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請過低欲生活


回覆【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有書萬花筒 · 主播 | 童顏
前兩天,刷到一條熱搜,看完感慨萬千。
河南許昌,有一對60多歲的夫妻,居然一前一後確診了肺癌。
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對任何一個家庭都是致命的打擊。
原本好好的兩口子,怎麼會突然確診呢?
妻子很崩潰地說,這都是因為丈夫是個老煙槍。
原來,她的丈夫吸菸將近50年,甚至一度到了“飯可以不吃,煙不能不抽”的地步。
平時家裡人好說歹說,都勸不動他。
沒想到這次,夫妻倆都沒能逃過。
醫生表示,這是俗稱的“夫妻癌”。
同一屋簷下,夫妻生活方式會漸趨一致。
致癌因素如抽菸、吃得過鹹、熬夜等,會潛移默化損害雙方健康。
比如,夫妻一方吸菸,另一方勢必會被動地吸到二手菸、三手煙。
長此以往,不僅會對自己的身體有損,還會連累身邊人。
叔本華說過:
“人是慾望和需求的化身,是無數欲求的凝結。”
人這一生,其實就是和慾望拔河的一生。
慾望永無止境,偶有輸贏是常態。
一旦被慾望牽著鼻子走,便會失去生活的主動權。
學會和慾望鬥爭,過低欲生活,是每個成年人最大的自覺。
所有的放縱,都有代價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
“人在年輕時最不應該做什麼?”
高贊回答是:
“一定不要去碰那些短期快感的事。”
所有的自我放逐,都是在以長期成長為代價,來換取眼前片刻的狂歡。
暴飲暴食,滿足著一時口欲,過多的營養,則變成了身體負荷;
過度消費,購買無用之物,透支的金錢,會變成了經濟壓力;
沉迷遊戲,享受垃圾快樂,流逝的時間,都變成了機會成本。
前段時間,網上看過一條新聞。
浙江35歲的王女士,因為工作關係需要經常熬夜。
慢慢的,她養成了熬夜的習慣。
有時候就算不加班,她也要玩手機,刷影片。
一玩起來就沒有了節制,經常熬到深夜。
直到前段時間,她的聲音開始嘶啞,同事說她脖子越來越粗。
到醫院一查,醫生說她得了甲狀腺乳頭狀癌!
這種病大多是由於作息不規律導致內分泌激素水平紊亂,使得細胞代謝異常。
時間長了甲狀腺就出現增生結節和腫瘤。
作家張方宇說過:
“慾望的受挫是痛苦,慾望的滿足是快樂,慾望的消失是極樂。”
放縱得來的歡愉,會逐漸讓我們變得麻痺。
正如溫水中的青蛙一般,在快樂的虛假表象中走向危險。
克服惰性,延期滿足,才能擁有清醒的思考力,遠離低階快樂。
越縱慾,越焦慮
《多巴胺國度》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大腦中有一個天平,當我們做有短期快感的事情時,天平會傾斜在快感的這一邊。
與之相對的是,大腦希望天平保持平衡,就會自我調節往痛苦的方向加籌碼。
天平又開始往痛苦方向傾斜,最終產生焦慮。”
事實上,大腦的多巴胺有兩條迴路,一條管慾望,一條管控制。
比如,深夜看到美食,你非常想吃,這就是慾望迴路在起作用。
但想到自己減脂塑形的目標,你默默停下了訂外賣的動作,這就是控制迴路在起作用。
反之,一旦你選擇向慾望屈服,縱然得到也是即時滿足。
當多巴胺水平急速下降之後,你剩下的只有空虛和焦慮。
網上刷到過一條帖子。
博主畢業於名牌醫科大學,之前在一家體檢機構上班。
日子久了,她覺得工作清閒,也沒有什麼危機感,便放棄了學習提升。
工作上需要考取的證書,也總是一拖再拖。
每天下班,她就喜歡約上幾個小姐妹,一起去逛街買衣服,或者探店吃美食。
時間一長,不僅體重暴增,精神也愈加萎靡,經常在上班時間打瞌睡。
偶爾,她也會覺得生活很空虛,還有種莫名的焦慮。
想趁著週末休息的時間,給自己充充電。
可每次拿起厚厚的醫學書,她總會不自覺去刷手機。
“我就玩十分鐘,看完馬上學習。”
等她終於從手機中回過神來,一個上午已經過去了。
就這樣,她的業務水平始終停在原地。
後來,單位合併,要縮減工作崗位,她自然而然進入了下崗名單。
現在的她,每天焦慮不已,出去重新找工作,可是卻沒有醫院願意接納她。
有句話說得好:
“人在天賦上差距並不大,但最終的成就卻相去甚遠。
除了境遇、運氣等,最根本在於有些人走在了追求多巴胺的路上,而有些人卻選擇了內啡肽。”
多巴胺帶來的快樂,就是瞬間的爽感。
不需要任何付出,就可以直接去享受。
可當喜悅褪去,留下的則是加倍的痛苦和焦慮。
而內啡肽產生的滿足,則能長久保持,帶給你真正的寧靜。
人到中年,遠離多巴胺,追求內啡肽,才是最高階的自律。
低階快樂靠放縱,高階快樂靠剋制
作家廖一梅在《悲觀主義的花朵》書中寫道:
“如果你不相信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門鑰匙,放縱肯定更不是。”
真正的愉悅,從來不是放縱後的低階快樂,而是剋制後的高階享受。
1.設定合理範圍
當得知一件事對自己有風險,你又特別想得到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梁實秋先生因為患有糖尿病,不能攝入過多甜食。
有一次,他與朋友們聚餐,餐桌上擺放著的都是他愛吃的。
什錦炒飯、燻魚、冰糖肘子……
可梁先生看都沒看,直至八寶飯上桌,他才大快朵頤:
“先前那麼多美食我都不吃,就是為了把配額留給我最喜歡的八寶飯。”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說過:
“不是人有慾望,而是人即慾望。”
一時的放縱,是人之常情。
若是過度沉迷,便會掉入慾望的深井。
因此,我們要設定合理範圍,當慾望超過設定的合格線時,就及時停止。
如此既能獲得對抗惰性的能量,也能不斷建立正向反饋,更容易讓人走向自控。
2.遠離刺激源
心理學上有一個“嗑瓜子效應”。
它指的是,我們很容易拿起第一顆瓜子,然後是第二顆、第三顆。
哪怕中途去做了其它事情,也會在回來後接著磕。
這就是上癮的源頭。
每一次的“嗑瓜子”,都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使我們愉快。
要想用“內啡肽快樂”,代替“多巴胺快樂”。
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刺激源,把“瓜子拿走”。
3.做有挑戰的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做成一件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雖然你也會感到開心,可那種欣喜卻持續不了多久。
當解決一個有挑戰性、但努力一把也能做到的難題時,大腦就會產生由衷的自豪,讓你對生活有踏實的掌控感。
這是因為太容易做到的事情,並不能帶來持久的成就感,反而還會遏制你的意志力。
當得到變得容易,想要努力的慾望就會變低。
人的內心就會開始想要懶惰、擺爛。
時常審視自己的能力和目標,做有挑戰的事情,才能讓自己不斷更新。
稻盛和夫說:
“慾望本身不是罪惡,憑藉慾望無節制的為所欲為才是罪惡。”
人有慾望,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想要的太多,需要兌換的代價就越大。
當代價大到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後,生活就會遭到反噬。
人至中年,遠離慾望的泥潭。
學會節制,才能避免畫地為牢。
點亮【在看】,往後餘生,願我們都能修好低欲之心,過雲淡風輕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