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我的沙漠人生

時差島第 115 條推送
本文由 【特侖蘇】特約呈獻
新年之際
陳道明在沙漠
呈現一場【大地演講】
聊聊他的沙漠人生

陳道明  攝影© 葉子先生

如果人生
是一個大地舞臺,
我的幕布會是什麼?
雪山、曠野、河流,還是海洋?
在我心裡,都不是。
今天,我想和你
聊聊我的沙漠人生。
—— 陳道明
一晃眼
2024年即將逝去。
今年是陳道明從影第42年,
也是特侖蘇在烏蘭布和治沙的第15年。
新年前夕,我們邀請陳道明探訪烏蘭布和沙漠,
展開一場沙漠與人生的對話。
攝影© 葉子先生
近年來,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
很多人都面臨著不同維度的焦慮與不安,
它們就像人生中的沙漠時刻,裹住前行的腳步。
踩著沙漠,
回顧人生軌跡,
陳道明感嘆說:
如果說:
沙漠,是這片綠洲的圍城,
孤獨,就是我人生的圍城。
面對人生的沙漠、生活的圍城,
我們如何能過得更好?
應該勇敢走出去,還是守在原地?
陳道明提供了自己的答案。

攝影© 時差島
烏蘭布和·大地演講
陳道明《我的沙漠人生》
特侖蘇 x 時差島
沙漠與文明
從更廣闊的視野看,
人類,總是選擇走向「沙漠」。
40億年前,
生命最初源自大海
陸地,對海洋生物而言,就是沙漠。
但生命最終選擇離開大海,走向乾旱的陸地。
史詩級的冒險征程,誕生了地球萬物的奇蹟。
而人類文明,也發生了相似的冒險旅程。
攝影© 時差島
陳道明分享了
一本書《沙漠與文明》,
揭示著一個令人驚歎的事實:
人類的文明起源來自乾旱地帶,
而非我們想象中物質豐沛、溫暖舒適的森林。
四大文明古國
都誕生在沙漠乾旱地帶:
古埃及文明誕生自撒哈拉大沙漠東緣;
古巴比倫文明緊鄰敘利亞沙漠;
印度文明與塔爾大沙漠相伴;
攝影© 時差島;製圖© 土豆 李曉 | 時差島
最早的中華文明‍‍‍
也誕生在沙漠與乾旱地帶。
華夏文明發源於黃土高原,
黃河幾字彎所在的半乾旱地帶,
被烏蘭布和、庫布齊等沙漠緊緊環繞。
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地球上唯一一處四大文明交匯地,
地下發掘出的寶物豐富得令人咋舌。
絲綢之路也是沿著沙漠邊緣走,
千百年來,流動在各大文明之間。
製圖© 土豆 李曉 | 時差島
沙漠,既是障礙,也是通道。
沙漠比地球上任何地方
都更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
它從一開始就教會人類如何應對「困難模式」。
在沙漠中活下來的族群,會變得更強。
沙漠從不歡迎人類,
但總有人向沙漠中走去。
我們唯一的嚮導是星空,
唯一的方法是時間。
陳道明說:
與嚴酷環境博弈,
是人類生存的原動力。
正是有了沙漠的歷練和煎熬,
人類才找到了生存的綠洲,文明的出路。
攝影© 時差島
沙漠與人生
堅守人生的沙漠,‍‍
讓內心自然長出「綠洲」。
對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
留守在自己的沙漠,建造出自己的綠洲,
就是「更好」。
攝影© 葉子先生
這趟烏蘭布和沙漠之旅,
陳道明分享了自己讓內心長出「綠洲」的方法:
人活到極致,一定是向內走。
從影四十多年
陳道明處事低調、淡然,
在書房潛心讀書、寫字、畫畫
很少在大眾前露面。
陳道明說:
今天,這片烏蘭布和沙漠
恰似人們心中理想的「書房」,
遠離鬧市,隔絕外界喧華,
獨處在一片寧靜之中。
這種安靜,
其實是驚心動魄。
攝影© 時差島
離外界更遠一點,
離自己更近一點。
困境是人生的常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應對方式,
或積極奮鬥,或鬆弛躺平。
而陳道明的人生沙漠法則是:
不如主動走向沙漠,
在恆久的獨處中,活出自己的綠洲。
「人生更好的狀態就是,
離外界更遠一點,離自己更近一點
潛心在自己的沙漠裡,
活得更單純,內心更豐盈。」
攝影© 葉子先生
————
陳道明談
烏蘭布和·沙漠綠洲
讓一片沙漠變成綠洲,
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與智慧。
2009年,特侖蘇在烏蘭布和撒下第一波種子,
開啟了「以奶治沙」的浩瀚工程。
經過15年的土地淨化、以種養土、綠植還田,
如今,烏蘭布和沙漠上的綠色植被
是最初的100倍之多。
烏蘭布和沙漠演變史
製圖© 李曉 | 時差島
他們為了這一點點改變,
投入了全部的熱愛與努力。
他們治沙的決心和這片沙漠一樣,永遠炙熱。
烏蘭布和沙漠之旅,
陳道明看見了人類在絕境中堅守的信念:
幾代人接力對抗風沙,向荒漠化發起「阻擊戰」,
沙區林草覆蓋度由過去的0.04%提高到37%,
荒蕪的沙漠長出了綠色「鎧甲」;
攝影© 時差島
他也看見了人類在對抗中催生的智慧:
麥秸和稻草織成的網格,網住了流動的沙漠,
重度沙化土地比之前減少了78%,
馴化了這頭桀驁的「紅色公牛」;
更看見了奶牛
在高質量飼養環境下的「幸福生活」‍‍
——好牛奶不止從草原來,也從沙漠來。
真正走進一片沙漠,才能理解堅韌,
真正種出一片綠洲,才會懂得更好。
攝影© 時差島
我想將一首鋼琴曲
獻給我心中的沙漠綠洲。
在沙漠綠洲,
陳道明即興演奏了一首鋼琴曲
將這首曲子獻給他心中的沙漠綠洲,
也獻給每一個在沙漠種呵護綠洲的人。
攝影© 時差島
特侖蘇16年的堅守,
讓烏蘭布和沙漠中的有機牧場
離喧囂更遠,離純淨更近。
這,就是大自然最好的狀態,
也是我們人生更好的啟發。
攝影© 時差島
– END – 
【圖文組】
策劃 | 時差島團隊
文 | 馮禕 陳楨  編輯 | 博涵 
PM| 武柏萱 ‍‍‍‍平面攝影 | 葉子先生
繪畫| 李曉 設計 | 土豆 楊迪
【影片組】
策劃|時差島團隊
導演|田勳
文案 | 馮禕 陳楨 
專案主管 | 武柏萱 專案監製|阿門 執行監製|昝昝 副導演|楊素 攝影|賀朝陽 金韻霖 剪輯|PT 設計 | 楊迪 於天龍 特效 | 董浩南 博涵 調色 | 時文龍 online | 觀山 編曲 | 郭歌 
© 時差島 出品
特侖蘇 × 時差島

時差島 · 《烏蘭布和沙漠》系列
世界各國巡遊
🇸🇪 瑞典  |  🇩🇰 丹麥  |  🇳🇴 挪威  | 🇮🇸 冰島
🇨🇭 瑞士  |   🇧🇪 比利時  |  🇮🇹 義大利  |  🇳🇿 紐西蘭
 🇯🇵 日本  |  🇹🇭 泰國 🇰🇵 朝鮮  |  🇮🇩 印度尼西亞
中國各地巡遊
北京   |   四川   |   浙江
山東   |   廣東    |  深圳   | 武漢
臺灣  |   香港   |   澳門  | 湛江  |  甘孜
© 時差島 
– 看見世界的時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