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薪酬分化:大行漲薪,中小行降薪

面對息差收窄、行業競爭激烈,銀行紛紛“降本增效”。不同類別銀行間的薪酬差異本質上反映了經營管理模式、資產規模、地域分佈、業務結構和市場化程度的不同

文|

《財經》特約撰稿人

陳淼  《財經》記者 張穎馨


編輯|張穎馨 袁滿
降薪風暴席捲而至,長期被視作“金飯碗”的銀行業也未能倖免。
又到財報季,《財經》梳理了截至4月10日已披露財報的24家A股上市銀行薪酬情況,以絕對值看,24家銀行2024年員工平均薪酬在32萬元-61萬元區間,其中,股份行高居第一梯隊,其次是地方中小銀行;而以同比增速看,九家中小銀行2024年降薪,五大國有銀行漲薪。不只是普通員工,多家銀行管理層薪酬總額亦出現下降,最高降幅達58%,堪稱“腰斬”。
薪酬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亦反映了近年來銀行業的變局。
在息差收窄、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下,銀行經營壓力普遍加大,紛紛“降本增效”。不少銀行在財報中強調“價值創造”,薪酬向直接價值創造的崗位傾斜;還有一些銀行將人力開支重心轉向金融科技領域,壓縮創收貢獻低的崗位人數。此外,隨著銀行績效追索扣回制度逐漸完善,2024年“反向討薪”隊伍正在擴大。
“越來越卷的展業環境,疊加行內降本增效的要求,薪資較過往日子好的時候出現腰斬。”某中小銀行支行副行長告訴《財經》,“金飯碗”的含“金”量在他所在銀行已大不如前,當下能維持薪資不降已很不容易。
股份行位列第一梯隊,人均薪酬最高60.6萬
截至4月10日,已有24家A股上市銀行披露了2024年財報,包括六家國有銀行、八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十家地方中小銀行。
據《財經》梳理,銀行員工薪酬多在財報利潤表中的“業務及管理費”欄下,以“員工成本”“職工費用”等名稱列示,主要由基本薪酬、績效薪酬和福利組成。
以人均薪酬絕對值看,《財經》據披露年報的A股上市銀行報告期末員工數值計算,24家銀行2024年員工平均薪酬在32萬元-61萬元區間。第一梯隊內多為股份行,另有一家老牌上市城商行。
其中,中信銀行(601998.SH)人均薪酬達60.62萬元,超過招商銀行(600036.SH)坐上“頭把交椅”;招商銀行以58.1萬元人均薪酬排在第二位;另三家人均薪酬超過50萬元的分別是興業銀行(601166.SH)55.4萬元、寧波銀行(002142.SZ)55萬元、浙商銀行(601916.SH)54.5萬元。
人均薪酬位於第二梯隊的多是中小銀行。2024年,有十家銀行人均薪酬在40萬元-50萬元區間,除交通銀行(601328.SH;人均薪酬44.2萬元)是國有銀行,其他均為全國性股份行和城農商行,人均薪酬由高到低依次是民生銀行(600016.SH)49.3萬元、青島銀行(002948.SZ)47.2萬元、平安銀行(000001.SZ)46.6萬元、光大銀行(601818.SH)46.4萬元、無錫銀行(600908.SH)45.9萬元、浦發銀行(600000.SH)44.6萬元、重慶銀行(601963.SH)43萬元、張家港行(002839.SZ)42.4萬元、江陰銀行(002807.SZ)40.4萬元。
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601398.SH)、農業銀行(60128.SH)、建設銀行(601939.SH)、中國銀行(601988.SH)、郵儲銀行(601658.SH)2024年的人均薪酬多在35萬元上下,其中郵儲銀行最低,為32.4萬元,也是24家銀行中的最低值。
銀行薪酬分化主要與哪些因素有關?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對《財經》表示,總體來說,不同類別銀行間的薪酬差異本質上反映了經營管理模式、資產規模、地域分佈、業務結構和市場化程度的不同。
曾剛進一步指出,例如在資產規模、淨利潤增長等關鍵指標上,股份行往往表現優於區域性銀行,為員工提供更高薪酬奠定基礎。此外,股份制銀行通常有更加市場化的薪酬機制,注重績效導向,薪酬結構與業績掛鉤比例高,為吸引高水平金融人才提供了保障。在當前經濟環境和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高薪吸引人才的策略顯得尤為突出。
“去年有一位十年工作經驗的國有大行對公業務經理想跳槽到我們行,就是因為我們能開出她現在1.3倍-1.5倍的工資。”一位股份行支行高管告訴《財經》。
從財報資料來看,銀行薪酬普遍與人均創收成正比。國有大行雖然資產規模、淨利潤規模更大,但員工數也更高。據2024年財報,國有大行員工數均在十萬乃至數十萬量級,而其他型別銀行中,僅招商銀行員工數超過十萬,大多上市城農商行員工數為幾千。
以營業收入總額除以員工數計算,平安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2024年人均創收均超過300萬元,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浙商銀行、寧波銀行、青島銀行人均創收超過200萬元,國有大行人均創收大多不到200萬元,僅交行人均創收達270萬元。
目前,上市銀行普遍構建了與業績貢獻相匹配的薪酬制度。“去年我們行增加了客戶回訪、部分指標規模考核等任務。”一位股份行零售業務經理向《財經》表示。
不少銀行亦在財報中強調“價值創造”,提升人力效能。例如建行在財報中稱,樹立鼓勵價值創造的考核分配理念,堅持薪酬資源向經營機構、前臺部門、直接價值創造崗位傾斜;招行在財報中稱,遵循“價值引領、工效掛鉤、六能機制、風險約束”的薪酬管理原則,堅持“能高能低,多勞多得”的薪酬支付理念。
五大行漲薪,九家中小銀行降薪
雖然中小銀行人均薪酬領跑,不過以同比增速看,半數中小銀行2024年降薪,五大行漲薪。
財報顯示,六大國有銀行員工成本均為正增長,其中,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漲幅超過5%。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鄭州銀行(002936.SZ)、渝農商行(601077.SH)等九家中小銀行員工成本同比下降,降幅最大的是平安銀行,達8.5%;人均薪酬最低的是鄭州銀行,為34.8萬元。
“總體來看,人力成本變化反映了各類銀行在利潤壓力、運營效率及員工激勵方面的差異化策略,同時也表明銀行在提升效率和控制成本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點。”曾剛表示。
他進一步分析稱,五大行憑藉規模優勢和穩定的盈利能力,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保持了較強的業績增長動力,從而為員工漲薪提供了空間。中小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和經濟增速放緩的環境下,盈利能力受到擠壓,加之地方信貸投放壓力和不良貸款管控的挑戰,導致其人力成本控制趨緊。
一位城商行普惠金融部人士也向《財經》提到資產質量下滑對收入的影響,“總行層面的工資一般和全行業績掛鉤,具體到部門還會有係數差別。如果不良較高,績效就可能比較慘淡。”
對於薪酬下降的原因,部分銀行在財報中也有闡述,“降本增效”是一個關鍵詞。
平安銀行年報提及的“業務及管理費”中,除員工費用同比下降8.55%,“折舊、攤銷和租賃費用”“一般業務管理費用”這兩個專案均同比下降超過10%。“本集團全面深化數字化轉型,保持戰略重點業務的投入,同時進一步推進降本增效工作,減少職場及日常運營支出,提高業務支援類費用的投產效率。”平安銀行稱。
渝農商行2024年員工成本同比減少3.52%,其在財報中稱,“本集團最佳化調整補充醫療保險計劃,員工精算成本相應有所下降”。鄭州銀行則表示,其薪酬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對人才的吸引力為導向,在薪酬結構調整的同時,根據對市場薪資水平的調查,對與市場水平差距較大的崗位薪酬進行相應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銀行人均薪酬同比變化與員工成本基本一致,表現為“同升同降”,不過由於員工規模的增減,個別銀行的員工成本與人均薪酬走勢分化。
例如郵儲銀行2024員工成本同比微增0.04%,但因員工數增加,人均薪酬同比下降了0.3%。更明顯的是浙商銀行,2024年員工成本同比增長9.9%,漲幅領跑大中型銀行,但人均薪酬卻同比下降了0.2%。年報顯示,浙商銀行近年人員持續擴張,2024年繼續增員2331人,增幅達10.2%。
與之相反的是,瑞豐銀行(601528.SH)員工成本同比下降0.6%,但因減員約3%,人均薪酬同比增長了3.36%。中信銀行“反超”招行升至人均薪酬榜首,也與減員有關,在連續多年增員後,2024年中信銀行員工數量減少約1400人至6.5萬人。
人員增減分化的背後,亦反映了銀行現階段不同的經營策略。
綜合多家銀行財報和業績會表述,減員的主因包括營業網點持續“瘦身”、行內架構改革、壓縮創收貢獻低的崗位人數等,“我行數字勞動力的年工作量相當於三萬人,所以員工總量下降,但機器人替代已超過三萬人。”工商銀行董事長廖林曾在2023年業績會上說道。
增員則普遍體現在金融科技等方面。交行是其中一個代表,“我行堅持將數字化新交行建設作為戰略推進的重要突破口,金融科技人才萬人計劃已接近完成。”交行行長張寶江在2024年業績會上稱。2024年,交行金融科技人員數量較2023年末增長約15.7%。
“當前,銀行業普遍趨向於精細化成本管理,透過最佳化員工結構、提高人均產能,以及推動數字化轉型減少低效率崗位的人員配置,從而實現更可持續的薪酬支出。”曾剛說。
高管薪酬總額普降,降幅最高達58%
“降本增效"之下,銀行高管亦在降薪。
《財經》據Chioce和銀行財報統計,在已披露資料的24家A股上市銀行中,管理層(包括董監高)2024年度薪酬總額為4.04億元,較2023年度的4.73億元下降14.58%。24家銀行中,僅工行、青島銀行、江陰銀行、瑞豐銀行管理層薪酬同比上升,其他20家銀行管理層薪酬均出現下降(注:部分銀行高管存在年內補薪情況,不在此次統計範圍內)。
其中,光大銀行管理層薪酬總額堪稱“腰斬”,其2023年高管稅前薪酬共計2394.26萬元,2024年下降57.9%至1008.58萬元。這與統計人數有一定關係,2024年光大銀行高管薪酬統計人數為14人,2023年統計人數為18人。
另據該行財報,部分董監高2024年的最終薪酬尚在核算確認中。不過從個人看,光大銀行副行長齊曄、副行長楊兵兵、董事會秘書張旭陽2024年稅前薪酬均在150萬元上下,都較2023年出現不同幅度下降。
高管薪酬總額降幅超過20%的還有浙商銀行、渝農商行、重慶銀行、鄭州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等六家銀行,同比降幅分別為39.72%、34%、26%、25.8%、24.5%、22.3%。
從絕對值看,和員工薪酬一致,管理層薪酬最高的亦是全國性股份制銀行。24家銀行中,民生銀行管理層2024年薪酬總額排名第一,達4048.54萬元,但也同比下降了13.5%。高管薪酬總額超過2000萬元的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也出現了同比下滑,降幅分別為4.9%、15.5%、24.53%。
事實上,此前就已有銀行明確表示壓降高管收入。例如鄭州銀行在2023年業績會上提出“傾斜一線,最佳化資源配置”和“降本增效”的工作要求,明確高管薪酬在與經營業績掛鉤的基礎上,自2024年起分兩年每年壓降10%;同時進一步調整內部分配結構,最佳化薪酬分配級差,將調整出來的薪酬資源配置到基層員工,做好業務發展支撐保障。
財報顯示,鄭州銀行董監高2024年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為1559.6萬元,較2023年的2103.5萬元下降了25.8%。
有業內人士認為,高管薪酬的變化體現了銀行在降本增效方向下的一些結構性調整。與此同時,近年來,金融行業的高階管理人員,確實也面臨著相應的“限薪”要求。
此前的2022年8月,《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國有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的通知》下發,要求國有金融企業合理控制崗位分配級差,有效平衡好領導班子、中層幹部和基層員工的收入分配關係,加大向一線員工、基層員工傾斜力度等。此外,對金融企業高階管理人員及對風險有直接或重要影響崗位的員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於薪酬總額的35%。
“一個總體原則是,銀行的薪酬總包要和本行業績掛鉤,如果營收盈利下降,薪酬可能就會受影響。薪酬的結構性調整、向價值創造的崗位傾斜等,也是內部加強管理的體現。"有券商首席銀行分析師向《財經》表示。
“反向討薪”銀行數上升,規模最高325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銀行薪酬水平並不代表銀行業整體薪酬情況。
“從整個銀行業來看,中國有40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上市銀行僅是其中少有的佼佼者,而大部分的城商行、農商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受各種客觀因素影響盈利能力相對較弱,人均薪酬也遠遠落後於上市銀行水平。”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周更強等人曾在《上市銀行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趨勢及發展建議》一文中表示。
隨著環境變化,從可持續角度出發,近年銀行正不斷完善薪酬制度,例如有的銀行建立了由效益類、風險類、發展類三大類指標構成的完整的績效評價體系。與此同時,作為銀行薪酬政策的一部分,“薪酬追索扣回制度”的完善近年亦備受關注。
據《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10日,上述已披露年報的24家A股上市銀行中,中行、浙商銀行、渝農商行披露了追索扣回薪酬數額,如果算上H股上市銀行,則數量更多。而2022年時僅有招行、渤海銀行等少數銀行公佈了績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具體情況。
資料顯示,2024年追索扣回薪酬規模最大的為中行,其2024年共對2469人次執行追索扣回,追索扣回績效薪酬總金額達3250萬元,與上年相比同比增長超42%;浙商銀行2024年執行績效薪酬追索扣回1424人次,追索扣回績效薪酬總金額3033.78萬元;渝農商行2024年累計追索扣回績效薪酬143.9萬元。
一些上市銀行雖暫未在年報中披露“反向討薪”的金額,但也提及了相關機制。
例如建行在2024年財報中稱,“本行建立了激勵回撥機制,企業負責人任期內出現重大失誤、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的,將追索扣回部分或全部已發績效年薪和任期激勵收入。”工行則表示,對發生違規違紀行為或出現職責內風險損失超常暴露等情形的員工,本行視嚴重程度扣減、止付及追回相應期限的績效薪酬。
責編 | 秦李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