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給中國加關稅,就是倒向美國了?

封面圖源:pexels

作者:九邊
來源:九邊
文章已獲授權
昨天連著看了幾個影片,講的就是最近的那個新聞,說什麼沙特給中國加關稅了,就是倒向美國了。本來不想寫這事,不過後臺留言很多,咱們就稍微小聊幾句。

單純沙特為啥加關稅這事其實沒啥可說的,咱們也對很多海外產品有不低的關稅,保護本國弱勢產業,沒啥可聊的。

咱們今天重點聊的是,國家之間到底是怎麼交往的,那些盟友級別的國家是怎麼處理內部矛盾的。
當然是成年人的方式,那啥是成年人之間的關係呢?
我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幾年前我和我一個哥們的關係。我那時候還是個專案經理,他也是,我和他幾乎整天在一起混,吃飯遛彎也一起,是我在公司關係最好的一個。但一旦涉及關於預算、招聘、假期排班、績效什麼的話題,那就往死吵,尤其在會上。
這當然不是貌合神離,而是大家很清楚,在那種場合,我們代表的都不是我們自己,而是背後的團隊,以及團隊背後的家庭,那就必須得凡事計較。就怕對方切香腸,今天佔點便宜,明天再佔點,慢慢團隊規模比我們大一大截,最後把我們徹底邊緣化了。

所以原則就是一點便宜都別想佔,想要啥都必須拿你們的東西交換。但如果事不關己,我們互相還會幫對方說話,畢竟將來指望自己勢單力薄的時候有人支援。

我覺得這就是典型的成年人關係,一碼歸一碼。

關於國家的,咱們舉幾個例子,最明顯的就是美國和韓國的。

之前寫《尹錫悅這個小丑應該慶幸那天軍隊沒聽他的》的時候,有小夥伴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韓國經歷過幾十年的軍政府,那時候美國是怎麼協調跟韓國關係的?

因為大家都知道,美國是那種特別喜歡干涉別國“自由民主”的國家,而韓國又是一個軍政府,美國怎麼做到一邊反對軍政府,一邊又和軍政府做盟友的?

如果想徹底簡化,大家可以像其他人那樣,說他們是“父子關係”就可以了,這樣又省事又不用思考。但是如果你稍微看點韓國曆史,就知道真實關係複雜的多的多。

他倆整體的表現的就是個典型的成年人關係。

首先對於軍事協防問題雙方基本沒分歧。

大家應該知道吧,美國在韓國是有駐軍的,咱們這樣的主權獨立的國家,自然會覺得韓國喪權辱國。但是韓國人不這麼認為,也不復雜,如果沒有美國的駐軍,韓國就得維持無比巨大的軍備規模防著他兄弟,到時候就沒錢去投資基建和工廠,也就別想發展了。

事實上現在主流知識界對美國在日韓駐軍是有共識的,如果戰後美國真撤了,日韓大機率發展不起來。處在冷戰前線的軍備開支就能把他倆給徹底拖垮。正是因為沒有國防壓力,他倆才能把主要資源全部投入生產投資。
作為對比,中國在最艱難那幾年,正是維持巨大軍備準備同時迎接美蘇南北夾擊,而且為了應對戰爭可能,曾經花費巨資把工業城市疏散到深山老林。後來跟美國交好,蘇聯崩潰後,我們才開始裁軍降軍費,也有了餘力去搞發展。
所以說在軍事協防上,美韓雙方一直合作很默契,幾乎沒啥衝突。
在經濟上,美韓基本就是大沖突沒有、小衝突不斷。
比如韓國一直偷摸煽動民間抵制洋貨,儘量買自己生產的。韓國國內的汽車,就基本都是韓車。美國因為這事沒少找韓國麻煩,但是找歸找,韓國表面答應一定改,私下裡該幹啥幹啥。
更過分的是韓國的貿易壁壘。

韓國設定了大量針對美國的貿易壁壘來保護本國產業,比如那個坑爹的環保檢測,基本就是針對美國的。眾所周知,美國的車主打就是個大排量不環保,韓國人高調搞環保,擺明了就是不想進口美國車,問題是它一直在往美國狂賣車。這事雙方吵了幾十年依舊在繼續。

此外還有鋁材鋼材,也是長期被美國針對,大家知道美國對華貿易調查,可能不知道還有一堆堆韓國的貿易調查。因為這事韓國人動不動就跑美國駐韓大使館前遊行示威。
大家知道那個《國家破產之日》吧,裡邊韓國人對美國人態度是很惡劣的。覺得那次國家危機當中,美國人真是壞透了。先是美國人撤資導致韓國經濟陷入困難,然後又是美國人過來當禿鷲收購韓國資產,真不是東西。
後來我看美國人寫的《大而不倒》,後來幹到紐約聯儲主席的蒂莫西年輕的時候就在處理韓國破產那事,他覺得是韓國自己瞎折騰把經濟帶進了深淵,又靠美國救自己,嫌美國收他們資產,問題是當時韓國的資產已經垃圾到沒人要了,堪比後來日本房地產。後來他知道了韓國人拍的電影,裡邊把美國人描寫成那樣,覺得棒子真不是東西。
但是韓國人也承認沒有美國的投資,韓國連工業底子都不會有,沒有美國的市場,韓國更是根本發展不起來。
這些都還是小事,最難以調和的,就是在政治領域。
在建國後的三四十年裡,韓國一直是軍政府,美國對韓國政府極度反感,韓國政府對美國也沒啥好感,甚至對美的反感遠超對蘇聯,起碼蘇聯不會對韓國內政指手畫腳。
在韓國金泳三之前,韓國跟美國在政治上根本不像是盟友。
在朴正熙時期,美國就逼著朴正熙做改革,如果不改革就撤軍,你們自己去跟你們兄弟玩吧。後來的那倆反對派總統金泳三和金大中,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活動的。

朴正熙死後,全斗煥透過政變上臺,當時正好美國大選年,美國那邊對韓國的態度是“死了個令人生厭的軍頭,來了個更生厭的軍頭”,但只要不倒向蘇聯,其他的都還湊合。

不過里根私下裡跟幕僚說,看到全斗煥這人就渾身不舒服,就跟看到家裡灶臺上的蟑螂一樣。

里根是這麼說的,做的事對全斗煥也極度不利,比如讓駐韓大使每隔一段時間就去問金泳三和金大中最近咋樣了,是不是給弄死了?導致全斗煥恨透了這倆人,卻一直沒能弄死,這倆人也成了全斗煥後半輩子的剋星。

此外還經常喊話韓國老百姓,鼓勵大家堅持鬧,光州事件之後,美國國務卿舒爾茨專門到漢城聲援韓國老百姓。里根也多次派特使、寫信給全斗煥,要求他跟反對派對話而不是一味鎮壓。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他倆磕磕絆絆走到現在,韓國最重要的盟友是美國,美國把韓國放在第三個級別的盟友序列。
這就是典型的成年人之間的關係,總有那麼幾個地方實在是看不慣彼此,甚至在微信裡互罵傻X,但是正經事一件不耽誤。
美國跟英國也一樣。

美國的盟友有三重,最裡邊的就是英國和以色列,中間層是其他五眼聯盟加拿大澳大利亞他們幾個,最外層才是歐洲的德法和日韓沙特。

但是美英之間也是衝突不斷,英國作為老牌帝國,它有自己的外交和經濟思路,以自己的利益為重。而且對自己的決策能力很有把握,有種“全球外交看英國”的自信,誰說也不好使。

比如英國從一開始就跟新中國關係不錯,這把美國氣了個夠嗆。尤其1960年蒙哥馬利訪華,這讓美國暴跳如雷,國務卿打電話給唐寧街質問你們到底想幹啥。

到了70年代,英國竟然要跟蘇聯搞聯誼,在1974年,英蘇簽訂了兩國發展經濟、科學技術與技術工業的10年協定,進一步發展了兩國間的經濟關係。
這些事對於英國當然是好的,畢竟貿易越多越賺錢,既然滅不了蘇聯,不如就跟它做點買賣。
這讓美國都傻了,拜託,大哥,我限制了蘇聯這麼多年,你跟它玩上了?

同樣的,在美國人眼裡,法國比蘇聯還壞,一個破落貴族,但是總把自己當成歐洲老大。戴高樂反攻歐洲靠的是幾十萬“自由法國”軍隊,問題是這些軍隊的武器都是美國提供的,可是戴高樂從沒覺得自己欠美國,做事從不跟美國商量,都是做完才通知。

德國也離譜,早在蘇聯時期西德跟蘇聯關係一直很緊密,蘇聯崩潰後更是跟俄羅斯在能源方面深度合作。

如果大家觀察了,就能發現,美國跟自己的盟友一直都是這麼個狀態,利益一致的時候大家一起使勁,說不到一起的時候各幹各的,有時候互相爭鋒相對,但是矛盾歸矛盾,極少上升到混不下去的地步,磕磕絆絆一直到現在。

相對而言,蘇聯在這方面就差多了,動不動以勢壓人,對方不服就動刀動槍,不少盟友都跟它翻臉了。
其實中國在處理外交事務上也極度務實。
新中國一成立,美國跟咱們不咋樣,那就尋求和英國法國的關係,後來又跟德國關係一直也很好,儘管這些國家一直都是美國的盟友。
再比如我們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巴基和我們之間如果細數,很多問題上想法都不一樣,而且巴基一直跟美國關係也很好。
不錯就不錯唄,你倆關係好又不影響我倆的關係。

回到本文話題,加一個關稅能咋滴,甚至可以說,沙特歷史上跟美國關係還可以,一直跟日本韓國是一個級別的盟友,排在第三層,儘管美國一直拿它各種問題說事,但今後大家也估計看不到它跟美國決裂。這事並不影響它和咱們關係也很好,就跟巴基斯坦似的,佔著兩個大國朋友席,這麼好的格局,換你,你會選邊站?

事實上如果生活中你搞“關係潔癖”,也就是你的朋友不能和你看不慣的人做朋友,那你大機率一輩子混的挺孤獨,如果偶爾有一個朋友,你倆都是那種挺擰巴的人,也維持不了幾天。
不出意外,接下來很多年裡絕大部分國家都會兩邊結交,然後根據自己的利益調整對策,畢竟沒人會惹兩個超級大國。咱們應該做的,就是繼續務實地跟大家相處,有共同利益點就一起合作,合作不了就等下一次。慢慢大家發現咱們踏實可靠,在交往方面行為非常理性且穩定,有利可圖且不以勢壓人,沒人能抗拒和我們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