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吃不起米飯了?

最近,網上好多帖子都在吐槽日本買米難、買米貴的事。
旅居當地的朋友發現,今年新米價格比往年高出了近一倍。
某些品牌的新米,5千克要賣到3200多日元,摺合人民幣158元。  
而且即便你有錢也買不到米。
好多商店裡的米架都空了。   
看到這裡,大家肯定要問了:
大米自給率100%的日本,為啥忽然缺米了?   
故事還得從兩個月前說起。
早在五、六月份,米價上漲的報道就頻繁出現在日本的產經新聞裡。
越光米的現貨交易價格一度達到每60公斤2.4萬日元,比去年上漲了近八成。其他品類大米的採購價也比從前漲了兩到三成。
由於進貨價變高,一些商超提高了大米和各種米制品的售價。
“每週日九折”的大米促銷活動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包大米10%-20%的漲幅。
便利店裡的壽司和飯糰也越來越貴。
鑑於日本這幾年生活物資一直在漲價,多數人對此已經見怪不怪,沒有太糾結這個現象。
《朝日新聞》當時採訪了不少上班族,他們說自己應對米價上漲的辦法就是控制食量、少買米。 
到了七月份,越來越多的家庭擔心米價還會飛漲,於是換了邏輯,開始瘋狂囤米。
你三包,我五包,一通操作搞下來更加速了市面上庫存米的消耗。
而超市裡空蕩蕩的米架進一步加劇了社會恐慌,促使更多人加入搶米大軍。
惡性迴圈根本停不下來。
為了穩定大米供需,好多超市推行限購政策。比如,伊藤洋華堂就規定每位顧客每單隻能購買一袋大米。
農林水產省也發聲呼籲公眾保持理性,不要跟風買米。
只是,這些建議沒有發揮多大作用。   
尤其當氣象廳8月9日發出巨大地震警報後,誰都無法阻止日本人出門搶米搶水搶衛生紙的腳步。
不久後,地震警報解除了,可市場上可以流通的米更少了。
除了囤積效應的直接刺激,這次米荒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一直以來,日本的耕地面積就在不斷減小。
從1962年到2022年,一共減少了三成。   
考慮到他們國家人口遞減的大趨勢,以及民眾飲食結構的變化,餘下的耕地理論上也能養活現存的1.25億人口。
可不巧的是,去年夏天遇上極端酷暑,造成全國大米減產。
這就帶來了一個糟糕的結果:2023年,日本稻米收穫量僅有661萬噸,創下歷史新低。
供給端一發燒,需求側自然會跟著一起感冒。
從今年一月開始,大米的民間存量就明顯下滑,到了四月份以後,愈發捉襟見肘。   
而除了“天公不作美”的因素,一些日本媒體人認為,大量湧入的外國遊客也加劇了米荒。
今年前7個月全球旅日遊客較去年同期暴增61.7%至2107萬人次,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紀錄。
本來糧食產量就少,多了2107萬張嘴,大米就更不夠吃了。
這種說法聽著有道理,可專家卻覺得不靠譜。
農林水產省的智庫學者表示:
即使每月有300萬遊客在日本逗留一週,三餐都吃米飯,消耗量也只佔大米總消費量的0.5%左右。
況且,也沒有多少遊客真會三餐都吃米飯。

面對這場令和年間的“米騷動”,滿朝文武支支吾吾。
現在,大阪府已經正式向中央政府發出請求,希望他們投放儲備糧入市。
但農林水產大臣卻表示,這得謹慎考量。因為九月是新米大量上市的時節,這時候釋放儲備米可能會影響大米市場的穩定。   
大阪府知事深感無奈。面對媒體採訪,他就說了一句:
“國家和地方政府在具體事務的危機感上存在差距。”
農協估計,9月新大米上市後,短缺現象會得到緩解,但高米價的趨勢恐怕會延續到年底。
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希望,這場米騷動能讓官方反思一下當前的農業政策,重新考慮“糧食與人口”、“城鎮化與耕地”、“農民利益與消費者需求”的關係。
然後再多想想那些被廢棄農田,還有嚴重老齡化的鄉村。
“如果鄉村農業後繼無人,誰來保證我們的飯碗呢?”
某位日本學者在一篇短評中寫到:   
“如果想從根源上告別米荒,還得扭轉當下扭曲的稻米政策
過去,日本政府和農協為了保持大米價格穩定,有意識地引導農民減產,鼓勵他們種植飼料作物,還有那些用於出口的精品大米。
現在,是時候改變這種想法了。”
稻米是國家的命脈。
別到了米缸見底的時刻,才去思考耕地安全的重要性。
居安思危真的很重要。
-END-
【推薦閱讀】
點選下方按鈕關注
後臺回覆“投胎模擬器”
我把投胎模擬器的地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