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突破性學術成就與同行評議之間的悖論關係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突破性學術成就與同行評議機制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微妙而深刻的悖論關係。具體而言,這種悖論關係的核心表現在於:科學共同體既需要依靠同行評議來確保研究的嚴謹性,又常常因為這種機制的內在侷限而阻礙真正革命性思想的誕生。正如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所指出的,科學領域的正規化轉換往往首先遭遇學術主流的抵制。本文將從認識論和實踐層面,分析這一悖論的表現形式、形成機制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案。
圖源:New bing
0實驗觀察類成果的驗證邏輯
在常規科學研究範疇內,同行評議確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對於依賴實驗資料的突破性發現,同行評議展現出較強的適應性。
以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為例,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透過大型強子對撞機獲得的實驗資料,經過全球數千名物理學家的交叉驗證才最終確認。這種驗證過程符合卡爾·波普爾提出的"證偽主義"原則,即透過可重複的實驗觀察來驗證假說(評審專家甚至可以無需完全理解該理論創新)
希格斯站在強子對撞機前。
圖源:CER
在生命科學領域,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早期發展同樣證明了同行評議的有效性。當杜德娜和卡彭蒂耶在2012年發表開創性論文時,其提供的體外實驗資料清晰展示了Cas9蛋白的基因剪下能力,這使得同行專家能夠基於標準化實驗流程進行驗證和拓展運用。
總的來說,實驗類突破性研究的驗證與認定,通常具有至少以下三個相同特徵:可重複的操作步驟、可量化的觀測指標、明確的驗證標準,這些都為同行評議提供了客觀基礎。
0理論突破驗證中所面臨的認知門檻
然而,當涉及存在高度概念創新、方法創新和思想創新的理論突破時,同行評議機制便開始顯現其結構性缺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實驗類成果,當突破程度超出當前正規化時仍可能遭遇評議困境,這就與認知門檻等因素有關了。
愛因斯坦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時,據說全球真正能理解其數學推導和物理思想的學者不超過十人。其他領域的或大或小的理論突破、錯誤修正或觀念革新也往往存在類似的現象,即:由於認知門檻或心理門檻過高導致能邁過這個門檻的人較少或很少,相應地該成果被接受和公認的時間往往較長。以至於普朗克曾坦言:“一個新的科學真理的勝利,並不是靠說服反對者並讓他們領悟,而是透過這些反對者們最終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長起來。”這段話雖然有些過於極端和悲觀(因為,在科學史上的實際情況並沒有這麼嚴重和普遍),但其中所描述的現象的確時有發生。我想,一個更為簡潔且平和的說法應該是:如果一個理論被輕易接受,反而證明它不夠革命性,或者是在理解的難度上還不夠高。
更為具體地,上述這種現象可能源於人類認知中所存在的以下三個基本限制:
  1. 專業壁壘導致的"認知盲區":專家在特定領域的精深造詣往往伴隨著對其他領域的知識盲區(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人腦往往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進行既廣泛又深入的全面學習)。當跨學科創新出現時,單一領域的評審者可能缺乏進行準確評價所需的認知框架和知識完整度。
  2. 思維正規化的路徑依賴:高強度的“常規科學”訓練使學者形成了特定的思維定式。比如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時,當時的許多天文學家仍或主動或被動地固守托勒密體系的認知框架。
  3. 理論創新程度與理解力的正相關關係:理論的突破性與其被理解難度往往呈正相關。比如,數學家格羅滕迪克的抽象代數幾何工作,據說在其發表三十年後才被主流數學界完全消化,而這個‘完全消化’是被真正完全消化了和理解通透了,還是僅僅是被部分理解了而在許多層面仍然僅僅是被照貓畫虎地被其他人所模仿和熟悉了而已呢?
廣義相對論曾預測“蟲洞”的存在,這是時空中兩個不同的、互不相連的事件之間可能發生直接聯絡的一種方式。
圖源:vchalup / Adobe Stoc
0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疊加影響
除上文所提到的認知因素外,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疊加影響也加劇了這一悖論,具體包括:
  1. 學術權威的保守傾向,使得已建立聲譽的學者更傾向維護現有正規化。尤其是在行為表現上,許多評審者往往會高估短期可驗證成果的價值,而低估需要長期沉思和長期檢驗的理論突破。
  2. 學術共同體的利益格局的影響,新興領域可能威脅現有學術權力結構。一個典型的例子比如,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後,受到主流地質學界的集體抵制居然長達半個多世紀。
  3. 評價指標的異化影響:在現代科研管理中的量化指標驅動下,研究者和評審者都更傾向選擇"安全係數高"的漸進式創新。"創造性破壞"的突破性學術成果在常規的學術研究和學術評價中常被刻意規避,這就容易進一步導致有勇氣和有能力進行批判性思維的人更加稀少(這種能力和勇氣也是需要和可以被鍛煉出來的)。
0可能的解決路徑
面對這一悖論式困境,科學共同體需要從多維度探索改進方案。具體的可行舉措比如:
  1. 開放評審與出版後評議。比如透過預印本平臺結合開放評審機制,允許成果先發布後評議。
  2. 跨代際評審。越是年輕的頭腦,越不容易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和既得利益心理的影響,因此,可以考慮建立比如“青年學者評審團”之類的學術評議制度,由40歲以下的年輕學者組成特別評審組來協同參與評估顛覆性學術成果。
  3. 人工智慧輔助評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已能初步識別研究的創新度。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突破,藉助甚至依託人工智慧來進行常規學術評審和顛覆性學術成果的學術評審,也許會成為今後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4. 高風險投資式的科研資助機制:建議可以劃撥適當比例的資金來設立"高風險高回報"式的專案評審和專案資助模式,專門支援可能顛覆現有認知的研究,尤其是要為被認定為‘天才’或‘潛在天才’的研究者提供更加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
圖源:Enlarge
結語:有關上述悖論的辯證認識
回望科學史,突破性成就與同行評議的悖論關係本質上是人類認知有限性與知識無限性矛盾的體現。這種悖論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但透過改進評審機制、強化學術寬容文化、發展新的評價工具等,可以將其轉化為科學進步的動力。在保持必要規範的同時,為突破性和顛覆性思想保留制度性通道,或許是破解這一悖論的最優解。
許多重大學術突破的歷程表明,真正重大的突破往往產生於主流視野之外。對於當代的中國科技創新而言,上述悖論關係的深度辨析說明,在建設科技強國的程序中,需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評價體系:既保持"同行評議"的質量控制功能,又為"非共識創新"設立特殊通道。如何構建‘既能保證科研規範,又能充分滿足原始創新的自發萌動式的生態需求’的科技體系,也是中國科技體制改革與完善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課題。

參考文獻:

本文轉載自科學網部落格,原標題為:突破性學術成就與同行評議之間的悖論關係——關於科學認知與評價機制的深層探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481308.html
作者簡介:

鍾定勝,江蘇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全球碳排放權公平性評價與分配方法、大氣汙染擴散模型研究、綠色核算體系、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實證與理論分析、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行為與認知科學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