,將成為特斯拉新的賣點,並且是缺乏競爭性的賣點。這不是說國內的智駕就不行,而是FSD會加強特斯拉粉絲的支援力度,就像是一直被吊打的Model Y銷量仍然沒有哪家能夠真正超越。
寫在最後
價格戰的本質是同質化的內耗,熬死對手贏得最後的勝利,但目前包括特斯拉在內的車企都陷入了這種內耗,遲遲看不到終局。市場需要新的技術比拼,需要新的跨時代產品來打動使用者,而非比誰的融資能力強,誰畫的大餅更香。
參考資料:
馬斯克畫的大餅,能否拯救25年的特斯拉 來源:星車場
揭秘比亞迪智駕普及戰 來源:36氪汽車
比亞迪掀起了一場風暴 來源:華爾街見聞
7.88萬還配智駕,比亞迪又掀桌 來源:差評
特斯拉打響蛇年價格戰第一槍 來源:財經雜誌

如果你對新能源領域相關話題感興趣,
請加作者微信,拉你進高質量交流群!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