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德

穆德 ( John R. Mott, 1865-1955 )

作者/魏外揚
來源/《中國教會的使徒行傳》
穆德是十九世紀末期與二十世紀前期非常重要的教會領袖,他像一輛強勁有力的火車頭,帶領著普世教會的學生、宣敎、合一等運動向前賓士。
穆德自己就是學生宣敎運動所結的果子,他是一八八六年夏天,在麻薩諸塞州黑門山營會中,簽署宣敎志願書的一百位學生之一,也是一八八八年「學生海外志願宣教運動」的發起人及領導人之一。他也長期領導北美的 「基督敎靑年會」,以及全球性的「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在他一生的服事中,學生工作佔有極大的比重。然而,對身處於新舊交替之際的中國學生,他特別有深沉的負擔,也灌注不少心力在他們身上。
中國留美學生,是他可以就近接觸的物件,他在康乃爾、耶魯等校,為中國留學生成立査經班。一九一一年暑假,胡適與胡宣明、陳紹唐等基督徒留學生,一同參加中國基督教學生會在紐約綺色佳(Ithaca)附近Ponoco Pines舉辦的營會,連日查經、聽道、分享,深受感動。胡適在六月十四日的日記上這樣記載:「是夜開會,穆德演說,極動人。」第二天又記載:「穆德演說二次,此君演說之能力眞不可及。」結果胡適在六月十八日決志信主,他當天的日記留下證據:「下午紹唐為餘陳說耶敎大義約三時之久,餘大為所動。自今日為始,餘為耶穌信徒矣。是夜 Mr. Mercer 演說其一生所歷,甚動人,餘為墮淚,聽眾亦皆墮淚。會終有七人起立自願為耶穌信徒,其一人即我也。」一日之中,兩次決志,可見感動之深、心志之堅,可惜他後來並未在這條道路上繼續追求,反倒變成無神論陣營中的一員健將。
穆德也注意到中國學生大量湧向日本留學的現象。一九○二年他在東京帝國大學演講時,聽眾中只有極少數的中國學生,那時有人告訴他,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大概還不到二十人。然而到了一九○七年世界基督敎學生同盟大會在日本舉行的時候,依據駐日中國公使的估計,在東京地區大約就有一萬五千名中國留學生。穆德有一次寫信向友人募款,為的就是向中國學生傳福音,他特別提出有四類中國學生需要關心:第一 ,是在中國的幾十萬官立學校學生;第二,是在東京的幾千中國留學生;第三,是在美國大學裡的幾百中國留學生;第四,是那些群集於歐洲的中國留學生。他相信這些第一批接受現代敎育的學生,將來會成為新中國的領袖,帶領中國走入新的途徑。所以穆德唯恐錯過這個關鍵性的時機,而將中國學生列為傳福音的首要物件。
穆德為了中國學生與敎會,先後九次來到中國,每一次都安排與學生見面互動,因此他十分了解中國學生的變化與需要,並且為他們向世界發出聲音。例如一八九六年初次來訪後,他形容中國學生對福音的冷漠、抗拒,猶如難以撼動的 「直布羅陀」(Gibraltar) ;但是隔了五年後,當他第二次來華接觸中國學生後,興奮地報導說,「直布羅陀」已經變成「耶利哥城」,而且城牆正在鬆動中,即將倒塌。一九一三年第四次來華,他與艾迪在中國各地主領佈道會,處處轟動,場場爆滿。以廣州為例,主辦單位租下具有三千個座位的新戲院,當穆德和助手巴樂滿特地提早抵達戲院時,發現裡面已經擠滿聽眾,講臺上也有大約二十位地方官員在等待。穆德講了一個半小時後宣佈散會,但是全場聽眾都不願離去,於是他只好再講另外一個題目。事後統計,全國十四處的佈道會,與會者共計有七萬八千多人,會後簽名表示願意繼續研讀聖經者有七千多人。
為了喚起全世界對中國學生的重視,穆德大力支援中國代表顧子仁的提議,在中國舉行第十一屆的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大會。因為他體認到中國的反教勢力正在加溫,來中國舉行大會可以為即將面臨挑戰的中國教會打氣。中國基督敎靑年會的刊物 《靑年進步》也指出,五四以來,學生的愛國聲調將全國鼓盪起來,因此這大會是為著中國學生的綠故來的。會議從一九二二年四月四日開幕至八日閉幕,穆德親自來華主持大會,參加者有來自三十二個國家的一百四十六名代表,加上中國的五百五十餘名代表及列席代表,共七百多人。大會的標語是 「天下一家」,主題是「基督敎與世界改造」,分六個專題討論:國際與種族問題、基督教與社會及實業之改造、如何向現代學生宣傳基督敎、學校生活之基督敎化、學生在教會中的責任、怎樣強化世界基督敎學生同盟大會。不幸這次國際會議成為一場反基督教運動的導火線,來勢洶洶,經過好多年才逐漸平復。
1922年WSCF大會在中國北京舉行
以下摘譯自YMCA World
1865年5月25日約翰•穆德(John R. Mott)出生於美國紐約。1885年進入康乃爾大學,後成為學生基督教青年會主席,在他任職期間,青年會會員數增加了2倍,他還積極為大學青年會大樓籌集資金。1888年,他大學畢業,獲得哲學和歷史學學士學位,立刻投身於美國和加拿大的校際基督教青年會運動,擔任幹事一職,開始了長達27年的服務生涯。
1895年穆德組建了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擔任總幹事。1910年,他主持了愛丁堡世界宣教大會的幾乎所有會議,並擔任續行委員會主席。

一戰期間,穆德成為美國國家戰爭工作委員會總幹事,並贏得傑出服務獎章。   
1915年至1928年,穆德擔任國際基督教青年會委員會(是後來的基督教青年會世界協會)總幹事,1926年至1937年間任世界協會會長。
1937年,基督教青年會世界協會會長任期結束後,穆德依然積極投身於青年會運動。他特別關注要在日內瓦為世界協會找到一個合適的永久性的會址。1942年,協會第五次搬遷,搬到了Quai Wilson 37 號的一座六層建築,租了大樓的第一、二層和地下室。這幢樓俯瞰日內瓦湖,是穆德最為滿意的一個會址,他認為這裡應該成為世界青年會運動的永久性的中心。
1953年,日內瓦州決定以低價將這棟房產出售給世界協會。“約翰•穆德的不懈努力,使得協會有能力購買大樓並且重新裝修,穆德是世界協會歷史上最出色的資金籌集者。美國詹姆斯股票協會捐了一大筆款, 英國和美國很多個人自發捐款,德國青年會也慷慨解囊。其他國家的青年會也紛紛贈送現金,裝飾品和傢俱。為紀念約翰•穆德多年來的成功領導,大家一致決定命名這棟大樓為約翰•穆德大樓。” 之後世界協會搬到了小一點的房子,但是新會址依然命名為約翰•穆德大樓。
1946年,因長期致力於建立和加強國際新教基督徒學生組織,推動和平發展,穆德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今日經文
點選圖片,可儲存,可轉發
隨手傳福音,始於2013年4月7日。
8年時間,總有一篇文章,給你帶來愛與希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