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45%的關稅是怎麼算出來的?特朗普是在極限施壓中國嗎?4月17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受邀做客鳳凰衛視《新聞今日談》解讀相關內容。他指出,特朗普試圖透過不斷加徵關稅來顯示自己的強硬,但中國並不理會。中國貿易要放眼全球,不僅僅盯著某個國家。現將專訪影片及內容釋出如下:(全文約5500字,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鳳凰衛視》:白宮稱中國輸往美國的商品可能面臨高達245%的關稅。我們先來說說245%是怎麼來的。特朗普真的打算對中國加徵這麼高的關稅嗎?
王文:坦率講,我也不清楚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我覺得這完全是特朗普拍腦袋想出來的。過去兩週左右,特朗普不斷加徵關稅。前兩個月他分別加徵了兩次10%的關稅,這個月初又加徵了34%。34%的來源或許可以解釋為:根據美國商品逆差除以總進口額再除以二,得出的對中國34%的關稅。然後,他又加徵了50%,這已經很無厘頭了,接著又加徵了20%,更加莫名其妙。現在又提到245%,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有人猜測,245%可能是取自拜登當年曾對中國加徵的反傾銷稅92%和反補貼稅152%的總和。但我覺得這很無厘頭,沒人真正知道特朗普到底在想什麼。不過,我覺得特朗普很著急。對於中國來說,不必太慌張,因為這完全是個數字遊戲,中國完全不必理會。因為這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中國有一些產品能力實在太強,強到即使加徵500%甚至1000%的關稅,中國仍然能賺錢。舉兩個簡單例子:一次性打火機,中國批次生產的成本大概是人民幣0.3元一個,運到美國後賣1美元一個,摺合人民幣7元多,利潤高達20多倍。即使加徵2000%的關稅,美國人仍然需要,中國企業仍然能賺錢。再比如一次性注射器,每年出口量達數億個。在中國,成本大概是人民幣0.2元,到美國後賣1美元,利潤接近40倍。即使加徵4000%的關稅,美國人仍然需要這些產品。
第二種情況是,如果加徵245%的關稅,一些微利產品,比如紡織品、衣服、襪子等,利潤空間很小,中國企業可能會乾脆不賣。但我們的產量還在,世界的需求量還在,誰來買呢?歐洲、東南亞等國家會來買,然後再轉賣給美國。美國對這些國家徵收的關稅只有10%,所以最終會鼓勵轉口貿易。其他國家從中國進口商品後再轉賣給美國,最終還是美國消費者承擔更高的價格。所以,最後會發現特朗普這種做法完全是胡鬧,就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他試圖透過不斷加徵關稅來顯示自己的強硬,但中國並不理會。
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現在“球”在中國這邊,是中國需要和美國達成協議,而不是美國非要和中國達成協議。這種說法有對有錯。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確實對中美貿易有一定的主動權。從時間角度看,中國並不著急,而特朗普卻天天“跳”,白宮發言人也天天出來指責中國。這有點像戀愛中的一方失戀了,天天哭訴說對方失去了多麼好的伴侶,顯得很幼稚。從這個角度看,“球”確實在中國這邊。
但另一方面,這場關稅戰是美國先發動的,中國是在捍衛自身的基本國家利益和尊嚴。如果美國發動關稅戰,中國只能反擊;美國繼續加徵關稅,中國繼續反擊;如果美國繼續提高關稅,中國可能就不再理會。從這個角度看,“球”又在美國那邊。
如果美國想談判,就必須表現出尊重中國的姿態。如果美國繼續胡鬧,中國就不理會。最終,美國損失的還是自己的選民和普通消費者。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特朗普說中國需要簽署協議,完全是他在撒謊,只是為了糊弄選民。如果中國真的需要簽署協議,為什麼中國現在不理他呢?中國保持這種戰略定力,是非常有道理的。
《鳳凰衛視》: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發了數條咆哮體長文,指責中國傷害美國農民,撕毀波音的大單。他現在這麼著急,您覺得真的是如他所說,中方撕毀合約、背信棄義、毫無契約精神嗎?
王文:這完全是特朗普自食其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農產品和波音飛機確實是自2017年、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戰以來受損最大的兩個行業。
先看農產品,過去中國每年進口美國農產品大約200多億美元。2018年中美關稅戰開始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大幅下降,減少了100億美元甚至更多。2019年中美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後,中國答應多進口美國農產品,進口額提升到400億美元左右。但這一輪關稅戰又開打後,雙方都加徵關稅,農產品進口額立刻下降。有人估計今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可能不會超過100億美元,甚至可能不到50億美元。也就是說,從平均每年200億美元下降到50億美元左右,美國農民確實著急,因為大豆等農產品賣不出去。
再看波音飛機,過去十年左右,中國每年進口飛機大約200到300架。目前中國航空公司的飛機總數大約5000架,其中來自空客的佔50%多,來自波音的佔40%多。關稅戰開打後,中國不再採購波音飛機。有人統計,2023年時,中國採購的飛機90%多來自空客,波音不到10%。波音也很著急,因為過去每年能賣給中國那麼多架飛機,未來十年中國還會繼續購買1000架飛機。按每架飛機1億美元計算,未來十年就是1萬億美元的市場總量。然而,由於關稅戰,中國不再採購波音飛機,一方面大量採購法國空客飛機,另一方面鼓勵國產C919、C929等飛機的訂購,推動國產飛機的發展。最終損失的是波音。
所以特朗普的咆哮體長文確實反映了他很著急,因為美國自身產業受到中美關稅戰的衝擊,是他自己加徵關稅導致的。他真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砸了一次還不夠,還要砸兩次、三次,最後還要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不疼”。是你們“疼”。
《鳳凰衛視》:特朗普還命令美國商務部對進口自國外的關鍵礦產展開所謂的“232調查”,這是又要加徵關稅的前奏?
王文:我覺得在關鍵礦產上,特朗普又想加徵關稅,但又不敢加。因為過去20年左右,中國基本佔據了全球稀土出口和加工市場約90%的份額,這個市場基本由中國主導。所以,如果中國說要對美國的稀土,比如鋰礦、鎳礦等進行禁運,美國人就會非常著急。比如美國的F-35戰鬥機,需要約500公斤的稀土。如果沒有中國的稀土,它的F-35戰鬥機就無法生產,很多導彈武器裝備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特朗普一方面很著急,另一方面他想倒逼美國自己尋找稀土資源。美國國內的一些地區,比如內華達州、明尼蘇達州等,有一些鋰礦和鎳礦。透過增加對中國稀土及其他礦產資源進口的關稅,他想倒逼國內相關產業發展。此外,他為什麼一直念念不忘要買格陵蘭島?因為格陵蘭島有大量稀土資源。一方面,他鼓勵美國國內稀土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如果能拿到格陵蘭島並開發其稀土資源,從長期來看,可以解決美國對中國稀土資源過度依賴的困境。
但短期內很難解決。稀土資源加工業的發展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可能需要10到20年。所以,特朗普現在陷入了一種非常被動和糾結的境地:既想加徵關稅,又不敢加,但又不得不考慮加。這種局面讓他非常糾結。
《鳳凰衛視》:另外,我們看到英偉達最近表示,美國政府正在限制其H20晶片向中國出口。H20晶片是為了規避2023年的出口限制令,特意為中國市場設計的降規版晶片。為什麼特朗普要盯上降規版的晶片呢?
王文:H20源於H800,H800源於H100。H100是晶片中的GPU(圖形處理單元),相當於晶片中的“大腦”,是顯示卡中最重要的部分。英偉達是全球生產GPU最先進的公司。英偉達每年向中國出口的GPU大約有200億美元。從拜登開始,就要求不要將最先進的晶片出口到中國。但中國是英偉達最大的市場之一,大約佔其市場的三分之一。如果不向中國出口,英偉達賣給誰呢?
因此,英偉達的遊說集團與拜登政府達成了一種妥協:最先進的高配版、適配版、標配版的晶片不賣給中國,但可以降一個版本,於是推出了H800。拜登政府同意了,允許降配版的晶片可以出口到中國。然而,特朗普上臺後,覺得H800也不行,乾脆只能賣H20,也就是更“閹割”的低配版。實際上,H20賣給中國,在某種程度上,這反而是在倒逼中國發展自己的晶片產業。
這些年來,中國的晶片產業發展迅速,比如華為的GPU、麒麟、昇騰910等晶片。現在估計,中國的晶片效能至少已經超過了H20,甚至有可能接近H800。再過三五年,中國晶片有望達到與H100基本相當的水平。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特朗普對中國GPU和晶片出口的禁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逼”中國晶片行業和高科技行業不斷突破,向前發展,打破美國對我們的高科技封鎖。
《鳳凰衛視》:好,謝謝王先生的點評和分析。
《鳳凰衛視》:中國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長了5.4%,高於去年全年和同期全球其他經濟體的水平。在全球經濟增長面臨挑戰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夠實現開門紅?
王文:的確,今年第一季度的資料剛剛公佈,應該說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這表明過去幾個月甚至大半年的中國經濟刺激政策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從微觀資料來看,5.4%的增長來源很清楚。
首先,消費表現不錯,比如傢俱、電器、文化用品以及通訊器材裝置等,增長都超過了18%、19%、25%。我自己也有類似經歷,前幾個月家裡換了一臺洗衣機,才花了2000多元,過去滾筒洗衣機得五六千元。後來才知道,國家大力鼓勵以舊換新,還有補貼。我自己的經歷就典型地體現了消費的增長,尤其是電器、文化產品、傢俱等領域的增長。
其次,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止跌企穩的趨勢。過去一季度,40個城市的監測資料顯示,房地產的銷量和價格基本穩定,甚至還有1%到2%的微幅增長。
第三,高科技製造業增長超過15%。這幾個因素加起來,我們就能明白5.4%的增長是有依據的。此外,還有其他微觀層面的增長,比如旅遊業和文旅業。
剛過去的春節和清明節,文旅業表現強勁,大家紛紛外出消費。從整體來看,中國經濟的韌性大、潛力大,很多領域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比如文旅業,中國人均國內旅遊消費才1000元左右,太低了。中國人出國旅遊人均消費2萬元,而國內旅遊人均消費才900到1000元。如果增長到人均消費2000元,國內旅遊消費規模就能從一年4萬億元增長到5萬億元,甚至達到10萬億元。文旅消費增加5萬億元,相當於給GDP增加了3個百分點的額外增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國內經濟的潛力確實還非常大。
《鳳凰衛視》: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中國經濟目前正依靠內需和創新驅動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內需和創新驅動力是如何助推中國經濟發展的?
王文:剛才提到的內需,包括文旅、餐飲、家電消費以及房地產止跌企穩,都是內需的重要表現。創新消費也是如此。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老齡化速度相對較快,60歲以上人口接近3億,未來10年還會繼續加劇。1965年到1975年出生的人口每年有2500萬到3000萬,也就是說,每三年就有1億人口進入60歲以上。這催生了許多創新消費,比如機器人看護、居家養老等。我家就有兩個掃地機器人,非常方便。
再比如機器人行業和智慧行業,今年春節機器人跳舞的節目很受歡迎,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入中國普通家庭。還有AI智慧科技,這些也體現了創新科技對日常生活的幫助。這些都將推動經濟增長,成為新的引擎。所以,內需和創新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紅利。
《鳳凰衛視》:再來看今年第一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0.3萬億元,增長1.3%,其中出口6.13萬億元,增長6.9%。在全球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是如何實現逆勢增長的?
王文: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儘管和美國有貿易摩擦,但中國進出口仍然實現了6%以上的增長,高於GDP增長。主要原因在於:第一,中國與絕大多數國家的貿易都在增長。資料顯示,過去一季度,中國與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貿易都有增長。換句話說,中國過去十年實現了巨大的貿易轉型。10年前,中國對美貿易佔中國對外貿易的20%多,現在已降至10%左右。中國對其他國家的貿易總額越來越大,比如“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0%以上。東盟也已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對東盟的貿易出口和進口增長都非常高,達到8%到10%。
我前段時間去了廣西和雲南,看了邊貿情況。比如在中越邊境的東興芒街,邊貿非常繁忙,每天貨車通關都堵車。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貿易放眼全球,不僅僅盯著某個國家,潛力和未來希望還非常大。
《鳳凰衛視》:非常感謝王文先生做客我們的節目。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