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甘北
首發公眾號:甘北
去年一整年讀到最震撼的六個字,叫“慾望的自主性”。
原自楊照老師的《資本論的讀法》,沒看過《資本論》原著,不好說這種提法是源於《資本論》本身,還是楊照老師對馬克思理論做的解讀。
大意說的是貨幣出現以後,所有東西都有了一個價碼。我們很容易根據價碼而非真實需求來評判商品高下,對價碼高的東西投射更多欲望。
比如對1個億豪宅的慾望一定超於1000萬的跑車,對1000萬跑車的慾望一定超於10萬元的旅行,對10萬元旅行的慾望一定超於1000元的歌劇。
甚至於購買行為並不真實發生,僅僅存在想象中,躺在床上思索年會抽獎想要什麼,金錢價格就已經替我們做出了排序,先選1個億的豪宅,再選跑車,再選旅遊,再選歌劇。
沒有人會拒絕1個億的豪宅,腦子裡甚至沒有拒絕的選項。
但是每個人當下最需要的,一定是1個億的豪宅嗎?
一枚幾萬塊的戒指和一袋大米擺在眼前,所有人都會去抓取那枚戒指,即便ta從來不戴首飾,而每天都要吃飯。
楊照老師在這本書裡說,這種現象就是被價格剝奪了慾望的自主性,金錢主宰了、麻木了我們的慾望,令我們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第一次讀到這個觀點很難不為之一震。
很自然地聯想到這幾年很火的一個詞,叫“祛魅”。
有人說最好的“祛魅”方式,就是擁有。買過LV,就知道LV也就這麼回事,心裡的饞蟲從此死了。一個包就只是一個包,不具備別的任何意義。
甚至於某些心心念念曾經花大價錢買來的東西,隨著潮流褪去,會有種鬼上身的感覺——我當時怎麼為這種鬼東西茶飯不思?
這個邏輯深思起來很有意思。
為什麼一樣東西會因為擁有而“祛魅”?
我想要一樣東西,我擁有了,我不想要了,這是為什麼?
根據“慾望的自主性”的說法,我在想,有沒有可能,打從一開始的“我想要一樣東西”,就不是“我真正想要一樣東西”,那不是我靈魂深處的真正慾望,而是商品社會給我包裝洗腦的強加於我的慾望,也就是傳說中的“消費主義的陷阱”?
南方人很難對米飯“祛魅”,北方人很難對餃子“祛魅”,這一頓吃了,下一頓還想吃。
我這輩子沒見過哪個湖南人能對辣椒炒肉“祛魅”,但一個湖南人在吃過幾次金槍魚和魚子醬後,就很可能“祛魅”了。即便它們再貴,腸胃也能誠實地辨別,那不是我們真正的慾望。
那麼,為了這些不真實的慾望,值得耗費多少真實的勞動力?
花一年時間去買一個包,或是花一輩子時間去買一套永遠住不上的房?
如果不買這個包,不買這套房,是不是可以少上幾年班,少受幾年氣?
那麼在一個包和少上幾個月班裡,哪個才是我們更真實的慾望?
你就想吧,想一想腦子就癢了。
寫這篇文章,不是讓大家抵制“消費主義”,什麼都不買,只維持“活著”的狀態就行。
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只用“活著”的狀態活著。
我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每一個人都很窮,吃肉都是一種奢侈。但大人們閒暇的時候還是會喝兩杯小酒,買幾張香卡(90年代流行的一種帶有香味的卡片,可以理解為固體香水),那些看起來不實用的小物件,其實構成了他們“活著”的意義。
人需要一點向上夠的精氣神,不管那種“向上夠”,是真的“向上夠”還是消費主義強加給我們的虛假慾望。
“望梅止渴”也是止渴方式的一種,驢子跟前吊著的那根永遠吃不到的胡蘿蔔,的的確確激勵驢子趕了更遠的路。
只是,如果這種生活方式的確很累,那根胡蘿蔔都快讓人筋疲力竭了,諸位啊,可以想一想“慾望的自主性”這六個字,掀桌了,不玩了,老子不奉陪了。
不買包不會死,不買房子也不會死,乃至於不結婚、不生孩子、不考公務員,通通不會死。
引用張春老師的一句話,“只要不做什麼,你就不會死”,人沒那麼容易死的,什麼都不做也很難死。
社會的價值體系會不斷告訴我們,該做什麼,該要什麼,該買什麼,該完成什麼,什麼是更成功的人,什麼是更精緻的生活……
行有餘力時,可以陪他們玩玩,往大眾的評價體系鑽一鑽,爭做一個“人上人”。
但什麼,你告訴我要削尖了腦袋?
那不行,我削不了,跟做“人上人”相比,我還是覺得腦袋更重要。
攤牌了,不玩了,我要奪回慾望的自主性,開始吃便宜量大的螺螄粉了。
人,就是這麼靈動。
沒有什麼價值觀是永恆不朽的。我的價值觀一天三變。怎麼舒服怎麼來。
你管我?你管得著嗎!
最後,這幾年經濟形勢不太好,身邊創業失敗的、炒股破產的、下崗失業的訊息很多,我自己也消減了許多開支,護膚品換成了更實惠的,衣服也不再講究品牌。
但很奇怪,這一輪“消費降級”非但沒帶來痛苦,反倒令我過得更輕盈了。
因為不用擔心高昂的支出從何而來,不用擔心明天就開不起飯流落街頭,擺爛得心安理得,我一個月就花那麼點,多劃點水怎麼了?
睡眠質量都變好了。
願這份輕盈同樣傳達給你。

最後的最後,推薦楊照老師的書給大家,我一口氣買了這麼多楊照老師的書。

全世界都把我當聰明人,只有他願意把我當笨蛋(褒義),別的老師把道理講的高深莫測預設我聽得懂,楊照老師會把道理嚼得稀碎生怕我還是聽不懂。
有一種坐在小學課堂裡,聽鄉村教師不厭其煩地教“天地人你我他”的安心感。
這兩年買書和買花幾乎成了最大支出,晚上輔導完作業泡上一壺茶,往房間裡噴點香水,再對著盛放的鮮切花,默默地看上一個小時書,內心既peace又love,很久不想炸地球了。

(我的油畫牡丹全世界最美,不服來辯!)

(香香百合,無論買多少次,都會再復購多一次!)

(弗洛伊德,玫瑰中的玫瑰,誰會不愛這抹熱烈?)

(蝴蝶洋牡丹居然自帶珠光,大自然太神奇了!)

(沒p圖,它真長這樣,可以養足一個月的絕美牡丹菊!)
我很確信,這些就是我內心真實的慾望,無論擁有多少遍都祛不了魅。

今日薦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