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貨變成“陷阱”!亞馬遜店主:快撐不住了

曾經以“無憂退貨”著稱的亞馬遜,如今卻成了無數中小賣家的“災難現場”。
隨著退貨詐騙和惡意退貨的激增,許多依賴亞馬遜平臺銷售的企業正苦苦掙扎在盈虧線邊緣,甚至面臨倒閉。
30 天退貨政策,成了黑灰產業鏈的溫床
買家收貨後使用一段時間,再聲稱“有問題”要求退貨;有的甚至退回空盒、舊貨、甚至完全不同的商品,而平臺卻預設“顧客永遠是對的”。
美國國家零售聯合會資料顯示,高達14%的退貨是欺詐行為,累計造成 8,900 億美元的損失。
倉庫裝滿監控,只為防住退貨“陷阱”
一家家商戶不堪重負,只能透過佈滿攝像頭的倉庫、冗繁的包裹記錄系統自保。
但即便如此,很多人依舊不斷收到“被用過的產品”、“假退貨”、“無中生有的投訴”……
亞馬遜也頂不住了:開始收“高退貨費”,貼“警示標籤”
作為回應,亞馬遜對退貨率高的賣家收取附加費用,同時對經常被退的商品加上“高退貨風險”標籤。雖然退貨率因此下降了 5%,但賣家的經營困境並沒有真正緩解。
一些大型零售商也“進化”出了新操作:如果商品便宜,乾脆告訴顧客——“你留著吧”。顧客雖“白撿”,但留下的可能是一個壞掉的、沒用的物件。
賣家:我們不賺錢,只是在苟活
平臺經濟看似便捷高效,但每一筆退貨的背後都可能吞掉賣家微薄的利潤。退貨成本高達產品售價的 65%,很多商品只能被銷燬,浪費巨大。
一位成功賣家坦言:扣除所有退貨相關開銷後,她一年淨利潤不足 1%。這幾乎是在“用命填電商”。
本質問題在於:亞馬遜的遊戲規則只考慮買家,不管賣家
平臺重產品、輕商戶,維權渠道模糊,責任認定偏向買家……在這樣一套機制下,中小賣家如履薄冰。
有人選擇漲價轉嫁,有人乾脆退出亞馬遜平臺;還有企業像 GoodBuy Gear 轉型做退貨處理服務,另尋出路。
亞馬遜該出手了,否則賣家只會越來越少
如果亞馬遜再不調整機制,維持賣家生態,它自己也會遭遇系統性風險。
消費者可以退貨,但不能“濫權”;平臺可以保障權益,但不能犧牲商戶的基本生存。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