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18萬?卡牌生意大揭秘!到底誰在為卡牌買單

一張卡牌竟被炒至18萬元,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商業密碼?本文深入剖析了卡牌產業的產業鏈條,從生產商到銷售商,從評級機構到二手市場,揭示了卡牌背後的財富秘密。
———— / BEGIN / ————
一張哪吒 2 的卡牌,已經被炒到了 18 萬一張,竟然和一輛新能源車賣得一樣貴。小小的卡里為什麼藏著這麼大的財富密碼,到底誰在買單?
今天想聊聊:
  1. 誰在賣卡牌?
  2. 卡牌背後的男人?
  3. 誰在賺卡牌的錢?
  4. 誰在買卡牌?
以及,你知道童年正在被卡牌標價嗎

誰在賣卡牌?

答案寫在題目裡,這個線索就寫在卡牌的包裝上。如果你有沒扔掉的卡牌包裝,就能發現包裝上印著兩個字,「卡遊」,它就是國內目前最大的卡牌生產商。

卡牌背後的男人?

這個20歲水電專科夜校畢業的鄉鎮公務員,怎麼也不會想到,三十年後,自己會執掌一個手握頂級IP的卡牌帝國。
卡牌背後最大的公司,叫卡遊,而卡遊背後的男人,是李奇斌(卡遊公司的創始人)。說到為什麼想賣卡牌,他曾在採訪中說過,是因為受到「大泡泡糖」的啟發。大大賣得比普通泡泡糖貴,但卻賣的更好。90後的童年應該都吃過大泡泡糖,買的時候還會送貼紙,他發現,大大泡泡糖附贈的動漫卡片能讓產品溢價一倍。
於是,他用1萬元啟動資金,在蘇州蠡口小商品市場開始了卡牌生意,09年他投資1.5億元在衢州建立生產基地,透過“薄利多銷+區域代理”模式,建立起覆蓋全國的經銷網路。

誰在賺卡牌的錢?

卡遊靠賣卡牌,每年能賣出幾十億,今年即將在港股上市。
銷售海賊王等動漫卡牌的日本玩具和遊戲巨頭萬代南夢宮,公司一年的卡牌銷售收入就達到了 100 多億人民幣。
卡牌上的IP都有版權,卡遊會先花上百萬「先買IP的使用權」,聽起來挺貴?別擔心,因為這些卡可以賣出幾個億。比如奧特曼,卡遊給奧特曼版權方的錢,只佔收入的 3% 左右,利潤空間巨大。
那除了造卡最賺錢的卡遊,作為卡牌好朋友的「校門口的小賣鋪、卡牌評分機構、二手市場」,也能跟著吃肉喝湯嗎?
首先,我們先說大家最熟悉的小賣鋪,比起1塊錢1包的辣條,賣卡牌可賺多了。
比如從卡遊的進貨價是5元,但文具店轉手就可以賣至少10元,每賣一包就能賺5元。
其次,還記得那張賣到18萬一張的哪吒 2嗎?
其實它和5塊一張的在材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只因被標上了「資本遊戲」價籤。
稀有卡越少,願意出高價收卡的人越多。
那誰能確保一張卡的稀有性呢?是你說了算嗎?還是我說了算?別說,還真有人能說了算。市場為了推高卡價,一門「給卡牌評分定級」的生意應運而生。卡牌評級機構,會根據檢卡的新舊、和稀有程度,然後給它們評分、定級。
這些機構透過給卡牌打分,也能賺錢。比如,給一張卡打,就能收 ¥15 ~¥20。如果給 1000 張卡評分,那就能動動手就輕鬆到賬2萬多塊。
除了以上,卡牌的二手商也不甘落寞。
不僅幫客戶賣卡,還在再賺一筆手續費,有些二手商還會「低買高賣」,聯合評級機構一起炒高卡價。比如先買卡,送評級,拿高分後,再造出「這卡超值」的圈錢氛圍,進行二拍。
而大部分卡牌消費的主力,就像完全不瞭解公司基本面和技術面的炒股小白一樣,只能看到火爆的市場,只能聽到再不入場就虧了,而最終,一定有人耐不住寂寞,禁不住誘惑,以「別人瘋狂,我瘋了」的態度,情緒化入場。

誰都能賣卡牌嗎?

如果把卡通人物印到卡上就能賺錢,那不是誰都能做嗎?當然不是。
動漫IP設計出後,會註冊版權,以防盜用。一經發現有人在不被允許的情況下商用,就會被要求支付一大筆賠償(和在綜藝裡,大明星也不能隨便唱沒版權的歌超過3句一樣)。

誰在買卡牌?

我們說,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永遠不會脫離人性。
卡牌利用了哪些人性呢?

1. 刻在基因裡的收集本能

為什麼說刻在基因裡?是因為早在原始社會,人類為了避免不在食物較少的冬天裡餓死,就會在冬天來臨之前提前到處搜囤食物。同時,神經科學研究顯示,人類大腦在收集物品時會分泌多巴胺。
再轉頭看看家裡人,爸媽爺奶是不是也會郵票、字畫、銅錢、拼多多的紙巾等。
而卡遊正是利用這種原始本能與當代”文化符號”結合,推出奧特曼、斗羅大陸等上百個IP卡牌。一旦開始收集,就自動觸發了「湊齊整套卡冊」的按鈕,而卡包採用0.05%的隱藏卡機率,相當於買2000包(花費超萬元)才能抽中一張小馬寶莉稀有卡,85%的學生承認”越抽不到越想抽”。這種「隨機獎勵」的盲盒陷阱,堪稱00版老虎機。
當小孩想要集齊整套卡冊,往往要購買上百個卡包。

2. 隱形的社交貨幣

“今天有人抽到SSP了!”當卡牌成為課間談資,沒卡的孩子可能面臨社交孤立。
有的小孩可能從來都沒有看過奧特曼,甚至都不感興趣,但為了能和同學一起玩,不得不去買卡,不然就會「被孤立」。上海家長劉女士的兒子說,“不集卡就沒人帶他玩”,為了融入同學圈子,把攢了好久的零花錢、壓歲錢都用來買成了卡包。
如果你站在放學的人流中,看著孩子們用稚嫩的手一手交一手換卡,不禁思考:當收集的快樂變成攀比的焦慮,當童真的交換異化為資本的博弈,這些彩色卡片承載的,還是純粹的童年記憶嗎?童年的友誼該被卡牌標價嗎?
我們並不是拒絕卡牌,而是希望在未來出現「另一種卡牌」,而早在 100 多年前就有一些商人在做了,比如 1880 年美國就誕生了球星卡,熱愛體育的美國人會花錢購買自己喜歡的球星的卡片。
如果一張卡上只是普通圖案,誰還想買呢?這堂「你該為熱愛買單,而不是流行買單」的課後教育,又會有誰來給青少年補課呢?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加薪在這,作者:加薪在這
👇 一群人比一個人走得更遠,掃碼加入AI共學交流群,資源、方法、工具全都有。
———— / 推薦閱讀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