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高的人,內心戲都很少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幸福就是不多想。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韓丹朗讀音訊
美國國家科學院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心裡想法越多的人,自身的能量越少。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某一天你心裡很亂,想東想西,這天即便你什麼都沒幹,一天下來你仍然會感覺疲憊不堪,彷彿去工地扛了五百斤的磚頭。
這是因為,自我控制需要消耗資源,當資源不足時,個體即處於一種能量缺失的狀態。
腦子裡念頭太多,一個接著一個,等你覺察到自己想太多的時候,能量已經被消耗了。
相反,遲鈍一點,少思少想,越專注於手頭當下的事情,你才能始終活力滿滿。
01
避免過度投射
英國心理醫生科莉諾曾講過一個案例。
瑪麗是一位心思細膩的女孩,卻在剛工作那年陷入抑鬱狀態。
科莉諾仔細瞭解才發現,她的煩惱完全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
有一次,她出外勤回來,看到同事們都在喝咖啡。
瑪麗覺得同事買咖啡也不叫上自己,瞬間有一種被孤立的感覺。
她在心裡臆測:原來大家都不喜歡我。
這件小事,讓她揣摩了好幾天,因思慮過度,腦袋昏昏沉沉。
有天下班的時候,同事們約她去聚餐。
閒聊時她才得知,同事沒給她點咖啡是以為她出外勤還需要很久才回來。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過度投射”。
簡言之,就是把個人的想法和情緒強加給他人。
內心戲太多的人,敏感多疑,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反覆咀嚼,自然每天過得疲累不堪。
其實很多時候,你所想的並非他人所思。
過度分析別人,不但徒勞無功,還會無端透支你的心力。
活得鈍一些,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如此你的能量才是充沛的,做起事來更能事半功倍。
就像《我的阿勒泰》中的張鳳霞。
她從來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別人的看法、別人對她的態度,在她眼裡都是虛頭巴腦的事情。
她只關心自己的前途,開小賣部、賣木耳、倒騰肥皂,將生活經營得熱氣騰騰。
作家馮唐曾說:
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換言之,幸福就是不多想
少猜別人的想法,才能走出自我消耗的怪圈,得到身心的安寧。
02
停止過度思慮
法國哲學家布里丹提過一個著名的“布里丹毛驢效應”。
有頭小毛驢,它每天的吃食一直是定量的,然而有次農戶卻多送了一堆草給它。
兩堆草數量一樣,顏色也差不多,毛驢無法分辨哪堆草質量更好,吃起來更美味。
於是不停地猜想、比較,遲遲不敢下口。
時間一點一滴流逝,到最後草料明明就在嘴邊,毛驢卻被活活餓死了。
這個效應對應到生活中的場景就是:
明明有個不錯的工作機會,你總擔心自己能力不夠,於是錯過了;
明明稍微踮腳就能夠到的事,你總糾結猶豫,導致事情始終沒有進展。
過度思慮、猶豫不決會分散你的能量,導致你停滯不前。
到最後,那些比你敢想敢做的人,把只想不做的你遠遠甩開了一大截。
經典電影《阿甘正傳》中,患有腿疾的阿甘最終成為了戰鬥英雄、體育冠軍、政界名人、百萬富翁。
人們從未停止過對阿甘成功之道的剖析。
在我看來,阿甘之所以能做成這麼多事情,是因為他心無旁騖。
他打橄欖球,就只管拿到球一直向前跑;
打乒乓球,他只牢記眼睛不要離開球;
在戰場上,別人擔心中槍,擔心被偷襲,他只管聽從長官的命令。
他從不預設困難,不為結果擔憂,將所有注意力和能量都集中在當下,自然能迎來大爆發。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很多時候,你之所以不行動,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困難在阻礙你,你只是被你內心的想象拖住了腳步而已。
成功不是想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顧慮重重只會耗光你的能量,令你束手束腳,踟躕不前。
不預設結果,你才有足夠的心力去應付眼前的困境,做成你自己想做的事,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03
停止過度反芻
不知道大家有沒看過“牛反芻”?
牛反芻,又叫倒嚼。
是指牛在進食後一段時間,會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胃裡返回嘴裡再次咀嚼。
生活中那些活得很累、能量很低的人往往也有“反芻”的習慣:總是反覆回顧自己的失敗,不斷去回想自己沒有做好的事情。
這其實是一種隱形的自我攻擊。
由此而生的內疚感和羞恥感,會不斷吞噬你對自己的信心和對未來的希望。
媒體人@吳在天分享過一位編輯朋友的故事。
這位編輯在某天釋出文章時,因為疏忽導致標題出現錯誤。
本是工作中的一個小插曲,卻在他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他開始擔心同事會笑話他犯這種低階錯誤,上司雖沒批評他,但他斷定他後面一定會藉機讓自己難堪。
由於不停地回顧與揣測,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在人際交往時總是過分小心,工作時也是戰戰兢兢。
他開始迴避嘗試新事物,逐漸失去鬥志,錯過了很多機會。
教授亞科斯曾說:人生90%的痛苦,皆源於不肯及時止損。
揪著過去不放,非但對改變現狀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讓你深陷精神內耗的深淵。
學會翻篇,一切往前看,才能卸下內心的枷鎖,積蓄力量重新出發。
作家蔡瀾在《十三邀》這檔節目中,提到過一件往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在邵氏電影公司擔任監製,為公司賺了很多錢。
可是,有藝術追求的蔡瀾一直想拍一部文藝片。
他多次表達過這樣的想法,都被老闆以不賺錢為由拒絕了。
一直拍商業電影的他,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感覺自己是一個譁眾取寵者、一臺沒有自由的賺錢機器。
但是多年後記者問他那個過程痛不痛苦時,他卻雲淡風輕地說:不講了,也不去想了。
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他的生活智慧。
正因為他從不在心裡反覆演繹過去的劇情,他才能卯著勁向前衝,完成了作家、美食家、電影人各種身份的轉變,將自己的人生活得酣暢淋漓。
不斷反芻過去,是在透支當下的能量。
過往不追,凡事看開,你才有足夠的心力應對眼前的困境,及時將自己從種種不如意中拯救出來。
就像行駛在路上的汽車,如果你把80%的燃料用於內耗,只有20%的燃料用於前進,自然跑不遠。
可如果你心無雜念,把100%的燃料都花在奔跑上,就會迅速甩開其它車輛。
減少內心戲,停止那些消耗自己的行為習慣。
把目光聚焦自身而不是外界,把精力拿去行動而不是猶疑,生活的主動權也就回到了你的手上。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