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不敢快樂的孩子,大都來自這樣的家庭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

按鈕,觀看直播↓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六月朗讀音訊
音樂:妹尾武-風便り‐望郷編
歌曲:Isobel Campbell&Mark Lanegan-Come on Over (Turn Me On)

上週末,我在吃飯時,隔壁桌坐了一對母女。
女孩像是上小學的年紀,用餐到一半時,她開始和媽媽分享開心的事,還跳起了舞。
媽媽在一旁也聽得非常開心。
但她笑起來總有些不好意思,捂著嘴,刻意壓低小聲,還示意女兒趕快吃飯。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感慨:
小孩就是快樂呀,能這麼忘我地沉浸在開心的事情中。
相比之下,成年人遇到開心的事,一般都不會手舞足蹈,而是以一種極其內斂的方式來表達。
比如,露出不好意思的笑,然後提醒自己“要低調,不能聲張”。
彷彿快樂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
在心理學上看,這是因為在潛意識中,不敢快樂。
“我沒資格快樂”
在一些人看來,快樂是需要資格的。
我的來訪者阿玉,每次在諮詢前被我問到:最近過得怎樣?
她的回答都出奇一致:唉,過得很不好啊!
然後開始列舉各種兒子不聽話的情況,以及家裡、工作上的煩心事。
一開始,我以為她的生活確實充斥著很多不如意。
直到一次我得知,她兒子的作文在比賽中獲得了名次,得到老師重點表揚。
兒子進步了,也取得了成績,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是一件特別值得高興的事情。
但阿玉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起這事,很多細節還是在我的追問下,才一點點道出來。
我有些疑惑:你不是一直希望兒子能進步嗎?為什麼現在他作文得獎了,你卻好像沒那麼開心?
阿玉勉強笑了笑說:開心是值得開心,但還是別太張揚,我也勸孩子別得意忘形,差不多就行了。
我接著問:假設我們就是為這事,好好開心的話,會怎麼樣呢?
她脫口回答:怎麼行呢!這點小成績就驕傲,那不得退步!而且還有那麼多事都沒做好,怎麼能這麼早就慶祝呢?
在阿玉看來,需要情況“再好一些”,才能安心地高興。
比如——
孩子總體成績要在班級前幾名;
自己和老公的工作需要順利些;
和爸媽的溝通,能夠更順暢些……
不經意間,她為快樂設定了很多條件,需要達到這些條件,自己才“有資格”享受快樂。
彷彿在每時每刻,阿玉身邊都有一位無形的考官,手裡拿著一張表,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她應該要完成的事情。
每做完一件就打一個勾,所有任務都完成了,然後才能給表格上蓋一個章,上面寫著一行字——
考試及格,批准快樂。
她為什麼會這樣呢?
隨著進一步深入探討,我才發現:
這種觀念背後隱藏著的,是一種對快樂的羞恥感
快樂是羞恥的,所以選擇“受苦”
表面上,我們都渴望快樂,希望遠離痛苦。
但在很多人潛意識中,卻剛好相反,他們認為:
快樂是可恥的;痛苦是高尚的。
所以會在無意間逃避快樂,選擇主動受苦。
就像阿玉。
她總是對“好好快樂”有著諸多擔憂,彷彿一旦自己太快樂,就必然會發生不好的事。
當我讓她試著去聯想,到底會發生什麼時,她列舉了一些可能性:
會被人指責我帶孩子不用心,不是個及格的媽媽;
一旦事情變糟,會被別人說我是因為狂妄自大,所以才樂極生悲。
這些在內心指責阿玉的聲音,叫「內在審判者」
它會在我們想快樂時,對我們的內在進行抨擊、打壓和道德上的指責,讓人不敢快樂。
那麼,這種「內在審判者」的聲音,是從哪裡來的呢?
分享一段我自己的經歷。
剛出來工作頭幾年,我攢了一些錢,有條件在放假時去旅遊一下。
那時我媽也到了退休的年紀,我便勸她趕緊退休,好安心去玩。
然而,她每次都會藉口說,單位需要人手,還是要留下來工作。
但每次我回來講起自己的遊玩經歷時,她又總是非常羨慕地說:
“還是你懂享受啊,能夠到處去旅遊。”
“我年紀這麼大了,都沒去過哪裡玩。”
這時候,我便會感到非常內疚,甚至內在也會有一個審判者在批評自己:
是啊,媽媽一直想要去旅行,都沒實現。
我自己卻玩得那麼逍遙自在,好意思嗎?
因此,我每次去旅遊時,都不敢玩得太盡興。
直到後來透過覺察,我才慢慢意識到,這種內疚,與我曾經受到的教育暗示有關。
小時候,我媽經常和我講一個故事:
有一家的孩子不懂事,在生日時鬧著要買禮物。
但他爸媽沒錢,於是瞞著孩子,好不容易借了100塊。
但孩子卻毫不珍惜,用錢買零食、買鞋、買衣服,一點都沒有考慮到父母的辛苦。
她講這個故事的用意很簡單:
父母很辛苦,做孩子的得節約,不要揮霍。
這確實喚起了我強烈的內疚感,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變成那樣的孩子。
久而久之,在我的腦海裡便形成這樣的觀念:
我的快樂,是以父母的痛苦為代價的;
如果爸媽在過苦日子,即使我有條件,也不應該去享樂。
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聽到的苛責聲音的集合體,象徵著不允許——
這就是「內在審判者」的最初來源。
據我瞭解,不少人小時候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父母做出巨大“犧牲”,以此讓孩子有機會享受;
但父母又常常會抱怨自己有多苦,孩子有多不懂事。
然而,這種既付出又抱怨的行為,代價是巨大的——
孩子不敢快樂了。
時間一久,甚至會變成一種自我虐待。
重塑快樂的能力
該如何做到“好好快樂”呢?
在這裡,我來分享3個方法。
1、理解自己的羞恥感。
誠然,羞恥感確實會妨礙我們去感受快樂。
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之所以會形成,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優秀,更能照顧身邊人的感受。
因此,當想要快樂,羞恥感卻再度襲來時,我們可以透過自我對話的方式,允許羞恥感和快樂共存。
比如,像阿玉發現孩子學習進步了,卻不好意思開心時,
可以試著去覺察自己的羞恥感:
這明明是一件好事,為何我卻不敢讓自己快樂呢?
是因為害怕孩子會驕傲落後?
還是因為從小到大,父母都不曾為我的好成績給予肯定?
亦或是因為,父母還停留在受苦中,我不敢一個人快樂?
覺察這份羞恥感的來源,不是為了評價是非對錯,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
然後,我們會發現,並不是眼前的事情本身不值得快樂,而是過去的種種情境限制了我們當下的快樂。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迴歸當下,試著去鼓勵自己,在開心的心情中多停留一會——
哇,這是一件好事呢,確實值得好好慶祝一下。
帶著這份覺知,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楚:
自己既有羞恥,也有隱蔽的快樂,那麼我可以允許兩者存在——
我真的挺開心的,同時我也為自己的快樂揹負了羞恥,沒關係。
久而久之,我們便可以“放開手腳”去快樂了。
2、找一個“敢快樂”的聲音,來消解「內在審判者」。
以阿玉為例,她的內心住著兩個人:
一個是渴望快樂的內在小孩,一個是嚴厲、兇惡的審判者。
內在小孩很虛弱,無力面對審判者,只能害怕地躲在角落裡。
但我們可以邀請一個有力量、充滿包容的聲音進入到心中。
這個聲音,象徵著允許,來守護內在小孩的快樂。
他可以是身邊真實存在的人,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人,或是虛擬人物。
阿玉選的人是濟公
她想起小時候看電視劇,濟公是一個活得通透、很“敢快樂”的人。
於是,當自責湧上心頭時,她可以先把審判者的話寫在紙上,不用急著馬上去反駁,一邊深呼吸,一邊感受這些話語。
待平靜過後,試著去想象,如果濟公看到審判者對內在小孩這麼粗暴,他會說些什麼呢?
——咱們就開心一下、玩一下怎麼啦!
——你(審判者)老那麼嚴肅幹嘛?這樣活著多累呀!
——這多好的一個孩子呀,笑起來多可愛呀!
這樣的聲音,讓阿玉緊繃的心得以放鬆,也漸漸減輕了對快樂的負罪感。
當然,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時間去練習和改變。
除此之外,在現實生活中,多接觸能夠好好快樂的人,或是多和孩子玩,都是能提升我們快樂的能力的。
3、與親人的苦難進行心理分離。
比如我與我媽的例子。
我曾經經常會因為她不願退休,非要工作而苦惱。
直到後來我透過深度的觀察,才終於意識到一點:
這是她的自主選擇,而不是為別人犧牲。
犧牲通常是不情願的,也暗示著別人要為自己的犧牲做出一些補償。
我之前之所以苦惱,是因為以為媽媽繼續工作,是犧牲了自己的快樂,所以我會有內疚感。
然而,她繼續上班並不是一件“不得不”的事情,而是她選擇去做的。
並且,我後來還發現,相對於退休享樂,她更加渴望的是價值感。
而繼續工作,可以讓她感覺到自己依然是被需要的、有價值的。
如果退休,反而會感覺到自己沒價值。
如果我強行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改變父母,就說明:
我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覺得自己比父母大,需要對他們負起責任。
但真相是,在家庭序位上,父母永遠是大的,他們為家庭負責;孩子永遠是小的,為自己負責。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納自己的渺小,看見父母的堅強
他們從這麼艱難的狀況中存活下來,並盡全力把我撫養長大——
這說明,他們是有能力將自己的人生進行下去的。
如果我們真的愛父母,就應該尊重他們的生活態度,並由衷地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你們有理由將自己置於這樣的處境,我尊重你們;
我只是你們的孩子,沒有權力為你們的人生負責;
謝謝你們賦予我生命,我會好好將它經營下去……
當意識到這一點,我便不再去譴責自己,可以安心享受自己的快樂了。
寫在最後
一個人不好意思表現快樂,就好比一朵鮮花會因為自己的綻放而羞恥。
這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否認。
快樂、難過、疲憊,這些感覺就像血液一樣,都屬於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健康的狀態,是血液能夠順暢地流動:
快樂時好好快樂,難過時好好難過,疲憊時好好疲憊。
這裡說的“好好”,就是指不要刻意制止自己的感受,允許它存在、流淌
當血液迴圈起來,人才會有精神、有生氣。
最典型的,便是孩子的狀態:
開心時手舞足蹈,難過時大哭大鬧。
因為情緒處於流動的狀態,也最能察覺到大人體會不到的快樂。
最後,我想起一個女孩在網上分享的一段經歷。
她說自己在初二時,和同學去吃麵,期間大家有說有笑。
在結賬時,服務員說,旁邊桌的先生幫她們給錢了。
女孩很驚訝,找到那位先生,發現自己並不認識對方。
但對方說了一句讓她終身難忘的話:
我買單是因為,剛才坐在樓上吃飯,看到你笑得很開心,希望未來的你也能笑得這麼開心。
女孩聽完很感動。
如今已長大,每當生活遇到糟心的事,回想起這件事,都會讓她打起精神來。
換作我們任何人也同樣。
當快樂被好好地允許、好好地祝福時,我們也會湧現出巨大的力量,更加享受生命。
願你我都能好好快樂。
談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了超越。
如果意識總是受困於過去,
行為就會時常被內心嚴苛的審判者所駕馭,
也就永遠無法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但如果孩子同時具備正確的心理學思維
就能更好的處理負面事件
直接遠離壞感受
哈佛心理學劉軒爸爸
講給8-14歲孩子的心成長課
有趣易懂的生活情景劇
全方位塑造孩子人格教育
課程涵蓋

10大主題

提升孩

10大能力

4大課程亮點
迷你工作坊,增進親子關係
讓家庭更有愛,人生更幸福
原價129元 
12月重磅收官,僅需79
作者介紹
和小畏,後現代取向心理諮詢師,專欄心理作者。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主播介紹
主播簡介:六月,愛生活,愛運動,愛學習,一直在自我成長的路上,感謝這個美麗的星球,讓我在這裡相遇。
點選閱讀原文,培養積極的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