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一級市場的“王冉”和“國資”

作者|陶天宇‍‍‍‍
偏見可以說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沒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娛樂。
 ——錢鍾書《一個偏見》
說起鈦媒體創投家前兩天發表的一篇引發巨大爭議的文章,得先聊聊我們的初衷。
過去三年,國內一級市場被重構,國資成為募、投的絕對主力,各種公開資料都很真實且直白,這是不爭的事實。
當下某一種屬性資金佔比超過90%的市場現狀,也必然是有問題的。但共識是,大部分人都預設,這種格局和趨勢在短期內不太可能發生質變。過去十餘年,帶給中國創新市場空前繁榮的一級市場,不知何時才能回到當年盛況。
另一方面,我們也觀察到,隨著國際局勢和國內環境的多方變化,一味想要回到十餘年前的創投格局也不再現實,同時,美元基金管理人和市場化體系中有一部分“靈活”的機構,已經探索出一條能夠和國資體系匹配融合地非常順暢的路徑,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因此我們“妄自”推斷,主動擁抱和適應國資體系,尋求與國資體系的互補共存,可能是當下乃至未來一段時間內,對一級市場從業者來說相對安全的策略。
國資當然有國資的問題,這條路走起來,確實會很疲憊,也會有很多沉痾待解。但對於必須要繼續前行的從業者來說,我們只能一邊走著,一邊忍著,一邊期待著,同時也看能否把一些先進的美元和人民幣基金管理理念引入現有的國資體系中來。
所以,從初衷上來說,我們希望大家不要陷入一味回憶過去,卻談“國資”色變,卻又無法讓現狀改變往前多走一步的死衚衕,我們也希望從國資視角,能體現一些來自他們內部的不同聲音。
王冉先生的長文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裡話,還有現實的無奈,我們也特別理解,從上述初衷出發,我們也希望再聽聽來自國資基金人的聲音,找到大家可以更好彼此理解與共生的介面。
只有互相理解,才能更好共存,也只有彼此共存的理解與學習,而不是對立,才能讓如今日益孱弱的中國創投市場,重新逐漸恢復生機。也只有一個充滿活力的一級市場,才能讓那個“為何中國的獨角獸越來越少”了的問題得解。️
遺憾的是,我們上一篇文章,基於這個初衷,但沒有做到更準確和冷靜的表達,也給市場從業者帶來了更多困擾,這讓我們深感歉疚。
能夠促進“王冉們”和“國資們”的進一步開放融合,互相取長補短,最佳化國資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建立更加活躍和市場化的一級市場環境,是我們共同的期望和努力的方向。
我們重新“平和剋制”地再次捋一捋我們上篇文章裡,多家國資基金負責人想要表達的主要觀點,還是能看到他們的誠懇,也希望能對行業從業者們有所幫助:
主要觀點1:國資體系的發力入場,是補位美元缺位客觀環境的“救場”動作,初衷是好的。
同時,市場機構與國資的適配與融合是一種主動選擇,如同婚姻一樣,你當然可以不選擇,但是如果選擇了,還是應當儘可能地多看對方的優點。
主要觀點2:雖然國資體系基金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但仍有一部分的國有投資平臺,仍然是以財務投資、市場化回報方式為第一目的,這種與市場化機構有著共同目標的國資機構應該更多被大家看到。他們理應成為市場化機構轉型的首選合作伙伴,亦是更多國資投資機構應該學習的標杆。
主要觀點3:符合國家戰略這一要素,在當下國內資本環境中,是更利於退出的外部要素。不論市場化或是國資,投資機構們都應當充分利用這一要素,來追求符合國家戰略下的更高的財務回報。
主要觀點4:國資體系整體上對風險的喜好偏弱,但也還是有一部分風險偏好高,有想法有擔當的投資人的。他們有著與市場化投資人類似的特質,他們或許是推進國資投資體系改革以及與市場化體系融合的關鍵節點,值得我們充分認可和鼓勵。
主要觀點5:推動科技進步的要素很多,吸引科技人才的要素也很多,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國資體系目前對於科技創新以及人才引進的積極作用,來彌補短期內資本市場市場化偏弱,造成的對科技創新推動力不足,以及對科技人才吸引力不足的問題。
當下,以國資為主導的創投市場問題重重,王冉先生的文章裡已經闡述過一部分,都講得非常有道理。比如國資大盤子中,服務於國家戰略行業之外的資金太少;服務於招商引資的訴求之外的資金也太少;大部分國資投資機構的容錯和免責機制都太嚴格或者說不健全,導致整體決策效率低下;大部分國資作為LP的訴求過多,且難以滿足,於是機構只能把這些訴求一味傳導給創業者,這種傳導給GP和創業者的壓力是巨大的,極具降低了大家的創業意願等等。
所以我們認為,要想解決上述問題,直接對立和一味抱怨都難以如願。我們希望能推動更多彼此都理解與交流。而國資體系所遇到的問題已經成為當下一級市場的核心問題,如何最佳化和解決,可能關鍵至少有以下幾個點。
第一,必定鼓勵更多具有差異化屬性、更具耐心的資金入場,讓市場化GP募資時有更多選擇。市場化GP能夠選擇更匹配自己投資策略和資源稟賦的資金,就一定程度上減小資源錯配和內耗。
第二,是主動給一部分資金做好分層管理,設定不同的投資目標,更加明確這些資金的投資方向。這一點和王冉先生的建議一樣,“地方政府應該把用於投資一級市場的資金分為兩個池子,一個是招商引資,一個是保值增值,兩邊使命獨立明確,互不干擾。”把國資的多重訴求,分拆到不同的資金池去盡責,也更利於資金找到更合適的管理人。
第三,讓國資的一線決策者鬆綁,給予他們更大的決策空間和合理的豁免機制,也就是合理的容錯率。完全區分過程性流失和投資失敗流失,是一種理想狀態,在實操中不太可能實現。創業從來九死一生,即便在美國,創業失敗仍然是大機率,創業失敗意味著投資失敗,那些普遍存在的強制性對賭條款等完全沒有容錯性的機制早已不合時宜,應該不斷被弱化,我們也仍可以爭取在流程正義的同時,讓一線決策者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根據市場規律配置資金,儘可能地提升決策效率。
第四,最佳化和補充退出機制。這一點我們也非常贊同王冉先生的建議,“讓A股回到註冊制的軌道,同時鼓勵上市公司透過併購整合做大做強。”另外,對於符合要求的科技型企業,建立退出的綠色通道也很有必要。針對美元基金和其他外幣基金在國內的投資,也需要開拓新的退出通道。
美元基金、人民幣基金、市場化資金與國資都是中國創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國資的一級市場是沒有未來的,如何攜手共進,一起推進改變現在創投市場存在的各種問題,建設活躍開放的創投環境,是當下一級市場的所有參與者都應該共同努力的方向。
近日剛剛釋出的“創投十七條”裡面的很多內容,雖然還沒有明確進一步的落實舉措,但是已經非常具有方向指引性了。
例如“十七條”中明確提出要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來源,鼓勵險資和資產管理機構加大投入創業投資基金,鼓勵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機構發行公司債券和債務融資工具。
要提高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的市場化運作效率,並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錯免責機制,健全績效評價制度。這些都是國資創業投資機構最核心的痛點和難點。
同時“十七條”還提出要有序擴大創業投資對外開放,便利外國投資者在境內從事創業投資。再次凸顯出政策制定者認為外幣和人民幣都是一級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把一級市場的開放態度進一步擺上檯面,展露無遺。
“十七條”的頒佈,或許並不足以讓一級市場的參與者們“沸騰”起來,因為從政策到具體舉措,還有一個過程,而且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夠藥到病除。但是“十七條”仍然是振奮人心的。可貴之處在於,我們從之前零零散散的扶持政策,變成了擁有全面而系統的最佳化路線。這對於提振行業信心,凝聚人心意義重大。
最後,我們接受大家所有的批評和建議,恪守專業主義與市場原則,依然是我們在灰暗中摸索前進最明亮的指引。
轉自鈦媒體創投家 作者 陶天宇

本文由「華爾街俱樂部」推薦,敬請關注公眾號: wallstreetclub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版權宣告:「華爾街俱樂部」除釋出原創市場投研報告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新增WSCHELP微信聯絡刪除。謝謝授權使用!
關於我們

華爾街俱樂部凝聚華爾街投行的高階資源,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顧問服務,包括企業赴美上市、戰略投資、併購、私募路演和投資者關係等。在投資理念和技術方面提供華爾街投行專家實戰培訓,為您進入華爾街鋪設成功之路。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