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可樂媽|來源:男孩派(ID: boy666dj)
最近,在@北青深一度上看到了一篇關於青少年抑鬱症的報道。
裡面採訪了一位心理睡眠科的門診醫生李豔,她提到,患抑鬱症的孩子,其中至少一半都與家庭因素有關。
所以,門診的前十多分鐘,李豔通常都是在跟父母交流,她說:
是啊,其實家庭就像是一個系統,孩子則是這個系統中相對弱勢的一方。
特別是有以下幾種特徵的家庭,整個家庭環境就像一個“精神病院”,處處充滿了指責、抱怨和負能量,最容易養出患有抑鬱症的孩子。
經常貶低孩子的家庭
一位媽媽去參加家長會,其中有個環節是讓父母和孩子分別在紙上寫下對方最讓自己難過的言行。
紙條收上來後,父母的答案五花八門:不聽話、寫作業拖延、犟嘴等等。
老師一字一句唸了出來,班裡的氣氛也變得越來越沉默。
許多父母想用打擊孩子的方式,讓孩子知恥而後勇,變得更加聽話、懂事、上進。
但事實上,那些父母脫口而出的差評,都成了對孩子最深的詛咒。
讓一個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焦慮,最終,一步步走向焦慮抑鬱的泥潭。
作家周國平曾寫過一句話:“家裡的花自殺了,遺書寫道:一生不愁吃穿,唯獨缺少陽光和愛。”
語言暴力就像一把利刃,只會刺傷孩子的心,留下一個個鮮血淋漓的黑洞。
好好說話,多一點讚揚,多一點欣賞,孩子才能看到希望與力量。
生活中,不少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再聽話一點、再懂事一點。
指的就是那些過早成熟、懂事的孩子,他們彷彿是被催熟的果子,雖然外表好看,但一口咬下去卻是滿嘴生澀。
這樣的孩子,永遠懂得察言觀色,不會提出過分的請求;
但就像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的:“小時候越聽話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父親阿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阿豪成績優異、長相帥氣,如太陽一般耀眼。
但沒人知道的是,阿豪為了維繫自己完美的形象,不敢犯錯,生怕令父母失望,每天都活得無比窒息、疲憊。
最終,在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夜晚,他整理好房間,收拾好衣物,從高樓一躍而下。
當一個孩子總被要求懂事時,懂事就成了套在他脖子上愈勒愈緊的繩索。
所以,相比馴化一個乖孩子,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看見孩子本來的樣子,並告訴他們:
20世紀6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羅馬尼亞出現了巨大的嬰兒出生潮。
然而,由於很多家庭無力撫養,大量棄兒被送往了孤兒院。
這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群體,大約有50萬人左右,他們統一被稱為“羅馬尼亞孤兒”。
在孤兒院內,這些孩子雖然得到了最基本的照顧,但因為缺少父母的愛和陪伴,很多孩子的大腦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
有研究者在對比了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大腦後發現,留守兒童大腦中負責調控和處理情緒的腦區灰質體積更大。
所以,留守兒童成年後更易出現社交焦慮、情感障礙等問題。
“陪伴是一種力量。在這個世界上,失去了陪伴,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沒有足夠的陪伴,孩子就沒有充足的能量,心裡就會滋生各種不安和憂慮。
很多父母總說,自己也想陪孩子,但忙於工作實在沒有那麼多時間。
有時,只要利用好一些特殊時段,同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用心:
比如,清晨,孩子睜開眼睛的那一刻,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下班回家後,聽孩子講講學校裡發生的趣事,和孩子一起讀讀書。
被好好陪伴過的孩子,才能用積極飽滿的狀態,迎接生命中的風風雨雨。
“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難道爸爸媽媽還能害你不成?”
然而,就像心理學家李雪說的:“父母控制慾的手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哪裡體會到痛苦。”
因母親超強的控制慾,楊元元高考後沒能去自己喜歡的城市念大學。
不僅如此,大學期間,母親還直接搬入了她的宿舍,整日跟她形影不離,到了晚上,兩人就擠在一張不足一米五的單人床上。
甚至當楊元元考上研究生後,母親依舊沒有放鬆對女兒的干涉。
為此,楊元元在日記中崩潰地寫下:“都說知識能改變命運,為什麼我學了這麼多的知識,至今仍沒能有所改變?”
那些被控制的無奈,被壓抑的痛苦,被剝奪的自由意志,遲早有一天會徹底爆發,最終演變成一場非死即傷的戰爭。
而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用示範代替操控,用鼓勵代替懲罰,如此,孩子才能選擇自己想要的自由人生。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胡鄧指出:相比普通學校來說,名校生出現抑鬱症的機率會更高。
可實際上,父母的期待、激烈的競爭和無處不在的鄙視鏈,早已讓這些外表金光閃閃的孩子站在了崩潰的邊緣。
《解放日報》中曾報道過20個青少年抑鬱休學的故事,其中,有幾個孩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歲的譚談,就讀於北京某重點中學,成績常年保持在年級前20。
她是名校的博士後,躊躇滿志卻有很多遺憾,我就是她消除遺憾的工具。”
還有個人高馬大的大男孩,每次發病,都會跑去超市的兒童玩具櫃檯,因為這是他記憶中唯一的亮色。
從他很小的時候起,父親就將一句話掛在嘴邊:“考不上清華北大,就是社會渣滓。”
其實,孩子就像是一棵樹,健康陽光的心理狀態才是他們的根。
若是父母只重視葉的光澤,卻忽略了根的健康,最終得到的,也只是孩子枯萎的外殼罷了。
不再將分數當成衡量孩子好壞唯一的標準,孩子才能看見自我的珍貴,尋覓到人生的光亮。
有的父母總是當著孩子的面吵架,覺得反正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
可實際上,父母爭吵不休的危害,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可怕。
諮詢室內,有對父母一提起自己的“問題女兒”就頭疼不已,說女兒任性、嬌氣、厭學,總是摔家裡的東西。
可說著說著,夫妻倆卻先當著諮詢師的面吵了起來,並互相指責道: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女兒看到這一幕後,突然就大哭了起來。
眼看父母嗓門越來越高,女兒直接情緒崩潰,跑了出去。
這一刻,諮詢師找到了女孩的問題所在:她覺得父母爭吵都是因為自己,是自己讓家庭變得不幸。
為了平息家裡的戰爭,她選擇犧牲自己,透過生病的方式來分散父母的注意力。
很多時候,父母只顧著爭論對錯,卻忘了那個躲在角落裡,正默默注視著一切的孩子內心正在經歷怎樣的風暴。
古生物學家泰亞爾曾說:“人的一生中只有一個義務,那就是學會愛。在親密和諧的家庭中長大,孩子會更有安全感,也更懂得愛人。”
一個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父母相敬如賓,懂得平和溝通,孩子依舊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與榜樣的力量。”
那些脫口而出的打壓、習慣性的控制、缺席已久的陪伴……最開始,你或許只會覺得孩子變得比往常沉默了一些。
當孩子對父母越來越失望,對自我的價值越來越懷疑時,生命的活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流失。
最終,孩子將在不被看見,不被接納中,被抑鬱的負能量徹底打敗。
所以,為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孩子與抑鬱之間的一堵牆,隔開絕望,攆走恐懼,守護著孩子飛向更遠的天空。
點個“在看”,別讓家變成精神病院,別讓孩子活在無愛的孤獨裡。
微信改版,做到以下三步
★星標★點一點,我們每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