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AI網紅年入7000萬

用程式碼重構"勞動"的定義。
作者 | 朗朗
報道 | 烏鴉智慧說
(ID:wuyazhinengshuo)
今天帶你們見識下新時代的永動機——AI網紅。
她們不會疲憊,永不塌房,還能24小時創造現金流,堪稱資本家眼中完美的“打工人”。
當所有人還在摸索用AI賺錢的正確姿勢,AI網紅率先找到了專屬的生態位:
從年入千萬美元的頂奢代言,到OnlyFans上的AI分身代聊,再到小紅書上AI貓狗博主靠“雲養寵”狂攬品牌商單……
開發超過70產品的矽谷狂人Levelsio說,“AI網紅現在正迅速成為一門大生意”。
預計到2030年,AI網紅的市場規模將達到450億美元。這幾乎是現在網紅市場的兩倍。
各位打工人請繫好安全帶,今天我們要解剖這個賽博奇觀:一群不會呼吸的電子生命體,正在用程式碼重構"勞動"的定義。
從時尚博主到AI分身
解鎖AI網紅賺錢姿勢
當大部分AI初創公司還在摸索商業模式,AI網紅的變現方式早已五花八門:不僅有品牌代言與聯名、情感經濟與訂閱服務、還有數字資產衍生產品等等。
接下來,就跟著烏鴉君一起來看看吧。
1、時尚、顏值博主:最高年入1000萬美元
在AI網紅領域,最大牌的當屬2016年出道的Lil Miquela。
現在,Miquela的全網粉絲已經超過700萬。
Miquela主要靠接廣告變現,合作的物件那是個個大牌,包括三星、Dior、Chane、Prada和CK等,甚至去年在和寶馬合作的廣告裡都玩起CGI(計算機圖形學)+AI動態影片。
在大牌們的捧場下,現在Miquela的年收入已經做到了1000萬美金。
有了Miquela的成功案例,現在各地也催生了不少AI網紅:
比如,西班牙AI網紅Aitana,她在Instagram上擁有超過12.1萬名粉絲,每張照片都擁有成千上萬的瀏覽量。

▲西班牙AI網紅Atiana
比起人類網紅,AI網紅最大的好處就是24小時無休。在Aitana身上,你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幅畫面:
深夜12點,Aitana還在Instagram曬出巴黎世家秀場後臺自拍;3小時後,她就“現身”東京澀谷街頭打卡網紅拉麵店;次日清晨,這位粉色捲髮女孩又穿著Zara新款連衣裙,向30萬粉絲推送早餐vlog。
這不是瞬間移動的科幻電影,而是The Clueless公司用實景拍攝+AI換臉+劇本演算法打造的“數字生命”日常。
Aitana的收入也很可觀。現在,Aitana每拍一條廣告就能獲得超過1000歐元的收入,每個月收入最高能達到10000歐(約8萬人民幣)。
在日本,也有AI網紅Lmma。
Lmma走得就是和Miquela一樣的路子:同樣的平齊分身短髮、白皙平滑的皮膚質感。憑藉這樣的獨特形象,Lmma成為了資生堂、優衣庫的長期合作伙伴。
▲Lilmiquela和Lmma,兩位AI網紅的合照
還有全球首個黑人AI超模Shudu。憑藉自己的黑人身份,成為一眾香水和嬰兒品牌的虛擬形象大使。

▲AI黑人超模Shudu
與其他AI網紅不同,Shudu走得高冷的路線,除了“工作照”基本不發其他照片。價格方面,Shudu每條贊助帖子可賺取2000美元,年收入估計約為500萬美元。
當然,AI網紅賺錢也不是全靠打廣告,甚至還賣上了數字資產。
比如,來自德國的AI時裝模特Noonoouri,還開始賣起了虛擬的數字資產。

▲Noonoouri與Dior合作推出的限量數字手袋
卡通形象的她與Dior合作推出的限量數字手袋,在元宇宙平臺很快售罄。如今,Noonoouri的年收入達到了50萬美元,其中60%來自虛擬資產交易。
2、AI分身:大搞NSFW,月收入千萬美金
正經人誰搞虛擬偶像啊?真會玩的都在搞賽博莞式服務。
在美國,擁有260w粉絲的擦邊女王Caryn Marjorie,就用GPT-4開設了AI分身代聊,每分鐘收1刀,比打國際長途電話要貴數十倍,光一週就能收割50萬人民幣。
雖然後來她已經關閉了這個分身,但無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OnlyFans、Fanvue等平臺也開展了AI角色的“特殊訂閱”。據說,OnlyFans上的“網黃”透過AI分身代聊,每月能有1000萬美元的收入,全年收入超過1億美元。AI代聊的收費方式也很良心,按成單情況抽成20%。
3、AI萌寵:搭上影片模型順風車,商單報價一篇過萬
除了虛擬人設,AI網紅的風還刮到了貓貓狗狗身上。
小紅書AI橘貓"橙子的橙啦"堪稱打工貓界卷王,靠春運搶票、職場宮斗的虛擬劇情,單篇筆記報價1.5萬。
“橙子的橙啦”的路子也不復雜,就是將普通的橘貓、英短貓咪等,轉化為具有豐富情感和社會角色的擬人化角色,透過AI技術生成的圖文並茂的內容,讓這些貓咪在生活、職場甚至是社會熱點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
截至目前,這個賬號在小紅書上積累了6萬粉絲,獲得了54萬贊與收藏。除了收穫了一大批精準粉絲,創作者hai受到了中國日報的採訪,分享自己創作AIGC貓咪的心得。
國外也有類似趨勢,甚至YouTube上的AI狗子更離譜,拍攝帶有劇情的短影片廣告收益最高能到50萬刀。
捏臉工業化革命,AI網紅進入量產時代
AI網紅的發展,其實就是一部AI技術進階史。
最早的Miquela,就融合了很多AI的技術。比如,Miquela的開發者Brud,會透過程式設計結合機器學習,為Miquela提供背景資訊並幫助她進化。
他們依賴生成對抗網路(GANs)和其他模型來生成逼真的資料,用於她的視覺內容和社交媒體互動。
Brud曾說,給她的記憶越多,她就會變得越複雜。這和現在的AI其實已經非常類似了。
在敘事上,Migyela已經突破了傳統靜態圖片的方式,透過AI、3D 渲染和動作捕捉技術的融合,賦予了Miquela類似人類的外觀。
透過AI驅動的互動,比方說採訪一些音樂家,與粉絲互動,讓她更具真實感,讓她看起來更像真實的人。
從Migyela的例子中,可以看出,AI網紅正結合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前沿科技,創造出更加真實、吸引人的形象和互動體驗。
如今,隨著AI的能力增強,AI網紅已經變成了一種可量產的生意。
國外開發大神Levelsio就率先捕捉到了這個機會。他還特地在美圖軟體Photo AI上添加了自定義AI網紅的功能。
在Photo AI中,使用者可以透過文字描述定義外貌特徵,例如輸入“粉色頭髮的25歲女網紅”等提示詞,選擇“白女”作為起點。半分鐘內,你就能得到一個AI網紅的人設、頭像、Ins風照片等。
同時,使用者還可以花30分鐘,基於做好的圖片,訓練專屬某個網紅的模型,確保後續生成內容的一致性。
當打造AI網紅的門檻越來越低,如何講好人設故事就變成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以最會賺錢的AI網紅Miquela為例,從人設定位到跨平臺內容矩陣佈局,從品牌聯名策略到社群共創互動,都很有借鑑意義。
首先是強調人設敘事和敘事深度。自形象推出伊始,Miquela就被設定了一段複雜、埋藏共鳴點的敘事。
在早期,Miquela更多強調混血Z世代、反抗創造者的自主AI等人設,並透過童年照片、分手故事等細節增強真實感。在中期,Miquela還被植入了“虛擬平權運動者”敘事,甚至與黑人藝術家聯名創作辦展。
除了打造人設,Miquela也把各平臺的流量密碼給玩明白了。她不僅會在各大平臺上積極互動,還會主動參與到一些充滿爭議性的話題討論上。
比如,Miquela會在TikTok上發起AI換裝挑戰,還會在X上討論“AI是否該有人權”等話題。
同時,作為虛擬超模,Miquela的商業化與品牌合作也做得很好。除了前面提過的大牌代言,她還登上了《Vogue》、《時代》等權威媒體。
Miquela的成功故事,也告訴了我們一個很樸實的道理:
人們對AI網紅的狂熱追捧不僅反映了技術發展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們對情感互動和個性化表達日益增長的需求。
AI固然降低了內容創作的成本,但真正能夠拉開內容差距的因素從來沒有變化,那就是對傳播這件事情的理解。而這點可能才是AI網紅行業的重點。
*本文由烏鴉智慧說授權野性消費吧轉載,轉載請聯絡原出處。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野性消費吧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