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我們股市的啟示

者:雲墨
來源:云云雲的書房(ID:Yun_Study_Room)
A股投資不僅僅需要參照美股,我們旁邊的日本也可能有很大的參照意義,一方面中國的增速下來,這一點這和當年的日本相似,同時當年日本經濟規模在接近美國的時候也受到美國打壓,甚至打擊的手段和今天中國所遇到的都是完全一樣的。
日本股市經歷了非常慘烈的過程,去了解他們的歷史,對判斷我們的未來會有所幫助,雖然未必一樣。
要理解日本股市的基本發展歷程,需要先了解日本經濟發展的歷程。過去三十年日本的經濟和股市,可以簡單概括為(1990年至今):
經濟上:失去的三十年,GDP基本沒有增長(不過這是表象);
股市上:指數走出了大U型,先跌後漲,並在2024觸及到1990年的歷史高點。
日本的經濟簡史
首先,1945年二戰結束的日本經濟非常弱,基本是處於饑荒的時代,但是戰爭後由於各種原因,經過了接近三十年的時間,到1968年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些原因包括:
  • 戰後日本基本是靠美國的軍事保護,所以基本沒有什麼軍事方面的投資,全部資源投入經濟發展;
  • 美國由於戰略需求,美國積極推動日本融入世界經濟;
  • 1950—1953年期間,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需要就近獲得軍需的補給,日本成為戰爭物資的供應方,大大拉動了經濟;
  • 日本國內積極的經濟政策,比如反壟斷、視窗指導(支援特定行業發展)、銀行勾銷部分不能償還的債務、國家減稅等。
日本經濟快速發展也被稱為日本經濟奇蹟,1961年日本的 GDP增速一度達到了9.1%,1968年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之後,直到1990年出現了非常大的拐點,從而進入了大家稱謂的失去的三十年。日本股市崩盤前還發生的事件:
  • 日本產品出口至美國並和美國產生貿易順差,日本和美國簽約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協議讓美元大幅貶值,日元升值;
  • 劇烈升值的日元自然有產生經濟增長迅速下滑和出口大幅下滑的風險,於是日本央行進行放水,並視窗指導貸款,1980年代末的時候年均貸款配額增幅達到了15%;
  • 日本央行又開始擔心經濟過熱並進行加息,經濟急速下滑、地產崩盤、股票崩盤,開始了“失去的十年”,也開啟了股市的U型走勢。
這張圖是日本經濟增長,從1920年開始到2020年,日本經濟經歷了高速、中速增長和“失去的三十年”:
日本股市從1990年以來的
走勢和家庭財富配置
從1990年開始,日本的GDP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裡是沒有增長的。
而股市在1990年後的12年裡先是一路下跌,中間漲起來但不幸又碰到2008年金融危機,又跌了下來,最終於2012年開啟了上漲通道,直到2024年再次觸碰到1990年的歷史高點,形成了一個大U型,或者說底部有個W型:
在“失去的三十年”裡,雖然股市走出了V字形,回過頭來看跌下去是機會,但是站在當時時間點,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是底部。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進場的大家都是虧錢的,導致股市裡的資金進一步外流,這又加大了跌幅,也拉長了下跌的時間,也正因為此,日本過去在股市裡面的配置佔老百姓財富的比例非常低(紅框內黑色部分為股票類投資):
2013年後指數開始上漲,日本家庭在股票市場的配置比例也有所提升,但依舊不是特別明顯。
美國的股票指數一直處於長牛狀態,所以美國家庭對股市更有信心,下圖是日本、美國、歐洲家庭金融資產的配置,紅框代表股票類的資產佔比(2022年3月資料):
可見美國有接近40%的金融資產是在股權上,歐洲20%,日本只有10%左右,這還是在股市已經漲起來後的2022年的資料,在漲起來之前,這個佔比更低。
那中國呢?下圖左邊是中國,右邊是美國,灰色區域代表權益的配置佔比:
可見,2019年資料顯示中國家庭在股票類的配置只佔總資產的8%,比日本還要低,中國股市只要有一點點增量資金就可以漲。
今天中國和日本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是,日本1990年股市有很大的泡沫,中國的股市肯定沒有啥泡沫的,所以無論從股市已經有的存量資金,還是股市的相對位置,A股增量資金和上漲的空間都比當年日本好很多。
日本股市成分
美國的納斯達克指數漲得好,除了整體股市的走勢很重要外,同樣重要的是指數的組成。
美股指數一路創新高,其中有一個原因是美股的指數不斷地剔除劣質股票並加入有能力持續上漲的股票,美股的很多股票也很給力,特別是很多大票是持續上漲很多年。
我們看一下N225指數和滬深300的成分,首先,日經225組成:
可見主要是“可選消費”“工業”和“資訊科技”,而滬深300指數中,金融、工業、資訊科技和消費四類佔比最高:
總結起來,日經225和A股有相似點,也有差別,兩者都有資訊科技、工業和消費,但是A股最大的差別是金融佔比特別高,而日經225中金融佔比只有2%。
從長期看,A股中金融類股票佔比也會越來越小,原因是金融公司的增速越來越和GDP增速趨同,那麼它的增速很低,股價增長也會比較慢。另一方面就是其他行業的增速高於GDP,其他行業的公司在股市的佔比也會越來越高,會擠壓金融類股票的佔比。
在資訊科技上,日本逐步從前端產品退縮到了後端供應鏈,比如晶片製造的裝置、材料,像前端產品比如早期的收音機、電視、手機,日本基本退了出來,網際網路產品也基本讓渡給了美國公司,比如2021年日本常用的社交平臺有:
第一名的Line的股東日本軟銀和韓國Naver,推特、Instagram和臉書是美國公司,Tik Tok是位元組旗下產品,日本基本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本土網際網路公司。
日本在後端供應鏈很強,但是前端或者靠近使用者端的公司反而比較有限,日本股市裡最大市值的公司是豐田汽車,而美國股市裡最為頭部的公司全部是資訊科技,中國未來更有機會像美國,當然,這個過程需要中國科技企業成長並當擔大任。
大家炒股的基準都是看核心指數,日本就是日經225,持續多年的下跌導致了很多資金離開,原因是即便跑贏了日經225,但還是虧錢的。
不過隨著這些年指數的上漲,加上最近新一代的年輕沒有經歷之前的股市和地產崩盤的苦楚,越來越多的人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了股市中來。
近來日本的股市越來越和國際股市走勢相同,其中有一個原因是日本的金融開放程度是非常高的,以下是金融市場開放程度:
日本的外資持股比例非常高,像是巴菲特買入日本的五大商社,也進一步帶動了外資流入。
中國和日本的區別
日本在經濟觸達頂峰的時候,GDP水平經歷了幾十年的橫盤,好在日本已經是發達國家,老百姓在“富裕”環境下經歷經濟橫盤,本身來說問題也不大。
日本是一個非常平均的社會,特別是在工資福利方面,從北向南沿著東京、橫濱、名古屋到大阪和神戶,包括從城市到農村其實差異不太大(從日本的基尼係數比較低),當日本進入到低增長的年份,國家能夠做得非常有限。
中國經濟雖然當下也有壓力,但是依舊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比如說中國還有數億人的平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這部分人的收入提高,也會為中國的企業成長提供空間。
第二個是中國每年新增城市人口有1000多萬,相當於一個日本的大城市,這個速度還是非常大的。
第三個是中國的規模比當年的日本要大很多,所以在全球的影響力要高很多,而且日本是一個缺乏資源的國家,能夠做的事情比較有限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增長空間還存在,筆者並不認為觸及了天花板,當然還需要時間消化地產。
前面提到日本GDP三十年沒有什麼增長,後面有備註一句是表象,主要是日本很多資產在海外,而GDP只衡量物理國土內的生產總值,實際上日本在海外的資產增長很迅猛,所以日本持有的總財富是增長的。
這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即便是中國本土的市場出現了天花板,那些能夠國際化的公司,成長空間已經存在。
另外,日本股市跌是因為股市泡沫很嚴重,而中國股市是沒有泡沫的;而且在中美貿易摩擦的環境下,還有國產替代機會,不少公司還有增長空間。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