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跳水小將全紅嬋頻登熱搜,話題纏身。
跳水世界盃加拿大溫莎站落幕,中國夢之隊斬獲8金3銀1銅。
女子單人10米臺決賽中,全紅嬋一連四跳,都與冠軍無緣。
沒拿到冠軍,並非她怠於訓練,而是另有原因。
自2021年東京奧運會以來,全紅嬋的身高從1.43米增至1.53米,體重從38千克漲到46千克。
身高增長導致身體重心上移,體重增加則影響了她在空中翻騰的轉速與入水精度。
但全紅嬋心態很好,本次比賽後,還曬出18宮格照片,分享隊員們的日常。
並配文:那咋了這就破防了。
原本,這也沒什麼,不過是小姑娘“調皮”一下。
但令人無語的是,就有那麼些“好事之徒”,跑出來指手畫腳。
一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說她“說話毫無自信,表達能力太差”。
全紅嬋也不慣他,一秒回懟:破防哥?
見全紅嬋硬剛,大夥紛紛力挺。
“有仇當場報,絕對不內耗,好樣的,全妹!”
“比賽本就有輸贏,我全妹怎麼會不自信?”
看到這兒,我就放心了。
三觀端正、頭腦清醒的人,還是佔大多數。
且不說像全紅嬋,就連咱們普通人,也經常被說三道四。
生活中,質疑、否定、誤解,都太正常。
關鍵是,咱自己別內耗。
大大方方做人,對方是何居心,不必在意。
01
生活的舞臺上,向來有掌聲有噓聲
說來很巧。
這兩天,朋友小雪也和我說起相似的經歷。
上週末,小雪和家人喬遷新居。
即便新房位置比較偏,但一想到有了自己的家,小雪心裡就歡喜得很。
這不,入住第一天,她就發朋友圈分享。
差不多半天過後,她得到了滿滿的祝福。
然而,有一條留言,卻很刺眼。
同事趙哥說:“傻不傻啊,現在買房?就算買,也別買那麼偏的。”
小雪猶豫再三,回覆道:“能力有限,能買下這套,就很知足了。”
誰承想,趙哥又說:“年輕人還是眼光淺,有你哭的時候。”
一句話,令小雪心裡很不舒服。
她不再理會此人,但心裡七上八下的。
一會兒擔憂未來,怕自己後悔;一會兒又揣測別人,怕被笑話。
思來想去,原本的好心情蕩然無存。
南懷瑾說過:“人生在世,被人批評沒有什麼不得了。如果對別人的談論過分認真,那一天也活不下去。”
生活就像一場戲,各人有各人的劇本。無論你演成什麼樣,都有人叫好,有人唱衰。
你永遠無法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
太在意外界的言論,那果真就如南懷瑾說的,一天都過不下去。
有一位作家,叫南派三叔。2013年的時候,傳聞他患上了抑鬱症。
原因很簡單,他受不了微博上的噴子。
一看對自己不公的評價,就據理力爭。
漸漸地,他思慮越來越重,深受內耗折磨。
直到情緒崩潰,他才意識到必須想辦法自救。
他遮蔽了一切外界訊息,不去管別人說了什麼,只堅持寫自己的文字。
兩年後,他心境澄澈,整個人也變得精氣神十足。
“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人各有不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都不稀奇。”
事有千種,人有千面。
別人怎麼想,我們無能為力。但怎麼活,卻是自己說了算。
02
生活是每個人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很喜歡餘華的一句話:“生活是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人這輩子不過三萬多天,看重自己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但遺憾的是,我們一碰上事,第一時間總是分析別人。
他為什麼這麼說?在暗示我什麼?他是不是對我不滿?
到最後,既不敢去求證,也不敢去理論,只是苦了自己。
看全紅嬋秒懟網友,我就在想,如果這事發生在我身上,我會怎麼辦?
坦白說,我沒有她那麼勇敢。
所以,小姑娘才格外令人佩服。
首先,她非常冷靜,沒有被人激怒,還能戲謔對方一下;
再者,她非常聰明,從不分析對方,只大膽表達自己。
不去想對方的意圖,就不會把外界的壓力轉移到自己身上;
坦率地表達自己,就能把一些負面情緒輕鬆地消解掉。
難怪有人說,擺脫內耗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分析別人,只表達自己。
看書時,讀到蘇童的《你為何對我感到失望》。
其中有一段故事,令我深受啟發。
一次籤售活動中,有個讀者走到蘇童面前,板著臉對他說:
“你不該隨便出來籤什麼名,我是你的讀者,但是見到了你我很失望。”
說完,不容蘇童辯解一句,轉身就走了。
這種奇葩之事,蘇童碰上過不止一次。
起初,蘇童確實很煩,也花了不少時間去猜這些人是怎麼想的。
但經歷得多了,他發現,想別人永遠都想不明白。
解決這類事的關鍵,還在自己。
只要把注意力收回來,外界的一陣陣風,吹過去就沒了。
所以,再遇到這種情況,他索性直接說:“對你的失望,我也很失望。”
作家松浦彌太郎有句話:
“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定的枷鎖。”
很多事情本不復雜,是我們腦補了眾多細節,才徒增了煩惱。
別給對方加戲,他不過是你人生路上的過客。
認真、勇敢地做自己,才是聰明人的活法。
03
凡事先做起來,能解決80%的苦惱
看全紅嬋報道時,我注意到幾個細節。
一個是記者採訪:會不會因為錯失金牌而難過?
全妹說:“今天跳得還行啊,慢慢來唄。”
一個是有人提及她的身體對賽事的影響。
全妹又說:“長高了就調整動作唄。”
而當對方追問怎麼調整時,她很認真地說:
“身高體重的事,需要一個適應期。等適應了就會進入平穩期。現在有很多技術需要改進,我回去會好好磨鍊。”
所以你看,真正厲害的人,不僅懂得迴避爭議,還明白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除了表達自己,最關鍵的是,用一件件具體的事,託舉自己。
想,全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國外一家報社裡,有位小記者叫瓊斯。
一天,上司給了他一個十分艱鉅的任務——採訪大法官布蘭德斯。
瓊斯一聽,立馬慌了神,反覆思索著:
“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認識我。”
“我這樣的無名小卒,肯定會把事搞砸。”
“如果對方拒絕我的採訪,那就太丟人了。”
“或許別人去了,會比我表現得更好。”
上司見他猶豫不決,二話不說,拿起電話打給布蘭德斯:
“你好,我是明星報的記者瓊斯,我奉命採訪您,不知道您今天能否接見我。”
一時間,瓊斯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結果電話那頭說:“一點十五分,請準時。”
瓊斯聽後,愣在原地,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糾結很久的事,一個電話就搞定了。
多年後,當瓊斯成為知名記者,經常對大夥說:“那一刻是我二十幾年來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我們經常糾纏於一件事太久,遲遲拿不出行動。
殊不知,擰巴和糾結,才是煩惱的根源。
而擺脫這種苦惱,需要你快刀斬亂麻。
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準備好才下鍋。
猶豫一萬次,不如行動一次。
只要開始做事,人就沒有什麼內耗了。
04
看過一份《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
其中有一組資料觸目驚心:
我們身邊,有64.16%的人感到“焦慮”;50.89%的人感到“無意義”;40%的人情緒低落。
毫不誇張地說,內耗已經是當代人的精神苦役。
越來越多的人,難以抵抗生活的紛繁嘈雜。焦慮迷茫之下,我們也想盡各種辦法自救。
這兩年,“發瘋文學”持續刷屏。
大家紛紛喊著:
與其精神內耗自己,不如發瘋外耗他人;
做人沒必要太正常;
懟上幾句神清氣爽,當面懟是無邊的爽……
話糙理不糙。
說到底,生活是自己的,與別人毫無關係。
別把自己搞得很累,怎麼輕鬆怎麼活。
修煉心態,強大自己,求得一份鬆弛感,我們才能活得遊刃有餘。
當人不再為難自己時,一切美好才會緩緩降臨。
與朋友們共勉。





生活的舞臺上,向來有掌聲有噓聲
南懷瑾說過:“人生在世,被人批評沒有什麼不得了。如果對別人的談論過分認真,那一天也活不下去。”
生活就像一場戲,各人有各人的劇本。無論你演成什麼樣,都有人叫好,有人唱衰。
生活是每個人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說完,不容蘇童辯解一句,轉身就走了。
這種奇葩之事,蘇童碰上過不止一次。
凡事先做起來,能解決80%的苦惱
“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認識我。”
“我這樣的無名小卒,肯定會把事搞砸。”
“如果對方拒絕我的採訪,那就太丟人了。”
“或許別人去了,會比我表現得更好。”
與其精神內耗自己,不如發瘋外耗他人;
做人沒必要太正常;
懟上幾句神清氣爽,當面懟是無邊的爽……
– END –
* 作者:沐晴,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讀者》雜誌官方訂閱號。中國人的心靈讀本,全家人的精神紐帶。每晚八點,陪你讀書、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