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蒙德的大歷史觀,教會了我們什麼?

究竟該怎麼讀歷史?
法國史學巨擘布羅代爾說,要從“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三個時間段解剖歷史,其中猶以自然環境造就的“長時段”,對文明走向的影響最大。
中國歷史學家黃仁宇說,要把視野放寬到全域性,時間上下五千年、空間中西文明往復,反覆審視考量。
這就是當下蔚為大觀的全新歷史寫作——大歷史觀。尤瓦爾·赫拉利和他的《人類簡史》,就是大歷史寫作的翹楚之一。
▲尤瓦爾·赫拉利
然而,真正將大歷史觀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擊節讚歎的首推之人,非賈雷德·戴蒙德莫屬。
戴蒙德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所著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常年霸榜各類必讀書單的榜首;也不僅在於他融合考古學、地理學、生物學等多門學科,擴充套件了歷史思考的邊界,《人類簡史》只是他理論的一個自動延伸;更在於他的大歷史觀,為思考人類社會與文明何去何從,這樣的大哉斯問,提供了五大價值。
價值一
為洞察人性,提供新視角
毫無疑問,人性,是文明的一切前提。有什麼樣的人性,就是有什麼樣的社會。但是對人性的理解,我們常常陷入性善、性惡,東西相通、不相通的這樣的形而上學爭論。
戴蒙德在《第三種黑猩猩》《性趣探秘》兩書中,從人類的史前史入手,從基因、考古、生物學的層面,探尋了人性的根源以及人性如何影響人類行為的底層邏輯。
戴蒙德認為,人在基因層面上其實和黑猩猩很接近,是第三種黑猩猩;但就是那百分之二的區別,造就了人類特殊的生理基礎,比如會使用語言;沒有固定發情期;男女身體比例不足二比一;人類擁有超強的合作能力和理效能力等等。這些特徵,使人異於禽獸,成為了“萬物靈長”:擁有多元文化,發展先進科技,創造燦爛藝術;然而也正是這些特徵,造就了人性的陰暗面:嗜毒成癮、仇殺外族、滅絕物種、破壞環境。
回答了人性何以至此,又如何影響人類行為。這是戴蒙德大歷史觀的第一個價值。
價值二
為文明走向,找到原因
自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為什麼有的國家貧窮,有的國家富裕的發展不均衡問題,始終是文明的核心問題之一。但古往今來的大部分回答,都流於文化、制度等表面、淺近的原因。
▲美墨邊境線
戴蒙德在經典書籍《槍炮、病菌與鋼鐵》《為什麼有的國家富裕,有的國家貧窮》兩書中,用大歷史視野,找到了這一問題的終極原因。
他發現,之所以歐亞大陸明顯比美洲、非洲大陸、東南亞諸島要富裕;之所以是歐洲文明徵服了世界,而不是相反;終極原因就在於,歐亞大陸有著最多、最豐富、最多樣的動植物資源,使得歐亞大陸率先馴化了動植物,從而快速進入了農業社會;而歐亞大陸東西走向的地理格局,使得物種易於傳播,文明又得到了最充分的交流。歐亞大陸諸民族,身體上的超強免疫能力、最早發明了文字、社會組織的複雜先進,無不源自於此。可謂,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為文明何以至此,找到了一個終極原因——地理。這是戴蒙德大歷史觀的第二個價值。
價值三
為傳統智慧,給與正名
自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對傳統的批判一直是常態。大部分人,都習慣站在當下視角,給傳統貼上迷信、愚蠢的標籤。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中國,更是將傳統掃蕩殆盡。
戴蒙德在《昨日之前的世界:我們能從傳統社會學到什麼?》一書中,開啟了為古老傳統正名之路。
他發現古代社會,在解決區域爭端、教養子女、贍養老人、應對危機、健康飲食等方面遠比現代人要做的好。比如,狩獵-採集社會的飲食結構更多樣完整,很少有人會得糖尿病和肥胖症;
還比如,原始社會中的人們,把兒童當作是有著自主能力的個體,不去壓抑他們的慾望,極少體罰孩子,任由他們去做危險的事,反倒使孩子更健康更成熟;
再比如,古代人們都生活在一個彼此相識的人際網路之中,學會了分享資源,對土地並無排他性,人們也更傾向於發生爭端的雙方一起談判解決,而不是像現代人一樣斤斤計較。比起古人,現代人其實更“野蠻”,也更無知。
證明了古老的傳統,在很多方面更有智慧。這是戴蒙德大歷史觀的第三個價值。
價值四
為“歷史”功效,落到實處
中國人常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但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從歷史中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些“親賢人,遠小人”,“臣不密失其身,君不密失其國”,這樣大而無當的結論,沒有任何實操性。
戴蒙德在《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一書中,盤點整理了瑪雅文明、復活節島、維京人等古今社會的崩潰,用紮實證據說明,生態環境的破壞往往是社會走向敗亡的大前奏,而不同社會應對環境問題的選擇,也決定了它們迥異的結局。
比如維京人在格陵蘭島、原著民在復活節島的濫砍濫伐,導致了生態大崩潰,文明就此消亡;反之,日本對森林的極度保護,才有了今天全球最宜居國度的美譽。生態環境影響人類社會命運這一議題,不再是宏大模糊的背景,而是走到前臺的主演。
而在《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中,戴蒙德結合七個國家應對危機的案例和他本人的生活經驗,更是給出了“危機應對12個步驟”:直面危機、主動承擔責任、明確問題的邊界、尋求幫助、借鑑榜樣……
如今,現代文明同樣正面臨著相似的危機——全球變暖、汙染、瘟疫、戰爭、饑荒。我們該何去何從,戴蒙德無疑提供了足夠多的建議。
讓歷史是最好的老師,落到實處。這是戴蒙德大歷史觀的第四個價值。
價值五
為歷史更科學,找到方法
歷史不同於科學的最明顯特徵就在於,不會重複,因而研究歷史不能像研究自然科學一樣,透過對比實驗,得出硬結論。因此,很多人說,歷史只有解釋,沒有因果。所有對歷史的歸因,其實都只是一種詮釋。
戴蒙德在《歷史的自然實驗》一書中,卻獨闢蹊徑,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論——歷史的自然實驗。讓歷史從此變得更科學。
他發現,歷史雖然不能主動做實驗,但由於天然的特殊環境、歷史的偶然變化等原因,會自動形成對照。比如,同文同種、地理環境也極為相似的東德西德、韓國朝鮮,是比較政治制度對經濟影響的絕佳入口;
義大利北部和南部的貧富不同,是比較地理環境對社會影響的不錯選擇;原始部落人的身體狀況和現代人的身體情況,是比較飲食結構對健康影響的天然對照。
這一系列“自然”形成的對照,讓歷史得到了宛如自然科學的硬核結論。這是戴蒙德大歷史觀的第五個價值。
事實上,戴蒙德的大歷史觀,遠不止於上述五個價值。他一系列作品集,視角宏大、涵蓋古今,對思考社會的本質,文明的未來,都極具價值。閱讀他的作品,就像走進了人類大歷史的時空,歷史的魅力在此刻才變得真正有價值。
為此,店長薦書誠摯推薦戴蒙德最全作品集(共8冊):《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性的進化》、《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昨日之前的世界:我們能從傳統社會學到什麼?》、《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歷史的自然實驗》、《為什麼有的國家富裕,有的國家貧窮:比較人類社會》。感興趣的書友,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