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旅程掃興了,在機場這4類食物再餓也別碰

別讓旅程掃興了,在機場這4類食物再餓也別碰

搭乘飛機前在機場匆匆用餐,可能是許多旅客的常規操作。但食安專家警告:機場環境暗藏衛生隱患,選錯食物可能讓旅程變成"空中煉獄"。美國《Parade》雜誌最新調查揭示,四類看似便捷的食物實為"細菌炸彈",專家支招助你避開飲食雷區。
1. 即食冷三明治:細菌溫床的頭號嫌疑
"那些預先做好的三明治,簡直是微生物的派對現場。"食安顧問公司Active Food Safety的專家蜜雪兒·沃倫齊恩(Michelle Wollenzien)直指要害。
她解釋,機場餐檯的冷藏裝置若未嚴格控溫,三明治中的生菜、豆芽等生冷食材極易滋生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病原體。更致命的是,多數裝置缺乏溫度超標警報系統,消費者難以察覺風險。
破解法:選擇現點現烤的熱三明治,並要求去除所有生蔬菜配料。
2. 沙拉吧:交叉感染的"重災區"
賓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專家馬丁·巴克納維奇(Martin Bucknavage)提醒,沙拉吧看似繽紛誘人,實則暗藏"交叉感染"危機。若餐廳員工處理生熟食材時不換手套,或刀具砧板未徹底清潔,沙門氏菌等病原體可能透過接觸傳播。他建議旅客優先觀察餐廳衛生細節:員工是否佩戴口罩手套、收銀員是否接觸即食食品等。
破解法:避開含生菜的沙拉,選擇經高溫烹煮的蛋白質類菜品。
3. 壽司生食:溫度失控的"毒陷阱"
"機場壽司=細菌賭局。"沃倫齊恩直言不諱。她指出,生魚片需在-20℃以下冷凍殺滅寄生蟲,但多數機場餐櫃難以維持恆定低溫。若金槍魚、三文魚等食材在常溫下暴露超過2小時,可能產生組胺毒素,引發嚴重食物中毒。
破解法:除非餐廳明確展示超低溫儲存裝置,否則對壽司"敬而遠之"。
4. 自助飲料機:細菌的"公共馬桶"
從咖啡機的出水口到茶飲機的塑膠罐,這些高頻接觸表面堪稱"細菌殖民地"。沃倫齊恩團隊檢測發現,自助飲料機的菌落數常超標百倍,且清潔頻率遠低於標準。"上一個使用者可能剛咳嗽著按了按鈕,你就接過杯子喝下去。"
破解法:選擇密封瓶裝飲料,或自帶消毒溼巾清潔出水口。
食安專家終極建議:
1. 洗手優先:觸碰行李推車、安檢筐後立即清潔雙手
2. 速戰速決:購買即食食品後2小時內食用完畢
3. 察顏觀色:檢查預製食品是否有變色、異味
4. 包裝驗證:確認冷鏈食品包裝無破損,儲存溫度達標
"機場飲食安全第一準則:當你的味蕾與細菌賽跑時,永遠讓理智先一步到達終點。"沃倫齊恩總結道。畢竟,沒人想帶著腸胃炎飛越時區,在異國他鄉的醫院裡度過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