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把大米漲價的鍋還是扣到了中國人頭上。

自從去年8月日本出現米荒之後,米價就坐上了“火箭”,一直漲到現在,不僅價格沒降下來,還演變成“一粒難求”的尷尬場面。
根據日本農業部的資料,前一週日本5公斤裝大米的均價已經突破3892日元(約190元人民幣),同比暴漲90%,都比肉貴了,而且米價已經實現了連續7週上漲,創下近30年最大漲幅。

這就有意思了。
一邊是全球大米價格都在下跌,還創下了記錄。
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更可氣的是,日本嚷嚷著大米短缺,但出口到國外的大米卻都比日本國內便宜,而且質量上乘。
比如,美國超市的日產大米,約21美元/5kg(3100日元/5kg),迪拜的日產大米,僅95迪拉姆/10kg(3850日元/10kg),英國的日產米價也比日本便宜。

面對怒火中燒的國內民眾,日媒不僅集體裝瞎,還把漲價的“鍋”甩到了中國頭上。
2月16日,全日本新聞網(ANN)在節目中援引採訪物件的爆料稱,日本米價是“被中國人炒高的”,因為有日本人看到中國人在超市買米,還表示“有多少買多少”。
還有日媒將鏡頭對準“中國黃牛”,抓拍所謂中國人在玄關囤300公斤米的照片、挖掘所謂中國人倒賣日本大米的訊息來博眼球。

咱也不知道這幾百斤是怎麼影響日本全國米價的,自己家出了問題不反思,反而拿“中國人掃貨”說事,想想都知道這個理由有多荒謬,但日媒就是厚著臉皮用了,還用的很順手,甚至將其奉為“贏學”之道!
近年來,中國人好像成了日本物價的專屬“背鍋俠”,日本物價但凡有點波動,中國人就會莫名其妙被指責“囤貨”“搶購”,除了大米,還有威士忌、牛肉、胡椒、咖啡等,反正就是“遇事不決,甩鍋中國”。
比如,2月18日,“日本經濟新聞”的一檔節目指責中國大量購買日本威士忌,使得大量商家加大了生產和採購,但隨著中國顧客的消費熱情下降,許多威士忌產品開始滯銷,酒水價格也是不斷下跌。

2024年5月,“日本經濟新聞”將咖啡價格上漲的原因歸咎於中國人愛吃榴蓮,稱由於中國人愛吃榴蓮,所以越南人不種咖啡改種榴蓮,從而導致日本咖啡漲價。
同年7月,“日本現代商業新聞網”在報道中將日本“國民美食”牛肉飯漲價歸咎於中國,妄稱中國的火鍋產業對速凍牛肉薄片需求激增,導致日本收購該產品的成本上升,還厚顏無恥批評中國是“牛肉漲價元兇”。
同年8月,日本胡椒價格暴漲,“日本食糧新聞”也同樣將罪責甩給中國,稱中國吃太多胡椒,導致日本沒得吃。
各種理由五花八門,也真是難為日媒了,為了能把“鍋”成功甩到中國人頭上,腦子都轉出“火星子”了吧。

可是,拿中國人當“浮板”,透過炒作“外部威脅”來轉移民眾視線,只是飲鴆止渴,並不能拯救日本萎靡不振的經濟,更不能掩蓋日本政府本身的陳年痼疾。
就拿日本最近飛漲的米價來說,表面上的說法是極端高溫導致大米產量銳減,價格隨之水漲船高。
可根源卻是,日本政商勾結的腐敗、利益集團的壟斷,讓老百姓成為被任意收割的“韭菜”。

日本有個強大的農業壟斷組織,叫“日本農業協同工會”,99%的農民都加入了這個協會,掌控了全國90%的大米流通。
為了維持大米高價,農協長期實行“減耕保價”政策,簡言之,就是透過減少耕種面積,人為製造供給不足,來抬高大米價格。
日本還強行對本國大米實施貿易保護政策,對進口大米徵收高達280%的關稅,讓大批進口商望而卻步。
這一番操作下來,日本老百姓再不可能吃到低價米,農協則是穩穩的“靠米吃米”,拿到穩賺不賠的“長期飯票”,但這卻導致日本大米抗風險能力極差。

過去一年,日本農協的赤字從3000億日元飆升到5000億日元,而日本農協系統的最高層—“農林中央金庫”,去年因為美債投資失敗創下鉅額虧損,金額高達15000億日元(720億人民幣)。
為了填補這個巨大的“窟窿”,農協開始借天氣原因營造大米緊缺假象,短短一個月時間,就讓全日本的大米價格飆漲,實現對老百姓的快速“收割”。
而實際上,日本2024年的大米產量比前年多了足足18萬噸,根本沒有減產的情況。但是,在農協故意推高米價後,部分經銷商和農戶卻又囤貨惜售,期待更高的價格,讓市面上的大米流通數量減少了,這就造成了惡性迴圈。
那日本政府這個時候在做什麼呢?
日本米價從24年下半年就持續攀升,面對民眾“開倉放糧”的疾呼,日本政府置若罔聞,以“無招勝有招”硬抗憤怒的民眾,並言之鑿鑿的表示,24年新米上市就好了,結果現在新米雖然上了,價格也沒降。

直到今年的2月14日,農林水產大臣才“姍姍來遲”的出手,面對超高的米價和民眾強烈呼聲宣佈投放21萬噸儲備糧平衡糧價。
21萬噸,聽起來不少,但對於人口高達一億的日本來說,這些量完全是杯水車薪。
結果也顯而易見,半個月要過去了,既沒看見超市裡有儲備米賣,米價也紋絲不動。
歸根結底,還是日本農協給日本政客的好處太多了。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日本農協向自民黨議員輸送了1.4億的日元政治獻金,是名副其實的“大金主”。
正所謂“吃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好處就得給人家辦事,過早、過多的釋放儲備糧都可能會衝擊農協的“錢袋子”。
日本政府不敢得罪“金主”,萬一農協停供資金,那些政要可就撈不到好處了,所以民眾的“飯碗”就成了必然的犧牲品,普通消費者被迫為利益集團“赤字”買單。
這場“米荒”,既是天災,更是人禍,當政策為“農協”服務,當資本凌駕於民生之上,日本的糧食安全便成為空中樓閣,而“甩鍋中國”的“贏學”也就變成自欺欺人的笑柄。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