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上海博主的文章,她所住的小區從4月1日起開始封控,但還是有一個鄰居核酸異常。按照目前的防疫政策,這意味著這個已經被封了兩週的小區至少還要再封14天。
但小區居民們沒有抱怨,反而都在安慰她。與此同時有人發起了群接龍,請求允許她居家隔離。整個小區一共有130多人參與了聲援。

這符合我印象中認知的上海人——文明、溫和、理性,在尚能保全自己的時候願意對他人施與一點小小的善意。
當然,你可以說這樣的人並非多數,反面的例子或許更多。
但其實只要願意放下傲慢偏見和那一點點自以為事不關己可以置身事外的冷漠,你就不難發現在最近那許許多多的魔幻事件裡普通上海人的閃光之處。
微博上我還看到另一件事。那個博主說小區被封的時候,她想到了自己對門住的一位80歲的阿婆,於是就寫了張紙條貼在對門門上,告訴阿婆說如果有什麼需要可以找自己幫忙。
然後她收到了阿婆回覆的紙條,阿婆表示家裡物資儲備豐富,並且有女兒住在一起可以照顧自己,讓她放心。阿婆還把自家的蔬菜洗乾淨掛在兩戶中間的樓道上,告訴她:如有需要,請隨意自取。


這同樣是一個很上海的場景,紙條交流的方式帶著一點點邊界感,但這種邊界並沒有隔開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連線和在苦難時的互相幫助。
類似的事情應該非常普遍。就連我的上海同學在提醒我考慮囤菜的時候都不忘加上一句,“多囤點沒關係,以後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分給小區裡的老人”,然後轉發給我一篇《普通人幫上海孤老解決吃飯問題的方法》。
我們都說上海是市民社會。市民與鄉民相對,市民社會的特點就是溫和理性、相信人與人互動的力量、相信社群(community)的力量。
市民社會同時也最遵守規則,最相信制度的力量。所以當制度和流程出現漏洞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如何修復漏洞以完善制度。
浦東那個120救護車拒絕借出AED裝置的影片大家都看過。救護車醫生漠然的態度讓人感慨也讓人痛心,我不太同意那些為他開脫的說法。即使他什麼都做不了、什麼決定也不敢做,但他至少可以說一兩句話表達自己的勸慰和同情,至少可以表現出一些真實的人類情感,而不是如同機器一樣始終面無表情、在面對哀求時直接把車窗搖上。
在那次事件之後我關注了逝者女兒的微博。隨後幾天她分享了自己和居委以及警察交流的過程,一遍遍地覆盤悲劇發生時的各個環節。

你看,她一點也沒有渲染自己的悲情,剋制的文字背後能看到理性的力量。雖然尚處在失去父親的悲痛之中,但她已經在思考:該如何完善制度、最佳化流程,避免類似的悲劇發生在其他人身上。
上海人遵守規則,是因為相信規則對自己的保護,而不是源於對權威的盲目拜服。
所以當他們原本信賴的規則遭到了某種破壞的時候,你又總能看到他們作出的一點微小的雖然可能不會有什麼作用的抗爭。
徐彙區漕河涇街道深夜要貼封條,居民們據理力爭:“沒有給出任何的理由,就限制我們的人身自由,這也是犯法的呀……你們的辛苦我們也是理解的,但是我們對這樣的決定真的太詫異了。”
原本負責貼封條的志願者也拒絕了,轉過身來幫著居民和街道幹部對質:“你們也是我們的父母官,你們不能什麼事情都推說不知道不知道……你們至少有流程,要有一個釋出,每一件事之前要告知居民,每家每戶門口是我們自己每個家庭的領域,不能說你們來封。指令應該有指令的通告,應該有正常手續……你們要把手續拿到呀。”
還有上海衛健委那位在接到市民諮詢電話時直言不諱百無禁忌的女“領導”,即便知道這個錄音一旦公開自己的前途或許都會受到影響,但仍然大度地表示可以把錄音發出去。
還有仁恆河濱城小區28號樓居民們集體擬就的那份有5000多字的“防疫公約”。
還有那些努力傳遞真實資訊發出聲音的公眾號文章,那些接力轉發的影片、錄音、圖片。
有人記錄整理下了逝者的名單,雖然那個名單並沒有存活太久。
有人彙總著需要幫助的人的資訊。
有人做了個“小區居委會紅黑榜”,供各個街道的居民寫下對居委會的表揚和批評。
所有這些讓我看到了上海讓人肅然起敬的一面。
上海之所以是上海,不只是因為法租界的梧桐,不只是因為藏在街頭的小咖啡館小酒吧,不只是因為上海人出門去菜市場也要化妝的精緻。
這些只是表象,真正值得尊敬的是支撐維繫這些精緻和世俗生活背後的市民力量。
這一波奧密克戎大規模來襲,上海成了眾矢之的,在網上一度被罵成篩子,直到今天嘲笑上海的聲音也時有耳聞。
可是普通的上海人又做錯了什麼呢?他們老老實實地足不出戶,發現食品供應不到位就組織團購,高價買菜,一大早爬起來做核酸。
他們遵守規則,默默自救,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互相幫襯,在意識到很多環節出現了差錯後奮力一呼。
還在嘲笑上海的人可以想想,如果你們的城市也遭遇了上海眼下的困境,你們會如何應對?
這麼多天了,我能感受到上海人所承受的壓力一天天肉眼可見地在增加。或許你們什麼也幫不了,但至少可以不再給他們施加精神暴力。
我在上海讀了本科,在那裡度過四年最好的時光。除了北京和紐約這兩個我長期工作生活的地方,上海是我呆過時間最長的大城市,是我時不時就想去住上幾天的地方。
但我不是滬吹。我喜歡北京也喜歡上海,但也從來不吝於批評它們各自存在的問題。
我更不喜歡誇大城市之間的地域差異。全網罵西安吹上海的時候我就一直覺得大可不必。有些東西是超越地域的,西安和上海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但上海人我確實覺得是值得尊敬的。城市仰仗於人,有這些上海人在,我仍然相信上海有滿血復活的一天。

————
最近文章


看完請點在看 | 歡迎轉發朋友圈 | 點選閱讀原文交流
關鍵詞
阿婆
小區
上海人
街道
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