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商業角度 破解世界變化」
這是「商業偵探佳」的第 135篇影片
全球瘋狂買金,金價連創歷史新高。但你知道嗎?你眼中金光閃閃的避險神器,不但不安全,背後還藏著一場隨時可能爆發的危機。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黃金是怎麼從避險資產,變成了200多萬億美元的高槓杆金融遊戲。

資訊量比較大,乾貨也多,記得關注收藏,我們這就開始!


離譜的黃金市場
首先,我們用一個數字來看看黃金市場有多離譜。
根據行業權威——世界黃金協會的資料,截至去年底,全世界已知的已開採黃金總量約為216,265噸,按當時金價計算,總價值約為18.3萬億美元。

但與此同時,全球黃金市場的平均日交易規模高達2321.2億美元。

我們就按一年250個交易日來算,年交易總量接近58萬億美元——是全球黃金總價值的3到4倍。
你不覺得很奇怪麼?大家不是說好了囤著避險麼?難道那麼多人每天揣塊金條買來買去?
要看清黃金市場的本質,我們必須先了解它的分配格局。
作為人類使用了數千年的硬通貨,如今的黃金中將近一半被用於製作首飾,印度和中國是全球第一、第二大金飾消費國。特別是在印度,黃金不僅是財富象徵,更是宗教儀式、婚喪嫁娶等重要場合的剛需。

接著,有17%的黃金躺在各國央行的金庫裡。在官方黃金儲備中,美國持有最多,其次是德國,中國排第六。

不過,中國央行也是近幾年實物黃金市場的頭號買家之一。
還有15%的黃金分散在工業、醫療、回收和私人收藏等領域。
最後剩下的22%,才是真正在金融市場上流動的黃金——包括金幣、金條等投資型產品。

但恰恰就是這不到四分之一的黃金,卻撬動了每年黃金存量3到4倍的年交易量,並控制了黃金價格等核心市場指標。
它是怎麼做到的?

黃金被誰操縱?
這就要說到黃金金融產品化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7世紀的英國開始——那時候黃金流通還比較原始,沒什麼體系,大英帝國透過殖民滿世界搶黃金。

一不小心成了全歐洲的最大“金主”,就開始為黃金立規矩,慢慢搞出了金庫、認證金條這些基礎設施和市場架構。


當時英國出現了一個“狠人”,就是羅斯柴爾德家的二代——內森·梅耶·羅斯柴爾德。

雖然內森是個德國長大的猶太后裔,但很早就跑到英國搞金融,包括黃金生意。拿破崙戰爭期間,內森靠著遍佈歐洲的家族關係網,為英國政府打仗搞金幣。 沒過幾年,內森又在1825年透過向英國央行提供鉅額黃金貸款,成功化解了一場金融危機。這一系列操作不僅讓他和兄弟們獲得了男爵頭銜,更使他們家族的銀行成為英國政府御用的黃金經紀人。
有政府撐腰,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黃金生意一路開掛:從金礦開採到黃金鑄造,甚至英國皇家的鑄幣廠都由他們把持。而英國政府反過來借力羅斯柴爾德家族,不但鞏固了自己從1717年就開始實施的金本位體系,把黃金當貨幣,還把它在全球推廣。

就這樣官商勾結,黃金變得越來越重要,交易體系也越來越完善。

到19世紀中葉,羅斯柴爾德家聯合其他4大企業,不但規模化了黃金交易,並圍繞倫敦建立起世界黃金市場,並進行壟斷。最狠的是在1919年,歷史上的第一筆黃金定價在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辦公室被敲定。

從此黃金在供需之上,每天由五大公司根據自己的利益談判報價,也就是說把定價也壟斷了。也就是說全世界的黃金供應、交易、價格基本都這5家公司說了算,那還不賺的盆滿缽滿,同時也奠定了現在實體黃金交易框架。
中心依然在倫敦,定價則演變為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的定價系統。 每天兩次,上午10:30和下午3:00,只有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15個頂級金融機構可以參與,就這個小圈子透過電子拍賣確定基準金價,被稱為倫敦金價定盤,是全世界黃金交易的指導價。

有意思的事,當年叱吒黃金市場的五大企業都已經退出,就連羅斯柴爾德家族也在2004年宣佈:黃金,我不玩了。

為什麼?因為遊戲規則徹底變了。

黃金金融2.0
我們剛才聊的黃金交易,還都是實打實的實物交割。但從1970年代起,黃金的玩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就進入了黃金金融資本化的第二階段。
當時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是1971年美國退出金本位。這事兒意義重大,是因為美元一停止錨定黃金,全球匯率就開始劇烈波動,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和外匯市場都被攪得天翻地覆。

再加上接踵而至的石油危機,全球通脹飆升,總之就是金融市場相當混亂,急需一種能對沖風險的武器。
於是,在金融數學模型日益成熟、交易所快速擴張的推動下,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大爆發。像我們之前介紹過的頂流基金橋水的創始人 Ray Dalio,就是在那個年代靠交易期貨、期權起家的。除了他,那個時代的金融傳奇真的是一個接一個。
1970年代的第二件大事,就是1974年底美國政府正式解禁私人持有黃金。

你沒聽錯——在那之前,美國普通人持有黃金是違法的,而這個禁令持續了超過40年。

這兩件事撞到一起,直接打開了紙黃金的潘多拉魔盒。

啥是紙黃金?
一句話:只要不用實物交割的黃金,都可以算是紙黃金。
最主要的兩類是期貨和期權,其次還有 ETF 等金融產品。

這事玩得最溜的就是在美國解禁私人持有黃金後,第一個開始黃金期貨交易的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COMEX)。

每天黃金期貨和期權的成交量能達到幾千萬盎司,硬生生在倫敦實體黃金市場外,建立起了一片新天地,形成了“倫敦管實貨、紐約玩衍生”的雙中心格局。

那黃金期貨和黃金期權到底是啥?
簡單地說,期貨,是交易“未來要交易”的合約;期權,是交易“未來有沒有權利去交易”的合約。

是不是聽著跟繞口令似的?大家就理解它的核心邏輯就好:就是買賣雙方對賭黃金的未來價格。
不管那時市場是漲是跌,雙方都按照這個鎖定的價格執行交易,和當時市場價一對比,輸贏自見分曉。
當然到底會不會執行,我們後面再說。

紙黃金 誰在入局?
說到這就要說說紙黃金的主要玩家。
第一類是手裡真的有黃金的大戶——比如金礦公司、珠寶商、銀行,甚至央行。他們下場是為了對沖風險。

這裡要提醒大家,黃金並不是穩賺不賠的避險工具。它一沒利息、二沒分紅,三價格還會劇烈波動。

比如上世紀80、90年代,金價就整整跌了20年;2011到2015年,也跌到幾乎腰斬。
所以,單純囤黃金,相當於裸奔,風險一點也不小。
那對大戶來說,就要靠期貨期權來做黃金的風險對沖。
比如:我怕金價跌?
那我就可以賣現在價格的期貨,或者買一個未來“高價賣出”的期權。
如果金價真跌了,雖然我在現貨上虧了,但從衍生品上賺了,這才真正達到用黃金避險。

那如果我是個黃金大戶,手上常年持有黃金資產,我就長期有對沖的訴求。怎麼辦?
那就可以基於手上同一份黃金,發出不同到期時間、不同結構的很多份期貨期權合約,是不是就實現長期避險了。

結果就是:雖然實物黃金沒變,但“紙黃金”的市場不斷膨脹。
大家可能又要提問了:
那我手上明明就一份黃金,怎麼交付得了那麼多份合約呢?
答案是:大機率不需要真的交割。
絕大多數期貨和期權合約,在到期前就已經平倉,也就是買賣雙方提前結算了,交割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當然,市場上還有另一類玩家——純投機者。
他們不囤黃金,也不打算提貨,他們看中的,是紙黃金市場的高流動性和高槓杆。
黃金期貨通常可以用10倍、甚至20到50倍的槓桿操作,小錢撬動大倉位,波動一來,收益會被迅速放大,當然被放大的還有風險。
這一類投機風險過高,不建議非專業人士嘗試哈,尤其是就算小玩,也千萬不要加槓桿。
但這一類交易者的存在,進一步推動了整個紙黃金市場的爆炸式膨脹。
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奇景:
雖然全球實體黃金大約只有18萬億美元,大部分還不在金融市場,但紙黃金市場的名義規模早已達到200、300萬億美元,槓桿、對沖、投機、避險,全都堆在這一層層合約上。這資本遊戲是不是玩得很誇張?

就這樣靠著全球差不多 4 萬億美元的金融黃金儲備,居然能支稜起 2、300萬億美元的紙黃金市場,你說它有點空手套白狼,都不為過,有沒有安全感突然少了一點?
當然一切按期待執行,大家都好,但金融市場有老實過麼?

紙黃金 怎麼玩?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紙黃金出現哪些風險,以及為什麼金價越高,風險反而越大?
主要風險有三個,首先也是最關鍵的——擠兌風險。

剛才說了紙黃金市場能持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基本不交割實物。如果期貨和期權的交割比例突破 1%,就會出現類似銀行擠兌的現象——要拿的實體黃金大於儲備,市場可能很快就會崩。
比如2020年疫情爆發時,全球股市大跌,很多人湧向黃金避險,而且要求實物交割,直接造成紐約期貨交易所當年7月收到的交割通知量創下歷史記錄。

要說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時候黃金冶煉、運輸業都停擺,造成紐約期交所短期的交付危機,刺激實體黃金的價格明顯高於紙黃金。
最近倫敦市場也遇到類似的問題。
因為特朗普大選勝出後,市場擔心美國要加徵關稅,這種擔心被市場消化後,就變成了美國市場金價的溢價大漲,跟倫敦價拉開了差距。從本來2、3美元,拉到20、30,甚至有報道說飆到5、60美元。

因為價差,那些按英國持有黃金價格,在美國買賣期貨對沖風險的交易,就對沖不了了,平倉直接等於虧錢。於是,很多機構跑到倫敦金庫排隊提黃金,再轉到瑞士鑄造成美國標準的金條,最後再運到美國去交割或套利。

有行業人士和媒體表示,短短幾周,就從英國搬運了2000噸黃金到美國。什麼概念?相當於全球所有實體黃金的差不多 1%。而且提黃金的人太多了,據說要等上8個星期。
現在兌現風險提高,還因為金價提高。金價高,反映出市場避險情緒強,再加上這幾年央行瘋狂買實體黃金,擠壓了金融市場的實體儲備,都助長了擠兌這種極端現象發生的可能。

黃金撬動的生意還有哪些風險?
第二個風險,就是我們剛才講過的——槓桿風險。

算筆簡單的賬:假設你有 1 萬美元本金,用 20 倍槓桿(行業常見水平),相當於你借了 19 萬美元,持有 20 萬美元的倉位。假設當時金價是 2000 美元一盎司,你就買了 100 盎司黃金。
如果金價突然跌了 100 美元,跌幅 5%,好像還好,但其實你的 20 萬美元持倉就已經少了一萬,下降到了 19 萬,正好是你借的錢數,而你的 1 萬本金已經血本無歸。

這還算好,跌得再慘點,你不但血本無歸,還可能揹債。
而金價越高,市場情緒越亢奮,大家就越願意拉高槓杆,也就意味著風險越集中。只要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引發大規模連鎖爆倉。
不僅如此,金價越漲,紙黃金市場也發得越瘋狂,衍生品合約更多了,兌付風險當然也就越大。
第三個風險,是操縱風險。

紙黃金提供了放大了的金融工具,也讓人為操控變得更容易。
黃金市場裡,提個黃金都要排隊的實體市場相對難操縱;但在高流動性、高槓杆、更容易隱藏的紙黃金市場,部分玩家就可以透過集中攻擊某個倉位,對價格發起操控。

這個技術比較複雜,我就不展開說了。2011 年那一波金價暴跌,就被認為是操縱行為引發的。滙豐等多家銀行還因此被罰款。
而且黃金價格越高,利益越大,操縱行為的發生可能也就越大。

黃金還能投嗎?
那最後,再說說黃金能不能投?
理性來說,作為資產配置,黃金依然是可以放一部分的產品,主要因為它和股票等資產的相關度低,可以分散整體投資的風險。
但大家也看出來了,黃金交易絕對不是沒有風險,也沒有你想象得那麼簡單,尤其在高金價面前,不要被衝昏頭腦,而跟風。
真理和財富,往往把握在少數人手上。

文中非原創影片截圖且未標明出處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所有



「商業偵探佳」系列影片
系三橙傳媒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點選閱讀原文,回顧影片「量子晶片來襲 谷歌微軟殺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