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點選上方“ZOOMiN特寫”關注本公眾號↑

時逢十週年,我們希望透過一本全新的校友故事,記錄下這十年以來的收穫。
我們選擇了12位在各個領域有代表性的校友做訪談,他們來自藝術、生化、商科、理工等領域。
這本故事手冊由兩位18歲的Zier:Michael和Annie歷時兩週,從0到1進行邀約、採訪、撰寫完成。在這個過程中,18歲的Michael和Annie對話不同階段的Zier們,從18歲的大學新生,到24歲初入職場的畢業生,再至進入社會多年的青壯年。
Michael和Annie在師哥師姐身上看到了人生不同的可能性,鮮活而動人,中間依舊會有困惑、不解、蛻變、奮起、豐收,這些都是人生組成的一部分。
我們希望這本手冊,讓讀者感知到留學生生涯發展的多樣性,能理解“長期主義”的價值,不需要總是為內卷而感到焦慮,為短期內成績不夠好,而感到焦慮,能理解人在發展中需要找到自己定位的價值。
我們希望讀者能切實地感覺到,透過ZOOMiN,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這種機會並非偶然,是Zi教育理念的體現,是我們播下的種子,並注視它們在生根發芽。

訪談錄效果圖
特寫君想說,吳詩陽的故事又是一個關於學生生涯發展的精彩範本,揭示了長期主義的力量和個體定位的重要性。
加州伯克利,在龐大的學生基數面前,校園內部競爭異常激烈。在這種環境中,看似I人的師哥吳詩陽,選擇主動出擊,從而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他從最初的“怕”到主動爭取機會,經歷了與自我鬥爭的過程,他學會了如何應對變化,並逐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吳詩陽的經歷讓人深刻體會到,興趣和方向可以隨著發展而變化,短期成績的焦慮並不必然決定未來。他在探索中獲得了真正的快樂和滿足,而不是盲目追求外界定義的成功,但在外部世界,他又同樣擁有著優異的發展。
或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節奏中成長,要理解“自我變化”的美好,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定位。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Zi
”



名字:吳詩陽
錄取年份:2019
就讀學校和專業: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昆蟲學 進化生態學

Zi校友說
與吳學長的對話是在微信語音上進行的。他的語速總是平和緩慢,一聽上去就自帶一種I人的獨有氛圍。但是聯絡到他所就讀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個在刻板印象中需要極高社交能量的E人天堂,就會對於他的擇校與大學生活產生強烈的好奇。
畢業於上海七寶德懷特高階中學的吳詩陽並不像許多申請成功案例一樣,與自己的夢校有所謂特殊的情結。相反,他選擇美本與加州伯克利的原因很直白實在:英本不可以換專業、加州伯克利的排名與實力在自己收穫的offer中最為雄厚。

2023年4月的伯克利校園開放日
當I人進入美國最負盛名的公立牛校,在網上快速直接的“accept offer”開始轉化為真真切切的學習與生活體驗。加州伯克利顯然沒有辜負吳詩陽的信任,豐富的資源、多樣的探索機會成為了他本科四年中最鮮明的記憶——“只要是你願意主動去尋求機會,你總歸會找到你想要的。”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一個內向的靈魂在令人聳人聽聞的超大課體會到了難得的安全感,在人來人往的校園中逐漸找到了自己舒適的一隅。
但建立起這些一切的前提,是一趟不斷闖關打怪、與自我鬥爭、戰勝自己的旅途。
從‘不敢’到‘敢’:伯克利資源爭奪戰的勝利秘訣
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僧多粥少”的環境中爭取資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年動輒錄取一萬多名學生,再充沛的資源,都會在龐大的學生基數面前,被消解的微不足道。想要從中脫穎而出,主動出擊為自己贏得機會是必須要踏出的一步。剛剛進入大學的吳詩陽也經歷從“不敢”到“敢”的過程。為了聯絡感興趣的實驗室,他會花很多很多時間寫郵件,一遍又一遍地檢查郵件是否寫得恰當。但慢慢地寫的多了,吳詩陽開始習慣這種青澀的緊張感。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身邊同學朋友的幫助與鼓勵,以及核心的逐漸強大(i.e. 自我洗腦“沒關係,這是我一定要經歷的事”或是減少自我糾結的時間)。
在交談的過程中,“純粹”與“平和”是兩個不斷浮現我腦海中的關鍵詞。

2023年5月泰國沙墩,吳詩陽在野外考察時遇見兩米多的黃環林蛇。
“純粹”體現在對於自然、生物赤誠的熱愛。在吳詩陽的朋友圈中,時常可以看到他在田間尋覓到的蛇。“找蛇”是他上大學後才發展起來的愛好。在此之前,他與大多數人一樣,認為蛇是一種陰暗爬行的可怕生物。但開始真正去了解這個被長久以來誤解的種群後,吳詩陽發現蛇和人們所接收到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人們對於它們的認識始終停留在非常淺薄片面的層面。因此,被強烈的好奇心所驅動,他親自去野外尋找各種各樣的蛇,並且結合理論與實踐開始思考很多有關於它們的問題,(比如,蛇會在什麼樣的棲息地裡生活?)在歷經波折的尋找過程中,吳詩陽所體驗到的樂趣與成就感,還有與自然環境和其他多種生物之間所碰撞出的奇妙的相互作用,為他帶來了超乎想象的快樂與滿足。
而“平和”則是一種面對人生變化的坦然。
興趣與現實的平衡:坦然接受變化的大學生活
許多大學生都有過理想幻滅的經歷——少時所喜愛的事物如果變成了專業或職業,那份興趣似乎總不能天長地久,最終都會因為這種或那種的原因,偏離了原本規劃好的軌道。而吳詩陽像是一個例外,他自小就對大自然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喜歡捉蟲;在大學裡也讀了與大自然打交道的專業;這份熱愛在時光的沖刷中看似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
但當我們問起他這個“保鮮”的過程時,吳詩陽卻說:“我雖然在大方向上保持了自己的興趣,但其實我的研究方向和各種愛好其實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我一直熱愛昆蟲,但是我可以很明確地說,我從大一開始到現在,甚至從高中開始到現在,我所做的所有research projects,沒有一個是關於昆蟲的。我覺得沒有必要將愛好保持的始終如一,我們需要去接受“自己會變化”的事實,這是我才意識到的。隨著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你所想要的、你所喜歡的會變化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2022年6月,美國蛛形綱學會會議在加州戴維斯召開,吳詩陽做了關於兩種鞭蛛新物種的分享
“會有很多非常現實的因素會迫使你改變你所要做的事情、放棄將興趣愛好作為自己的職業,比如說,可能幾年後沒有人可以給我,或是我自己也無法找到一個人給我研究所要的經費,但無論如何,我也需要去接受這樣這樣的變化。”
對於大學的意義,他說:“進入大學,你會發現你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都會成為你的參考。有些人將自己的愛好當作職業,並且堅持了下來;有的人為了謀生,迫不得已地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你會知道很多新的東西,不管是人也好,知識點本身也好,這些都會改變你的想法和思考方式,最終也會對’自己想要什麼’這一問題的看法產生影響,慢慢指引你更加了解自己,向真實的自己不斷靠近。”

2024年4月的聖路易斯。一天夜裡撈魚時遇見了一隻成年的擬鱷龜。在人工環境下,這種龜兩三年就能長到圖中的大小,但在野外,要長到圖中的大小需要很多年,歷經千辛萬苦。

相關閱讀可點選:

更多留學相關及錄取案例,歡迎掃碼新增小助手特寫醬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