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李子柒回來了。
前些天,許久不見的李子柒現身“學習強國”平臺,為“強國熊貓周”做宣傳。
影片中的她梳著麻花辮,笑容溫和,自稱“熊貓姐姐”,邀請大家一起探訪熊貓家園。

這次現身引起了軒然大波,話題 #李子柒營業了# 迅速登上熱搜。

要知道,距離2021年7月14日李子柒停更影片,已經過去了3年多的時間。
在停更的日子裡,不少粉絲密切關注著她的動態,期待她迴歸的聲音從未停止過。
令人動容的是,賬號雖然停更,李子柒並沒有閒下來,她努力奪回IP版權,致力於鄉村振興,走訪非遺傳承。
2022年年底,在與前公司進行多次交鋒後,杭州微念發出《和解公告》,李子柒終於順利拿回了自己的IP版權。

此後,她開始為復出蓄力。
2023年9月,李子柒以“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的身份亮相。
透過短影片記錄家鄉生活的美好,告訴大家,未來會用自己的方式帶來優質內容。

同年10月,她現身抖音“美好奇妙夜”官方宣傳片,傳播農耕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今年3月,浙江溫州木活字印刷傳承人王法萬在採訪中提到了李子柒,稱自己經常與其進行交流。
也透露李子柒今年的工作規劃重點是“與非遺文化相關的事情”。
前不久的7月,李子柒近況再次曝光。
照片中的她站在“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門口,與研究人員合影,落落大方,出水芙蓉。

步履不停的同時,也有不少人注意到,哪怕停更3年多,李子柒還是擁有著龐大的粉絲數。
目前,李子柒仍然擁有著全網四大平臺超過8000萬的粉絲體量。
她在Youtube上的粉絲數超過了1600萬,影片播放量更是動輒千萬乃至上億,且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幅。
央視新聞評價她:
“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
人民日報誇讚她:
“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活出中國人的精彩和自信,是李子柒帶給我們的生活啟示。”
人民網讚賞她:
“李子柒向世界打開了美麗中國的一扇視窗,是對外文化傳播中值得研究的樣本。”

“消失”的日子裡,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李子柒便能輕易衝上熱搜。
無數人對她的迴歸翹首以盼。
“李子柒”三個字,儼然已經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02
“鄉村田園生活”爆紅後,不少人開始對這個賽道躍躍欲試。
在李子柒影片賬號停擺的這3年裡,“田園風”創作者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試圖復刻李子柒的成功。
非遺博主江尋千,傳承糖畫技藝,製作苗族銀帽,還原龍鳳花燭,描摹京戲名伶。
因其風格與李子柒頗為相似,被視作李子柒的“接班人”。
“男版李子柒”彭傳明,以“古法制墨”影片走紅。

他擅長用古法復原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品:洗手用的豬胰皂、洗澡用的澡豆、刷牙用的竹鹽牙膏……

他還熱衷於在評論區科普傳統文化,把古文中的記載向粉絲們娓娓道來。

抖音博主“張同學”,是“糙版李子柒”的代表人選。
以東北鄉村“流水賬”式的生活記錄,漲粉千萬。
小碎花的粉紅窗簾、緊靠窗戶的土炕、端上飯桌的舊火爐,一次又一次地描繪著東北農村的輪廓。

更有“六邊形戰士”版李子柒——帥農鳥哥,憑藉著烹飪、繪畫、雕刻、木工等全方位技能,一躍成為新田園風博主頂流。
除此之外,網際網路上各種頂著“李子柒”名字的賬號大量湧現,巨大流量利益驅使下,無數人爭先搶後地想要湊上前分一杯羹。
甚至出現了指令碼、運鏡、濾鏡全然複製貼上的山寨版“越南李子柒”“北歐版李子柒”。
然而,無論是什麼程度的模仿,“李子柒”三個字始終無法被超越。
雖然模式層出不窮,且各有千秋,但至今尚未有人能在粉絲體量和文化影響力上超越李子柒的高度。
評論區裡網友們的態度,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事實:
“李子柒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她的創作是在展示我們深厚的傳統文化。”
“後來模仿李子柒的人,大多隻是形似而已,因為她的獨特審美和對影片的理解是其他人很難複製的。”
“就像是老朋友,出了趟遠門,但總會回來的。”
……
就算她不再更新影片,網友們依舊樂此不疲地重溫著她塑造的田園生活。
一個博主能存活多久?
財經分析作家吳曉波認為只有6個月。速食時代之下,沒有人能夠一本萬利。
可對李子柒本人來說,停更3年多的時間裡,有人來了,有人走了。
但至今,李子柒的地位,依舊無人能撼動。
03
事實上,李子柒並不是中式田園牧歌風的開創者,但為什麼她能夠在網際網路上保持如此長久的生命力?
除了公認的“滿足了人們對田園生活的想象”之外,李子柒的影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慢。
與網際網路的快文化速度截然相反,在停更之前,李子柒的賬號更新頻率是異常緩慢的,大概一個月才會更新一條影片。
為了還原一床蠶絲被的製作過程,需要先從養蠶的步驟開始;

為了展現一顆種子從播種到結果,需要記錄下它整個生長週期;

為了烘焙一碟桃花酥,需要在雪水消融之季進山尋花;
“慢工出細活,久久方為功”的精神使李子柒的影片擁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質感和深度。
哪怕單條影片的時長有時長達20分鐘,粉絲們依舊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這是“類李子柒”們很難做到的。
另一方面,李子柒影片裡對於傳承傳統文化的真誠,也時刻感染著螢幕前的觀眾。
之前,“非遺”“傳統文化”等相關詞彙就像博物館裡的古老藏品,供人觀賞,離生活相去甚遠。
跨越時間的距離感讓很多珍貴的技藝正在被逐漸遺忘。
當非遺陷入失傳困境,李子柒選擇主動走進這片領域,把非遺推到時代的面前,令人動容。
四大印花技藝之一的蠟染,一塊方巾,一尺藍布,以至簡之色開出至繁之美。

四大名繡之一的蜀繡,一針一線是底蘊,一絲一縷是文傳,蘊藏著對藝術的獨特見解。
擁有著1000年曆史的絹花工藝,以絹布暈染出花瓣,以棉線勾勒出花蕾,定格永不消融的春意。
顯然,李子柒的影片,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窺探田園生活的新視野,更是一條讓傳統文化重新連結生活的新路徑。
這才是她“全網無代餐”的根本原因。
而對於觀眾們來說,當人們能從一項技藝中感受到美好與歡樂時,才會願意去接觸、去了解、去學習。
倘若有一天,非遺成了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存在,便是對這些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
這是李子柒的初心,亦是她的希冀。
文末點個“在看”,一起等待李子柒歸來。
– END –
* 作者:啊蔡,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讀者》雜誌官方訂閱號。中國人的心靈讀本,全家人的精神紐帶。
青年計劃
一個清醒的公眾號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青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