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鑰匙:送給孩子的15歲青春禮物

每次一到社交場合就緊張,不知道該聊什麼;不知道未來想做什麼,說不上自己擅長什麼;情緒有時候一下就炸了,明明知道重要的事,卻完全做不下去……
我們的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情緒的風暴時不時來襲,雞飛狗跳之餘,也悄悄藏著他們的困惑與掙扎。
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調節情緒、建立自信、學會溝通與面對壓力?我和心理學專家好友 Yan,一起策劃了一個特別的成長活動。
暑假一開始,我直奔北卡,在風景如畫的北卡農場,我們邀請近20位初高中生,共同參與一場以“青春期情商養育”為主題的營地體驗。這是兩位媽媽送給彼此孩子的15歲成長禮。我們希望他們能在同齡人的陪伴中,練習情緒管理、增強心理韌性,發現自己的內在優勢,提升表達與傾聽的能力;放下手機,學會在人與人之間建立真實、有力量的連線。
來源:兩個一起長大的15歲高中生
五個多小時的營地活動結束後,我和Yan兩人筋疲力盡,但我們的心卻是滿滿的感動——這場活動,比我們預期的更成功。儘管農場沒有空調、天氣悶熱,孩子們卻出奇地專注。沒有浮躁、沒有抱怨,他們認真投入每一個環節,積極參與每一次討論。他們的主動與沉浸,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也深深打動了我們。
當我們躺在沙發上休息時,手機叮叮響起,一條條家長們發來的反饋,瞬間撫平了所有的疲憊
孩子回來很開心,說有touch到內心深處!
非常感謝組織,幸苦啦孩子們非常喜歡!
活動特別贊,孩子很喜歡!
本來以為會很無聊,沒想到很好玩,一點兒都不枯燥。
非常啟發我們。
還有家長的承諾,老師們教的工具咱們在家還得持續不斷地學習使用,'藥不能停'”
其實這不是“藥”,而是一把把“鑰匙”。我們只是悄悄地,將一些小工具放進了他們手中,幫助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的成長之路。
來源: Canva
他們會不會立刻用起來?不一定。會不會一直記得?我們也不知道。
但我們知道,在那個夏日的午後,一顆顆小小的種子已經悄悄撒下,落在他們逐漸敞開的心田裡。也許現在還看不見枝葉,但探索的旅程,已在那一刻悄然啟程。

初次見面,不知道怎麼介紹自己
—— Hello背後的魔法,30秒讓別人記住你
我們從一個簡單的 “Hello” 開始,引導孩子們思考:當進入一個新環境時,一個簡短的問候,其實包含了什麼?
來源: Demi林整理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個社會里,第一印象常常決定了別人如何看待我們。而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背後其實藏著許多資訊,比如:
  • Who are you?你是誰?
  • What are you into?你對什麼感興趣?
  • What makes you you?是什麼讓你變得與眾不同?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30秒電梯演講
那該如何做好一次電梯演講呢?我給孩子們分享了一個簡單實用的小工具,幫助他們在短短的自我介紹中,融入四個關鍵組成部分building blocks)

1. 姓名 + 身份(你是誰) “你好,我是____,目前是____年級,就讀於________。”
2. 興趣或熱情(你喜歡什麼) “我非常喜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我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感興趣。”)
3. 最近的活動或有趣的事實(你最近做了什麼,或有什麼新鮮事) “最近我在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我現在正在做一件很有趣的事_________________。”)
4. 友好的結尾(表達期待或開放態度) “我希望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我很想認識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還需要進一步練習如何加入“鉤子”——一個吸引人的開場,引起聽眾興趣。
在介紹自己做什麼時,如何使用簡潔的結構模型幫助他們將複雜內容濃縮為清晰表達,還能突出他們的獨特價值,從而讓聽眾記住他們,與他們產生連線。
“我幫助 X,透過做 Z,達成 Y。”
這個結構不僅幫助他們將複雜內容濃縮為清晰表達,還能突出他們的獨特價值:是什麼讓“我”不一樣?
最後,還可以加上一句行動呼籲(call to action),鼓勵聽眾記住你、與你產生連線。
我透過自己做ASPIRE這個專案,給大家做了一個示範。 
開場吸引(引起興趣)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明明很努力,但在北美職場就是上不去,常常被忽視、被低估,這個職場天花板就是突破不了?
身份介紹(我是…)我是Demi Lin,在北美傳統化工行業工作15年,從普通員工一路晉升為全球副總裁。在一個由白人男性主導的行業,我靠實戰經驗、清晰的品牌定位,以及強大的溝通能力,贏得了話語權。
我在做什麼(幫助誰,做什麼,解決什麼問題)現在,我和Tracy一起創立了ASPIRE,一個幫助華人女性尋找同路人和引路人的成長社群。我們幫助在海外打拼的女性塑造個人品牌、提升溝通能力,影響力、自信心和領導力,用更有效的方式突破成長。
我的獨特價值(我與眾不同的地方)我不是純理論派,而是親身經歷過那些會議室裡的沉默、被低估的痛點、和逐步走出邊緣的真實路徑。我把這些經驗系統化,結合東西方文化差異,打造出適合我們群體的獨特成長路線。
結尾呼籲(下一步行動)如果你或你身邊的朋友正在職場中感到“孤軍奮戰”,歡迎加入ASPIRE,我們一起走得更遠。
其實,每一個“Hello”,都是一顆連線世界的種子
透過練習30秒電梯演講,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如何清晰、自信地表達自己,更學會了在陌生的環境中,主動伸出友善的手。
成長,從認識自己開始,也從敢於介紹自己開始。
所以,下一次當他們走進一個新環境、面對一群陌生人時,或許就會從容地說出:“Hello, I’m ___…” (你好,我是___…” 
而那個簡短的開場白,正是他們開啟世界的第一把鑰匙。
“每次社交場合都讓我緊張,不知道聊什麼”
—— 三個聊出火花的魔法工具箱
記得我們一家在2014年剛搬到田納西一個小鎮的時候,搬家那天,門鈴響了——是鄰居家的小孩特地來歡迎我們。三四個十來歲的女孩男孩在我們門口,大方得體地向我們介紹自己,歡迎我們入住這個美麗的小區,他們像小大人,和我們一家四口聊天侃侃而談,毫不怯場。那一幕讓我很是震撼,至今記憶猶新。而後面的幾年,我們兩妞,也和其中幾個小孩成了好朋友。
我們華人家庭在孩子教育上從不吝嗇——學業要拔尖,體育也要跟上,但溝通力的培養上,我們往往投入甚少。然而,一個孩子是否敢於表達自己、是否能夠建立連線、是否能主動面對陌生人,恰恰是他們在真實社會中脫穎而出的關鍵起點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無法成為優秀的領導者,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而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培養他們開口表達的勇氣與能力。真正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或許並不是成績或體育,而是溝通的能力——一種連線他人、引領團隊、表達自我、贏得信任的關鍵能力
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們帶孩子們進入了輕鬆有趣的“Find Your Pair”配對遊戲。每個孩子手裡拿著一張寫有“famous pairs”的卡片,在人群中找到和自己卡片匹配的搭檔,然後用剛剛學習的電梯演講進行自我介紹,並努力讓對話進行下去。
這個環節裡,有幾個孩子一拍即合,邊走邊聊滔滔不絕;但大部分孩子則陷入了相對無語的尬聊模式,有些手足無措,有些拘謹地笑著,有些乾脆默默坐到了邊上,試圖避開這段對話。於是,我順勢引出了閒聊(Small Talk )魔法工具箱,幫助大家解決我該說什麼?怎麼自然開啟話題?這些常見的難題。
這個魔法工具箱能幫助孩子們在腦海空白時,如何用一個簡單框架開口快速找到話題;當發現對方不說話、自己也語塞時,如何自然轉場,打破尷尬卡殼;當有一點互動後,如何用連線感+好奇心+互動式回應延續對話並建立連線。每一個小對話和小閒聊,都可能是一段友誼的開始呢!

魔法箱之一 “What?So What?Now What?” 

社交開場的實用小工具

在社交場合,剛加入一個俱樂部、小團隊,或者進入一個新班級時,當有人邀請孩子們說一句“Tell me about yourself”(介紹一下自己),他們往往會手足無措,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從何說起。
這時,What?So What?Now What? 這三個簡單步驟的小工具,就能派上用場,幫孩子輕鬆開啟對話。

1. What?發生了什麼

分享一個正在經歷的事情,只要觀察當下環境,留意身邊細節,看到什麼,說什麼,就能輕鬆破冰。以下四種超實用的開場方式,孩子們可以靈活運用:

  • 共同的體驗(A Shared Experience)找出你們正在一起經歷的事情,說出感受,邀請對方回應。例如:“這個遊戲挺有意思的,你配對成功了嗎?”“今天這節課比我想象的熱鬧多了!”
  • 觀察周圍環境(Something in the Environment)注意你們身邊的環境,說說你看到的或發生的事。例如:“這隻小貓好可愛,一點兒都不認生。“
    ”這個鳥好漂亮,你知道是什麼鳥嗎?”
  • 真誠的讚美(A Compliment)給對方一個具體且真誠的小讚美,有時一句話就能開啟對方的心扉。例如:“你剛才發言特別清楚,我都想抄筆記了。”
    ”你說你的優勢是溝通,我覺得太對了!“
  • 中性觀察(A Neutral Observation)不帶情緒、不做評價的一句話,輕鬆且安全,適合作為開場。例如:“我們今天已經完成了三個活動。馬上要去馬術活動了”

2. So What?那又怎樣?

加入個人的感受、想法或類似經歷,讓談話更有溫度,主動邀請對方產生共鳴或回應。

例如:“這活動讓我想起去年夏令營的一次挑戰,當時我也超級緊張。”“你剛才說的那個,我也經歷過,那時候我是這樣做的……”

3. Now What?接下來做什麼?

當你們建立起一定聯絡後,試著推動對話向前發展,透過好奇、互動和連線保持交流。比如:

  • 提一個相關問題“你平常也喜歡這種夏令營活動嗎?”“那你上次參加的是什麼營?”
  • 切換到一個關聯新話題“對了,說到馬,你小時候騎過嗎?”“說起發言,你在學校也喜歡舉手嗎?”
  • 提出一個輕鬆的共同行動“我們要不要一起找個座位?”“我們邊走去下一站邊聊?”

來源: Thrive Lab 農場現場照片
我告訴孩子們:其實,“我不知道說什麼” 是每個人在陌生社交時都會遇到的正常情況。“聊天”不是天賦,而是一項可以學會的技巧。
一旦掌握了聊天技巧,就擁有了開啟社交圈、建立信任、讓人記住你的鑰匙。
“我不知道未來想做什麼,也說不清我有什麼長處” 
—— 找到那道光,讓孩子走得更遠更自信
前幾天,我在《奴隸社會》發表了一篇文章,寫的是我那個聰明又有才華的大女兒——一個看起來全面發展的孩子,卻在去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不自信。她的學業不錯,運動出色,音樂有天賦,而且是一個非常自律、主動的孩子。作為媽媽,我常常感嘆:寶貝,你真的太棒了,媽媽給你打100分!但她聽完常常只是淡淡一笑,甚至有點不以為然。
這其實是我們在養育青春期孩子過程中,常常遇到的一個難題——他們在忙碌中努力著,完成著學校或者家長佈置的任務。忙碌之餘,他們經常會陷入困惑:我到底擅長什麼?我有什麼特別的嗎?我做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常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成績”“練好技能上,一心想幫他們變得更強,卻很容易忽略了:真正支撐一個孩子走得遠、走得穩的,是他們對自己獨特價值的認識。
作為一位資深心理學家及Gallup認證CliftonStrengths優勢教練,Yan根據每個小朋友的CliftonStrengths優勢測評結果,綜合分析為孩子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發現自我優勢”的體驗環節:在有趣的測試問答中找出屬於自己的五個優勢主題;回顧自己曾經在哪些時刻發揮過這些優勢;結合個人優勢參與團隊小遊戲,互相配合、發揮所長;最後,還鼓勵孩子們拿起話筒,上臺大膽地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發現。
在歡聲笑語中,我們看見了最小的一位小男生——年僅12歲的M,突然自告奮勇走上臺前。他眼神堅定,聲音略帶緊張,卻帶著掩不住的光: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優勢是執行力!那一刻,他眼裡有光,臺下的孩子們也開始躍躍欲試,紛紛上臺分享。那種自信,從他那句話裡流露了出來——“原來,我也是很棒的。那一刻,也許其它孩子的心也被悄悄觸動了。他們也開始意識到——那些日常中被忽略的小習慣、小特質,其實就是自己與眾不同的超能力
我喜歡把事情做完。每天列清單,一項項完成任務讓我很有成就感 —— 我是一個執行者(Achiever
我喜歡有深度的友誼。我珍惜真正的朋友,對親密關係特別用心 —— 我是一個知心人(Relator
我能看出一些複雜局面中的規律。我擅長快速找到解決方法,常常一眼看出問題關鍵。
—— 我是一個策略家(Strategic
我喜歡講故事。我說話生動,能把複雜的想法講清楚,讓人容易理解。—— 我是一個表達者(Communication
原來,那些我們以為只是我習慣這樣做的小細節,就是我們的優勢所在。這些優勢,體現在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感受世界的方式,以及我們做事的習慣中。當我們開始覺察、理解並善用它,它就會變成我們的力量,照亮我們的未來。
正如Yan對孩子們所說,你不需要成為別人,只要成為真正的自己,就已經很棒了。你的優勢,就是你的超能力!”
沒有哪種優勢更好或更差,只是每個人的方式不同。有人擅長表達,有人善於觀察;有人邏輯清晰,有人共情力強。每一種都值得被看見、被珍惜。發現自己的優勢,並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較,而是為了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可以如何在這個世界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和精彩。
在團隊活動中,真正有效的領導力,往往不是“一個人有多強”,而是如何發揮每個人的優勢,實現團隊的最大效能。為了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以優勢為導向”的團隊合作,我們特別設計了一個充滿趣味又富有挑戰性的破冰遊戲。
遊戲的規則很簡單——孩子們需要在限定時間內,用棉花糖和生面條搭建一個儘可能高、又足夠穩定的“結構塔”。但在組隊環節,我們加入了更深層的引導:根據蓋洛普四大優勢領域進行優勢均衡組隊。
四類優勢包括:
  • Executing(執行力):擅長將計劃變為現實,負責落實行動
  • Influencing(影響力):能夠鼓舞、帶動團隊,推動決策
  • Relationship Building(關係建設):維繫團隊氛圍,促進信任與協作
  • Strategic Thinking(戰略思維):善於構思策略,看清全域性,預測可能性
孩子們在瞭解彼此優勢的基礎上進行組隊,開始嘗試分工、合作與協調。當塔搭得不穩而倒塌時,有的孩子大呼懊惱,有的立刻調整策略;而當時間臨近結束,最終成功建起“高塔”的隊伍發出興奮的歡呼,整個現場充滿了緊張與笑聲交織的氛圍。
來源: Thrive Lab現場照片
這個活動,遠不止是一個簡單的破冰遊戲,更像是一場關於合作、溝通、發現與信任的領導力實戰演練。
在一次次協作與碰撞中,孩子們逐漸意識到:一個真正高效的團隊,並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強,而是每個人都在自己擅長的位置上發光。優勢互補、各展所長,才是團隊成功的關鍵。
透過親身參與,他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做“用對的人,做對的事”。而這種洞察和體悟,正是未來無論走進哪一個組織或團隊都必不可少的軟實力
這,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另一把鑰匙——讓他們不只是“融入團隊”,更學會如何成為一個能夠帶動他人、信任他人、並釋放集體潛力的協作型領導者。
 情緒來襲時,如何堅持有意義的行動?
—— 心理靈活性對策
情緒管理,其實是青少年成長路上的一項隱藏技能。當孩子能夠覺察自己在想什麼、感覺如何,就更容易專注、思路清晰。哪怕是在考試壓力之下,也能穩住情緒,思維敏捷,記得更多、發揮更好;在運動比賽或舞臺表演中,能夠掌握情緒、穩定心態,往往就能多一分自信,多一分掌控力,最終脫穎而出。
學會管理情緒,不僅幫助孩子贏得比賽、拿下好成績,更重要的是,賦予他們一項終身受用的能力。高情商的孩子,學習更自律、人際關係更順暢,在面對衝突或困難時,不輕易衝動,更懂得如何表達、調節和恢復。這樣的孩子,不僅在學業上更穩定,在團隊合作中也更受歡迎——他們更容易溝通、解決衝突,是未來的潛力型領導者
但是青少年的情緒起伏很大,很多時候他們自己都無法理解。如何去管理他們的情緒呢?
Yan寓教於樂,透過小電影影片、情緒描繪練習、正念冥想等小遊戲,將基於青少年心理的DNA-V模型——一個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發展框架,旨在支援情緒智力、心理韌性與身份認同成長的理論——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地呈現出來,讓孩子們在遊戲和體驗中理解自己的情緒,提升EQ(情緒智力)。
當我們感到生氣、緊張或難過時,身體和大腦都會做出反應。比如,行為反應(behavioral responses可能是摔門、沉默或發脾氣;主觀感受(subjective feelings是內心覺得委屈、害怕或被誤解;認知反應(cognitive responses表現為反覆思考為什麼別人不理解我是不是我不夠好;而生理反應(physiological responses則可能是心跳加快、手心冒汗或胃部緊張。
永遠不要低估孩子們的理解力。當Yan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為他們解析情緒的四個層面時,立刻得到了孩子們熱烈的回應。
Yan透過一系列互動遊戲,教孩子們六大情緒應對必殺技幫助他們活在當下,覺察內心的想法與感受,接納負面情緒,自信地表達情緒,發現自己真正重視的價值,並在面對困難和負面情緒時,依然勇敢地為自己在乎的事情采取行動。
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們也開始坦誠地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
我擔心自己不能考到好的大學。
這個學期數學沒考好,我很失望也很傷心。
我就是喜歡吃停不下來怎麼辦?
他們嘗試運用學到的認知解離(cognitive defusion)技巧,去觀察和調節自己的念頭,並學會接納情緒。比如:
給煩惱取個名字:當孩子一直在想我數學總是學不好,越想越焦慮時,可以提醒自己:“ 這是學不好怪獸又來了。” 這樣就把我學不好從一個事實,變成了一個可以被觀察的想法,孩子會發現:哦,原來這只是我的一個念頭,並不等於事實。
把想法當作過路的雲:當孩子忍不住一直想著我一定會失敗時,可以閉上眼睛,想象這些念頭就像天空中的雲:“我看到失敗雲出現了,它飄過來了,也可以慢慢飄過去。” 透過這樣念頭,而不是念頭控制,孩子就能學著和念頭保持一些距離。
高潮出現在Yan邀請一位孩子走到臺前,拿起話筒,把自己的情緒了出來。那一刻,整個教室響起了熱烈而鼓勵的掌聲。唱完後,Yan請這位孩子分享她的感受,孩子說:
“I am thinking more of the singing than the actual thoughts. My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gative thoughts gets better. I am trying to find new things to think about — the thought becomes less of a focus and becomes more distant.”我更多是在想著怎麼唱,而不是那些念頭本身。和負面想法的關係變得更好了。我開始嘗試去想新的事情,那些原本讓我煩惱的念頭就不再是焦點,變得更遠了。
就在這一刻,孩子們真正明白了:念頭本身並不等於事實透過認知解離,我們可以與念頭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再被它們支配。
接下來的環節,Yan帶著孩子們一起探索自己的價值觀,以及與這些價值觀相關的目標,並學習如何採取承諾行為(committed action,一步步朝著以價值觀為基礎的方向前進。承諾行為指的是,無論情緒或念頭多麼混亂,我們依然選擇為自己真正重視的事情采取具體而有意義的行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也學到:當各種負面情緒和念頭出現時,不需要逃避或壓抑,而是可以溫柔地接納這些痛苦和掙扎,帶著它們,依然繼續向自己真正在乎的目標前行。
我們的近四個小時的課堂,在“Grounding Rock”這個遊戲中落下帷幕。孩子們挑選一塊屬於自己的石頭,用畫筆為它塗上色彩,並寫下一個代表他們目標的積極詞語,比如堅持”“勇氣”“專注自信。這個簡單而富有意義的過程,不僅讓孩子們發揮了創意,更幫助他們把注意力聚焦在內心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上。
來源: Thrive Lab 孩子們自己畫的石頭
孩子們專注地構思與描繪自己的石頭,每一筆都帶著認真和期待。他們用色彩和語言,為自己寫下願望與目標,也在無形中,與內在的自己對話。那一塊塊寫著“堅持”“勇氣”“專注”“自信”的小石頭,或許並不能立刻改變他們的人生,但它們正在悄悄紮根,在孩子的心中埋下覺察與成長的種子。
心理靈活性,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另一把鑰匙 —— 它不僅僅是情緒管理,更是一套幫助孩子面對變化、理解自我、探索可能性的核心能力。透過Thrive Lab,我們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起他們內在心理世界的‘DNA’就像身體裡的基因一樣,孩子們學會了DNA-V中的探索(Discoverer)、觀察(Noticer)、顧問(Advisor)和價值觀(Values等核心技能,能在混亂中找到平衡,在情緒風暴中學會覺察、表達與復原,並在每一個人生挑戰面前,更有力量地按照自己真正重視的方向繼續前行。
這把鑰匙,開啟的是他們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之間,更深層次的連線。未來,無論他們走到哪裡,這份來自內心的力量,都會陪伴他們,成為他們自我引領的燈塔。
樂無窮 馬背上的六大溝通領導力絕技
天公作美。上課時,窗外暴雨如注,雨水拍打著木屋,彷彿為我們搭起了一間專注安靜的課堂。當課程結束、準備前往馬術活動時,天空突然放晴,陽光從雲縫中灑落,空氣中瀰漫著雨後泥土和青草的清香,樹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整個農場顯得格外清新寧靜。
孩子們興奮地衝出木屋,迎著雨後的涼爽微風,奔向期盼已久的馬術場。經過一整個下午的等待與期待,在這清新寧靜的大自然懷抱中,他們的喜悅彷彿也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CRAFTS of Partnership是農場的一個特色馬術課程。透過別具一格的馬術體驗,孩子們學習真正的夥伴關係與領導力。我們不僅僅是騎馬,而是藉助馬匹的敏感與智慧,教會孩子們如何溝通(Communication)、尊重(Respect)、認可(Acknowledgement)、建立友誼(Friendship)、信任(Trust),以及設定健康界限(Setting Good Boundaries)——這些都是任何關係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CRAFTS

Source:Thrive Lab 現場照片
在這堂特別的青少年馬術課上,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如何與馬相處,更是在笑聲、泥土、汗水和馬蹄聲中,悄悄練成了六大溝通領導力絕技
他們學習如何溝通——不是大喊大叫,而是用精準的動作和眼神,告訴馬兒:嘿,跟我走!
他們練習尊重——原來不是我想快就能快,馬有它的節奏,朋友也是。
在每一次順利完成任務後,彼此擊掌、抱團鼓勁,他們懂得了認可——為自己和他人點個贊!
一起給馬刷毛、牽馬去散步,孩子們在協作中建立了真正的友誼,笑點一個接一個,默契也越來越足。
而當第一次跨上馬背、雙手抓緊韁繩時,他們學會了信任——不是盲目,而是在嘗試中建立信心。
最後,最重要的隱形技能設定界限——讀懂馬兒的情緒變化,也學會在人際中懂得說,留出自己的安全空間。
這一堂課,沒有黑板,但有草地和馬蹄印。在馬兒的陪伴下,孩子們收穫的,不只是騎術,還有未來路上最珍貴的溝通領導力智慧。
Source:Thrive Lab 現場影片
Dr. Choi是一位退休婦科醫生,退休後她將熱情投入到農場教育專案中,致力於透過與動物的親密互動,幫助青少年培養領導力與人際關係技巧。
在講授"CRAFTS of Partnership"六大夥伴技能課程時,Dr. Choi 分享了一個溫馨又貼近生活的例子。她微笑著對孩子們說:今天是父親節,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你們把在CRAFTS課程中學到的內容用到現實生活中。你們學會了尊重、信任和認可——這些不僅適用於人與動物的互動,更適用於你們和爸爸之間的關係。也許你可以寫一張小卡片,或者只是對爸爸說幾句感謝的話,表達你對他默默付出的認可和感激。
她頓了頓,看著孩子們認真聽講的眼神,繼續說:有時候,一個真誠的表達,比任何昂貴的禮物都來得更有分量。發自內心的感謝,可能就是這個世界上最棒的父親節禮物了。
這一刻,馬術課程已不再只是技能的學習,而是孩子成長中的另一把關鍵鑰匙 —— 學會將情感轉化為行動,讓愛被看見、被聽見、被真實地傳遞。
這把鑰匙,將幫助他們開啟另一扇們,他們正在悄然訓練一種更深層次的能力:成為能夠識別愛、表達愛、傳遞愛的溝通型領導者。
馬背上的成長鑰匙:開啟愛的表達之門
營地結束後的晚餐時光,兩家人圍坐在飯桌前,吃著從附近印度餐廳叫來的簡單外賣。風吹過雨後的後院,帶著樹林的清新氣息,空氣中瀰漫著寧靜與滿足。
15歲的大妞清了清嗓子,認真地看著父親開口了:
爸爸,你是一個很棒的爸爸。你總是在我身邊,給我很多幫助。我參加各種活動,你總是耐心接送;你希望我打網球,但我喜歡音樂,你也尊重並支援我。你忍受我很多不合理的要求,有時候還被我無理取鬧。你教我數學,我有些同學覺得數學很難,但我能學得好,是因為你總是那麼耐心地陪著我、教著我……謝謝你一直以來對我們的付出。” 
爸爸微微低頭,有點兒矜持地笑了笑。但我知道,他的內心早已翻江倒海。這一刻,令人動容的不只是女兒的感謝,而是她選擇說出來、表達出來。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一個孩子在夏令營中學習的真實展現。
在過去近六個小時的Thrive Lab課程裡,孩子們在玩中學,在互動中成長。他們學會了如何發現自己的優勢,理解行為、情緒、認知和身體反應之間的聯絡;他們在“CRAFTS of Partnership”中掌握了溝通、尊重、認可、友誼、信任與設定界限的六大關係力;而今晚,這位女孩,把她的學習成果帶進了生活中——真誠的語言與勇氣的表達,實踐了她的溝通領導力
這,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另一把重要的鑰匙—— 孩子不僅懂得如何溝通,更知道如何用溫度與真誠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影響他人。真正的領導力和溝通力,不是在掌聲中崛起,而是在生活中,用一句謝謝你,點亮一個人的世界。

我的“彩蛋時刻”:當孩子學會用愛表達愛

第二天,稍稍空閒下來,我和大妞有了片刻獨處。我望著她,仍沉浸在前一天晚上的感動中,輕聲說:寶貝,你昨天真的太棒了!你用那麼真誠而溫暖的話,表達了你對爸爸的感激,那是最好的父親節禮物。
她抬起頭,笑著說:媽媽,可是我還沒有說你呢!我一愣,下意識地說:你不用說媽媽啊。她卻認真地搖了搖頭,說:不,我要說。
接著,她轉過身,眼神里透著篤定與柔光:
媽媽,我覺得你是一個非常棒的媽媽。雖然爸爸一直支援我,但你給了我很多emotional support(情感支援)。我跟同學相處時才發現,不是每個媽媽都像你一樣。我很慶幸自己有你這樣一位好媽媽。你總是站在我身邊,幫我出主意、教我怎麼處理事情、講道理。你支援我去DECA、支援我學音樂,在別人不相信我的時候,是你一直相信我。我覺得過去一年我變化了很多,變得很好,是你幫助我變得那麼好的……謝謝你,媽媽。
那一刻,我的內心翻湧不已,幾乎無法用言語形容自己的感受。我一把抱住大妞,把她緊緊地摟進懷裡,彷彿怎麼都抱不夠、愛不夠。她的這番話,如同一道溫柔而堅定的光,照亮了我這個做媽媽的心。
那一刻,我無比慶幸,自己在過去一年多選擇放下繁忙的工作,慢下腳步,放緩節奏,把更多的時間和心力留給了孩子。青春期的她們,正處在人生中最敏感、最需要理解與支援的階段。我所能做的,就是不缺席,不走遠,在她們需要的時候,用陪伴築起內心的安全感和力量源泉。真正的投入,不在於做多少,而在於用心去在場,用愛去回應。這一刻的回報,超越了一切付出。
就在那個“彩蛋時刻”,我親眼見證了這些學習如何悄悄融入生活——一個孩子,沒有被提醒、沒有劇本,只是出於內心的真誠,用語言建立了連線,用愛回應了愛。
她沒有準備昂貴的禮物,也沒有精心安排的儀式,僅僅用自己的語言,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情感表達。這,正是情緒智力(EQ)最打動人的體現;也是溝通力與領導力,在生活中最真實、最有力量的落地方式。
當一個孩子能在重要的時刻,溫柔而堅定地表達愛意,那不僅是情感的成熟,更是領導力的起點。這一刻,不僅是節日的彩蛋,更是成長旅程中,一顆閃亮的里程碑
我很慶幸,能和
Yan一起,見證這個特別的里程碑——Thrive Lab這段最有意義的親子時光裡,我們悄悄地把一把把鑰匙交到孩子們手中,去開啟一扇又一扇通往成長的門:有效溝通、看見自我、發掘優勢、團隊協作與責任感、情緒接納、價值取向與心理靈活性。
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練習——如何勇敢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溫柔地接納情緒與念頭,並帶著它們繼續沿著自己真正重視的方向前行。
這,正是我們最希望他們能夠開啟的那扇門:一扇通往內在力量、心理靈活性與自我接納的門,一扇通往與自我建立勇氣、善意和價值觀連線的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