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正式登頂世界之巔!中國人的文化DNA開始覺醒

作者:觀雨者
來源:觀雨大神經
注:最近公眾號的推送機制有改變,需要將公眾號設為“星標”才能收到推送,謝謝大家的關注。另,自制音訊在次條。
2025年2月18日,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的票房突破123.19億人民幣。
至此,《哪吒2》超越《頭腦風暴2》,強勢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榜首,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賣座的動畫電影。
另外在全球電影票房榜上,《哪吒2》也進入了八強。
考慮到他目前的票房走勢並未大幅衰減,未來還有可能進入全球電影榜前五甚至更高的位置。
這是中國電影行業的歷史性突破。
而且不同於可以在全球市場多輪上映的好萊塢大片,《哪吒2》現在的成績主要是靠中國這個單一市場一輪上映實現的。
簡直就是個奇蹟。
要知道,在《哪吒2》上映前,業內人士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評價是“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2024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為425.02億元,較2023年的549.15億元同比下降了22.6%。
如果比觀影人次的話,那麼2024年的觀影人次僅為2019年觀影人次的58.4%。
慘不忍睹。
面對如此慘況,專家們怪觀眾怪手機怪政策,翻來覆去的把能找的理由都找了一遍。
結果《哪吒》一上映,中國就向全世界展示了一把什麼叫全球最大市場。
不只是娛樂
在《哪吒2》的觀眾中,有不少是屬於業界定義的“低頻觀眾”,即平時很少去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
可以說這是《哪吒2》為市場帶來的“增量財富”。
看到這樣的景象,大多數人都是非常開心的。
因為我們都希望看到優秀的中國故事和文化被搬上大銀幕,最好還能輻射全球。
不過對於一些保守的業內人士來說,這就是壓力了。
在他們看來,一個動畫片而已,沒有任何圈內關係,沒有任何大牌明星,甚至連導演本人都是“圈外人”…憑什麼取得這樣的成就呢?
根本想不通。
對此我只能說,這就是客觀規律。
創新總是在邊緣地帶發生,革命的火種總是在舊勢力忽視的角落燃起。
等到星星之火燎原時,已經是“收你們來了”
而《哪吒2》就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工業革命。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些業內保守人士感到不適甚至慌張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如果以後拍電影都像《哪吒2》這麼玩,那行業裡的傳統利益鏈條就要重新洗牌了。
掀桌式發展了屬於是。
不過真正有趣的是,一些和《哪吒2》沒有競爭關係的非業內人士也會因為這部影片的大火而感到渾身不舒服。
這是怎麼回事呢?
電影是娛樂,但又從來不只是娛樂;票房是鈔票,但又從來不只是鈔票。
一個人願意花費幾十甚至上百塊錢購買一張電影票,並消耗一個晚上的時間坐進電影院,體現的是他對這個電影的內容的認可。
而當超過2億人次的觀眾都願意為了同一部電影這麼做時,就說明這部電影的內容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個國家的共識。
如果你在共識內,自然會開心;如果在共識外,那當然就渾身不舒服了。
那麼《哪吒2》所體現出來的共識內容是什麼呢?
現在電影已經上映21天了,我不妨把話講得明白一點。
《哪吒2》就是一部隱喻各國人民在美國霸權的欺壓下,從愚昧到覺醒再到奮起反抗的故事:
一開始,愚昧狀態下的各國人民人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對霸權強加的等級秩序盲目信任、卑躬屈膝,甚至主動成為霸權規則的維護者。
除此之外,他們還經常在燈塔的挑動下互相內鬥,大搞底層互害。
直到後來被燈塔霸權逼到絕境,大家才看破真相、恍然大悟。
最後各路“仙外人士”團結一致奮起反抗,成功掀翻了燈塔的天靈蓋。
就是這麼一個故事,創造了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票房紀錄。對於某些人來說,這就非常細思極恐了。
不過這樣的故事在中國受歡迎並不奇怪,因為我們的歷史記憶中充滿了類似的場景。
再加上電影本身拍得確實很好看,在國內引起巨大的共鳴就毫不意外了。
即使是沒有看出反美隱喻的觀眾,也會被電影所體現出來的反抗精神所感動。
這是一種樸素的情感,但有些人就是理解不了。
在他們的理念裡,世界是由美國主導的,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美國的“恩惠”。
按這個邏輯,一個國家越發展,就應該會越親美、越不會推崇所謂的“反抗精神”。
結果現在GDP全球第二的國家的票房冠軍是《哪吒》…
“倒反天罡”了屬於是。
不過我覺得這些人也別急著把鍋都扣在《哪吒2》頭上,咱可以看看中國電影票房榜的前三位:
《哪吒2》、《長津湖》、《戰狼2》。
……
也難怪美國政府現在要斷狗糧。
砸了那麼多的錢,洗了那麼多年的腦,最後就這?
站在特朗普的角度上看,再繼續打錢就是糟蹋糧食了。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有人要跳出來陰陽一下《哪吒2》了。
哪吒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哪吒2》作為一部電影,肯定不是一個完美的作品,他的不足之處客觀存在。
比如說我個人就認為,在鼎上與三龍打鬥那場戲的節奏略顯拖沓。
但不管怎麼說,一個人到底是在客觀評價作品,還是在故意陰陽怪氣,讀者們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舉個例子,有些人喜歡強調動畫裡的哪吒形象跟《封神榜》原著中的哪吒不是一回事,然後“告訴大家一個真相”:
原著裡的哪吒其實沒那麼正能量。
這種論調就比較搞笑了。
放著現成的作品不去討論,拿《封神榜》原著中的哪吒去陰陽現代動畫片裡的哪吒,怕不是吃錯藥了。
要知道《封神榜》是一部寫於明朝隆慶、萬曆年間,距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文學作品。
它的價值觀不符合現代社會的標準實在是再正常不過。
更何況《封神榜》本身的質量也達不到名著的水平,它的很多內容都繼承了《西遊記》的設定,只能說是一部優秀的暢銷小說。
以一部達不到名著水平的古代暢銷小說為基礎來進行現代作品創作,當然要進行大幅修改。
而且哪吒最初的形象也並非出自《封神榜》,甚至不是更早的《西遊記》。
根據現在的資料,哪吒最早是以“佛教護法神”的形象出現在唐朝,是一個厲害的狠角色。
傳到宋朝的時候就出現了“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的傳說,到元朝則有了三頭六臂的形象。
元末明初,哪吒的形象開始與道教文化融合,變得更加豐滿。
他在《三教搜神大全》裡是玉皇大帝的將軍,上班的主要工作就是斬妖除魔。
接下來才是《西遊記》和《封神榜》的進一步再創作。
其中《西遊記》中的哪吒突出一個忠孝兩全,而《封神榜》則加入了“熊孩子”的設定。
可以說哪吒並不單獨屬於某個作者或作品,而是中國人共同創造的一個形象。
現代哪吒形象塑造的里程碑是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
此時的哪吒已經完全“進化”成了一個反抗惡勢力的少年英雄。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待哪吒形象的變遷呢?
其實關鍵在於明白這麼一個道理:
對於那些經歷過歷史沉澱的角色(和故事)而言,原著是什麼形象沒那麼重要,老百姓喜歡什麼形象才重要。
因為作者筆下的形象代表的只是他當時的個人思想。
而經過長時間的廣泛傳播、最終在老百姓心裡立起來的那個形象,代表的是整個民族的共識。
哪吒正是在中國人的口口相傳中從“神的打手”逐漸演變為了一個反抗強權的少年英雄。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藝術。
也只有這樣的民族,才配得上“敢教日月換新天”。
而電影《哪吒2》除了繼續弘揚反抗精神外,還加入了親情和友情等元素,讓哪吒的形象更加可愛和人性化。
然後大受歡迎。
這很合理,因為我們中國人就是這樣,在具備反抗精神的同時,也非常重感情。
關於這一點,電視劇《覺醒年代》中的一句臺詞說得特別貼切:
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性格有很多的弱點,但是在我們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那就是溫良。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
可以說《哪吒2》的內容和形象塑造非常符合當代中國人的審美,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就好比一塊香甜可口的巧克力。
有些人可能吃不了,但吃不了可以不吃,硬要裝X說巧克力不好吃就沒意思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的電影產業應該怎麼發展呢?
從好萊塢的衰落說起
談論電影產業,好萊塢是繞不過去的一座高山。
這是一個引領世界潮流一百多年的頂級電影產業叢集,它在中國市場上的經驗教訓非常有參考價值。
比如說近兩天就有一部好萊塢大片上映。
內容我還沒看,不過看海報似乎講的是黑命貴大戰紅脖子的故事。
那麼它的成績和《哪吒2》比如何呢?
按一般規律,一部電影的排片量和每日票房的最高點就是在剛上映的這段時間裡,觀眾都是圖新鮮的嘛。
所以拿一部剛上映的電影去跟一部已經上映了21天的電影比當日票房,其實是很不公平的。
但即便如此,這部好萊塢大片依舊被哪吒打成了土雞瓦狗。首映日票房僅3800多萬,不及同期哪吒的十分之一。
其實這一切並非偶然,在哪吒打出暴擊之前,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大陸)市場的表現就已經是苟延殘喘的狀態了。
2019年,《復仇者聯盟4》在中國上映,最終斬獲42.5億人民幣的票房。
這是當時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的歷史最高紀錄。
同時誰也沒想到,這也是它們在中國市場最後的巔峰。
2019年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共收穫30多億美元,但到了2024年,這一數字急劇下滑至13億美元。
目前在中國電影票房榜的前十名中,《復仇者聯盟4》是好萊塢僅存的獨苗,排名第9。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技術退步、政治正確…而最直接的原因只有一個:
無聊。
好萊塢著名編劇特倫斯·溫特就不客氣的批評過現在的好萊塢電影:
只停留在最低標準的敘事水平。
可謂一針見血。
不信的話大家自己回憶一下,現在的很多好萊塢大片是不是一看片名就能腦補出大致劇情了?
但好萊塢走到這一步又是無法避免的。
因為他們既想賺全世界的錢,又想向全世界輸出價值觀,然後還要求見效快。
所以他們就只能去製作那種沒有觀影門檻的,各國觀眾不需要什麼文化積累就能一眼看懂的簡單劇情。
於是燒掉幾億美元也只能端出來一盤充斥著刻板印象和臉譜化角色的大雜燴。
等視覺特效帶來的新鮮感一過,自然索然無味;這時候再加點政治正確進去,那就只能用驚悚來形容了。
而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個問題尤為明顯。
畢竟5000年的文化底蘊擺在這,我們的血液裡流淌著太多的好故事。
隨著社會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的進步,這種文化DNA就會開始覺醒。
覺醒之後,觀眾的品味會迅速提升,且上限極高。
於是長期在低水平敘事中混飯吃的好萊塢作品,就會因為跟不上中國觀眾的升級節奏而被拋棄。
本來這對於國產電影來說是個很好的機會。
但遺憾的是,國內的大部分影視作品也跟不上這個節奏。
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人才不足。
中國作為一個在奮鬥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其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一流人才一般不會在第一時間選擇進入影視行業。
比如說《哪吒》系列的導演餃子,他最開始學的就是醫藥學專業。對於影視行業來說,他只是個“業餘愛好者”。
當一個行業的發展要靠業餘愛好者來推動的時候,進步的效率肯定是比較低的。
當然我相信未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進入到這個行業。
因為中國的國力已經發展到了比較高的水平,已經可以有富餘的資源投入到類似影視娛樂業這樣的不直接提升生產力的產業裡了。
這裡說句題外話,中國足球的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行業的最低谷實際上已經過去,未來幾年將進入觸底反彈的階段。
第二個原因是我國有很多影視製作者長期崇拜國外電影產業,並喜歡完全按國外的標準來打造中國電影。
學習國際先進經驗當然是對的。
但如果什麼都按照別人的標準來做,那麼別人在中國市場碰到的水土不服的問題,你也會碰到。
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邏輯,到時候再多的國際獎項也救不了你。
形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多多少少跟剛才提到的“人才不足”有關。
可能就是因為文化積累不太夠,所以才會無腦的對別人的殘羹冷炙照單全收。
反正無論如何,最終的結果就是對於中國觀眾而言,近年來能入眼的電影作品越來越少了。
要麼是好萊塢這坨華麗的翔,要麼是國內大佬們對這坨翔的低劣複製品。
怎麼選呢?
當然是選擇不去電影院。
所以對於電影產業的發展來說,道路是很清晰的:
想吃中國人的飯,就要尊重中國老百姓的喜好,努力跟上中國老百姓的進步節奏。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藍海。
因為大多數參與者的水平都很差,他們主要的優勢就是掌握著行業資源,形成了隱形的壁壘。
誰能打破這個壁壘、做出真正的好作品,誰就能獲得超額收益。
而打破壁壘的關鍵,在於製作者加強文化學習。
《哪吒2》、《戰狼2》、《流浪地球》等優秀作品已經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這個道理:
真誠才是必殺技,老老實實把產品做好,比什麼都強。
結 語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個有趣的細節。
有些喜歡較真的朋友在看完電影后,會對觀眾與哪吒共情表示不理解。
因為哪吒是一個超級厲害的神仙,和普通人沒什麼關係。
如果非要較這個真的話,現實中的大多數人確實成不了哪吒那樣的英雄。
不過問題的關鍵從來就不是“有多少人能成為哪吒”,而是“有多少人喜歡哪吒”
道理很簡單:
一個民族崇拜什麼樣的英雄形象,就會有什麼樣的英雄源源不斷的從這個民族裡成長起來。
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哪吒”,如果你們出不了我們這樣的“哪吒”,那就註定走不了我們走過的道路。
全文完
(注:本文留言內容為系統自動精選,不代表作者立場)
END
行研君
你們怎麼看?底下留言區見~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
點選這裡,800000+份報告免費下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