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價暴漲,怪上了中國!

最近,日本米價暴漲。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2月26日的報道:日本米價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持續上漲,2月10至16日這一週,日本全國超市5公斤裝大米的均價高達3892日元(約合人民幣190元),價格比去年同期暴漲90%
另據日本《東京新聞》3月1日訊息,總務省2月28日公佈的東京都23區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大米類價格同比上漲近80%,創史上最大漲幅。

米價上漲,消費者叫苦不迭,自然就要找原因。

可他們不從氣候,政策,市場,貿易等因素下手,反而卻欺軟怕硬的怪上了中國。
是的,你沒看錯,欺軟怕硬。
畢竟我們中國是一個崇尚和平的國家,總不能因為你日本媒體罵幾句街,我們就抱著衝鋒槍給他們突突了吧?
這也不現實啊。
所以,遇事不爽罵中國,只要日本出現點啥事,都甩鍋給中國,甩鍋給中國遊客,全都賴在中國人頭上就完事了。
這不,這一次日本為什麼會米價暴漲啊?

全都怪中國!

2月16日,全日本新聞網在節目中援引採訪物件的“爆料”稱,日本米價是“被中國人炒高的”。
他們所給出的證據是:記者採訪了一名目擊者,目擊者稱在橫濱中華街看到一名疑似中國人的女子購買大米,並表示“有多少就買多少”。

好傢伙。

“目擊者”,“疑似”。

合著你們根本啥都沒看到?

有購物小票嗎,有現場監控嗎,有任何身份檔案可以證明那個女人是中國人嗎?

都沒有。
就只是目擊者的爆料而已。
反正出了事都是目擊者亂說,是他造謠的,和我們媒體無關。

但是這一下就把節奏給帶起來了。

有一些比較過激的民眾(也有可能是網站僱來的水軍),他們在評論區裡面開始責怪:“中國人讓日本人買不起大米”。
當然這還沒完。
可能是看到全日本新聞網的這期節目效果比較好,關注度高。
於是在2月17日,日本富士新聞網FNN釋出了一條新聞,標題是《高價的一個原因?直擊倒賣米的中國人》。
影片內容是,記者們在社交媒體上發現倒賣米的中國人釋出的資訊,然後透過節目組跟她取得聯絡,並記錄下前往購買的流程。

這位中國人住在日本千葉縣,從日本大米農戶那裡購買了300公斤大米放在家中倒賣。價格是一袋30公斤,1萬3000日元,大約是630人民幣。

這個影片一經發出,立刻就在日本網路上引發了軒然大波。

各種指責,謾罵聲鋪天蓋地。

而那些日本媒體們呢,就好像是抓到了流量密碼一樣。

今天你爆料有中國人倒賣大米了,明天就是我家報道某家中華料理店,他們居然在購買日本大米之後放在店鋪中售賣!
總之,不管是有的沒的,只要是能和中國人扯上關係的,他們就全都要胡說八道一通。
其實,咱們回過神來仔細想想,這裡面實在是漏洞百出。
就拿那家中華料理店來說吧,我本身做的就是中華料理,售賣大米又怎麼了?我當然得從日本進貨啊,難不成我買個米還要從中國空運?

估計按這個邏輯,你在日本擺攤賣蛋炒飯,都會被這幫日媒們給扣上“炒高米價”的帽子。

實際上,這一輪日本米價上漲有很多原因。
比如說氣候,2024年夏天,日本產大米地區遭遇極端高溫天氣,東北部的新潟縣等主要產區,水稻在關鍵生長期受高溫影響,很多水稻空殼,出米率大幅下降,大米口感和質量也變差。
還有颱風等自然災害破壞了大米倉庫和運輸,洪水淹沒糧倉,交通受阻導致大米無法及時運出,進一步加劇了供求矛盾。

比如說日本政府沒有及時投放儲備糧,還有大量民眾恐慌性搶購,這些都是進一步推高米價的原因。

當然這都不是重點,這裡面還有一個罪魁禍首,那就是日本農業協會。
日本農協可是一個龐然大物,不光是黑社會要忌憚三分,就連政府看到他們都頭疼。
因為整個協會的社員高達900萬人,他們擁有日本第一大企業集團、第一大銀行集團、第一大保險集團、第一大醫療集團和第一大供銷集團。
2023年3 月,農協銀行系統的存款餘額超過100萬億日元,佔日本個人儲蓄總額的 10%,農協的保險服務部門總資產為 57萬億日元。
日本農協就是日本最大的壟斷組織。
二戰之後,因為日本人飲食習慣改變,吃大米的人減少,導致大米價格下跌。
結果為了保護保護農民利益,在農協的不斷遊說和努力之下,日本政府開始長期推行稻田 “減耕令”,出臺政策讓種水稻的農田面積減少。

日本農協甚至設定了個限制,種水稻的農田總量,不能超過農田總量的60%。

他們透過減少大米產量,人為的製造供給不足,以此來抬高大米價格。
平時這樣做倒是沒啥問題,可要是碰上個颱風洪水,自然災害啥的,糧食產量大幅度削減,那麼自然就會造成糧價暴漲,供不應求。
有人看到這就說了:日本本土的大米減產了,那可以進口了。

這一條日本農協也想到了。

眾所周知日本資源匱乏,是個高度依賴對外進口的國家,大米雖然可以進口,但是日本政府出臺規定:對進口大米徵收高額關稅,超過10萬噸的部分,稅率高達778%,目的同樣是為了保護本國農業和農民。
於是,在日本國內大米因自然災害產量大幅下降時,高關稅使國際市場上便宜的大米難以進入日本。
據國際穀物理事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25年度全球大米產量將恢復上升趨勢,達到創紀錄的5.2億噸,比上年增加2%。
全球大米增產,庫存增加。
這本來是一件喜事,可諷刺的是,日本卻鬧起了米荒。

而且,更加諷刺的是,那些日本媒體明明知道真相是什麼,可他們卻顧左右而言他,反而把鍋甩鍋了中國人身上。

這也太奇葩了。

2024年,隨著經濟走勢、房價與利率下行,國內大類資產收益率普遍跌破2%(國債1.6%/存款1.5%/保險2.5%/房租1.7%),且極有可能長期維持在低位。這意味著從2025年起,中國家庭面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保值難題。

在低利率、低通脹與老齡化時代,除了降低房地產比例,增配國債、保險等避險資產。更好的做法是將選取標的擴大到全球的核心資產(比如鎖定4.6%利率的美債),讓家庭資產配置的收益率更穩健、風險對沖性更充分。
有全球資產配置諮詢需求的朋友,請新增運營微信(lang202501),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