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年底了,一群90/00後約我聊天,他們都是剛入職場的,看了我新書的故事,覺得特別有啟發,就專門組隊找我喝咖啡,想再討教職場的心得。
坐下第一個問題就是,我現在特別沒安全感,大環境不好,公司也許隨時會裁員倒閉,我不知道該怎麼規劃自己的未來。
我下意識地回應道,這種不安全感,中年人也都有,我有,公號留言裡時不時也會有,這也是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我們每個個體可以做點什麼,穿越經濟下行的週期。
今天把聊天整理了一下,分享給你們。也歡迎大家來留言區多多補充。
即使你現在對眼前的工作極度不滿意,或者覺得發展有限,也請繼續幹下去,千萬不要裸辭。
大環境不好的時候,企業無法開源,必定是截流,而市場上大部分崗位都是“供大於求”,這時候能“有工作幹”就是最重要的底線。
這就意味著有幾個思維需要調整。
首先,大公司的薪資普調大機率不存在了。所謂“普調”就是,一些大公司每年都會去調研自己所在行業的薪資平均水平。
比如我的老東家瑪氏,當年都會承諾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薪資(也就是高於平均水平),這就意味著,只要你待在這個公司,就能享受水漲船高的加薪。
圖片和資料截自職友集網站,供參考
對於職場老鳥來說,現在就更要調整心態,做好幾年內工資可能都不會漲,說不定還會下調的心理預期。心理預期調整是很重要的,不能繼續想當然,這樣容易讓你在工作的時候心態更不好。
千萬不要覺得“只是”你的單位效益越來越差,”只是“你們越來越累,我說句武斷的話,其他地方更差更累。
另外呢,企業截流的時候,大機率先取消的都是創新部門。之前經濟好的時候,會找第二增長曲線,劃出一筆預算,成立新的部門作為試驗田。經濟一旦下行,第一個砍掉的也就是這個部門。
我的建議是,不僅要保住現在的工作,而且還要找機會,儘量去調到離核心業務近的部門,這個大家要根據自己所在的業態去分析。這也是提醒大家,哪怕跳槽,也多看核心部門,少看創新部門。
最後一個建議是,多發展個人能力的廣度。經濟好的時候,部門擴張,會更加追求專業能力的細分,這樣更能提高部門的競爭力。
那反過來,經濟下行的時候,大部分企業都會喜歡“一專多能”的員工。說白了,最好你一個人可以幹1.5-2個人的活,降低用人成本。
前段時間有一個詞很流行:歷史的垃圾時間。說的就是,在漫長曆史長河中,總有一段時間是很“糟糕”的。
一時之間,很多人都紛紛對號入座,覺得此刻就是“歷史的垃圾時間”,頓時給自己找到了很好的寬慰理由。
這些年,大家都過得不容易,如果能得到些許心理寬慰也挺好。但千萬不要因此,自己就擺爛躺平了。因為我始終相信,歷史有垃圾時間,人的一生絕對沒有垃圾時間。
首先,保持心力,遠離那些喜歡說喪氣話的,負能量滿滿的朋友,不要跟著吐槽抱怨。我自認自己核心沒有穩到不受影響,所以我就刻意遮蔽。
我是這些年開始明白“能量”這件事,我經常開玩笑說,人是有氣場的,你如果整天唉聲嘆氣,那運氣就會越來越差。
雖然是個玩笑話,但其實說的就是心力,大環境越不好的時候,拼的越是一個人的心態。
其次,發展一些“寬”能力。這是上面提到過的,具體展開說說。
所謂“寬”能力,是相對於“專業”能力而言的,也就是說,並沒有特別明確的職業指向。舉例來說,表達能力(這個又可以細分成,公共演講能力,講故事能力,邏輯表達能力等等)。
大家去看現在短影片的大IP,毫無例外的都是“一個專業能力+一個或者多個寬能力”,這個組合就是王炸。可見,寬能力的提升,對於我們每個普通人在本職工作上,都能有很大的加持。
這些能力在我新書裡,尤其職場最早期的階段的章節裡,都有一些分享,現在回頭看,我仍然認定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這裡也額外提一句,我新書還強調了一點:70%從做中學
,大家不要覺得提升這些能力就是靠看書,反而是先要有意識地行動起來。
最後,多看書,這是最低成本的拓眼界,尤其是當我們的朋友圈沒有太多“高人”的前提下。
但在書籍的選擇上,我會避免選擇一些方法論的書籍。當然,這一點很主觀,我個人會認為,經濟上行的時候,研究方法有用;但經濟下行的時候,要多看大局。
這些年我讀的比較多的是人物傳記型別的,這幾年最喜歡的一本就是《鄧小平時代》,很厚很厚,但讀完真心覺得,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咱們此刻的困惑難處,前輩們都經歷過,而且難上百倍。
(這也是為什麼我寫了一本“自傳”,雖然不能和名人偉人比,但我相信從我的故事裡,也能讓一些朋友找到力量和方向)
另外還有一本雖然不是自傳,但對我啟發也很大的書,就是《一如既往》。它提醒我,不要總是去看預測和趨勢,反而要回看歷史長河裡那些“不變”的東西。
這一點很符合我這個階段的觀點:面對越是不確定的未來,我們越不能看方法和預測,看的越多越亂,反而要停下來看看,那些亙古不變的東西,然後牢牢抓住它。
之前分享過我的《真心話》,就提過我不投資。其實這方面我不專業,但文章發出後,我好幾個做二級市場的朋友們都特地來和我說,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這個建議很靠譜。
這些年投資領域爆雷特別多不說,大家賺錢都難的時候,普通人沒有花時間鑽研,沒有交過學費的,肯定都是資本撤退時的炮灰。
我那幾個朋友都和我說,現在就要放棄追求高收益的預期,選擇保本的基金或者大額存款都好。不要去想什麼不能對抗通脹了,能安全就是最大關鍵(我這裡也批註一下防槓:這個建議只針對像我一樣完全不懂投資的小白)。
我順著這個思路,也想要提醒大家,信用卡分期付款和花唄都要謹慎開通。經濟下行的時候,無非就是個人對於未來收入的預期也降低了。那麼提前透支消費,很有可能未來就無法還清。
我消費從不抵抗人性,面對幾千上萬的鞋子,如果我此刻知道自己買不起,我可能就會再想想,或者就要存幾個月的錢再去買。而這個就是暫停鍵,也叫“購物冷靜期”。
但如果你開通了花唄什麼的,立馬就能下單,沒有人可以自律到對抗上頭的情緒的。
最後呢,有錢的情況下去買幾份保險,人壽險、大病醫療保險等這些都是基本的。我買保險不為了投資,就是一個緩衝墊。
畢竟我們也人到中年了,明天和意外,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
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很多人會戾氣很重,失業破產虧本倒閉,真的有太多不容易了。我們永遠不知道,咱們的幾句爭吵,可能就變成了觸發對方過激反應的最後一根稻草。
舉個小例子,我每次虹橋站打車,如果只是去虹橋新天地,就總會有司機師傅嘟囔幾句的。我朋友有時候會去爭論或者嚷嚷投訴,但我總是主動表示會多給20元。
這倒並不是怕事,而是我始終相信“幸福者退讓原則”,說的就是,狹路相逢,誰命貴,誰退讓。
“命貴”並不是說咱們就有錢,而是咱們幸福感安全感更足,對於未來更有積極的期許。
這些年,每個人都不容易。我的做法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說出來也不是要標榜自己。但我覺得,力所能及地去體諒和幫助每個個體,可以讓我們更加幸福,這件事歸根到底還是自己受益。
好啦,這些就是我的一些感悟,都是一家之言,但希望拋磚引玉,大環境無法改變,但我們每個人的小環境還是可以盡力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