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迴歸外網直接炸了!我們中國的網紅為啥這麼受老外歡迎?

 1
01
最近,一箇中國女孩子徹底引爆了外媒。
國外大大小小的平臺,就連BBC那樣的傳統媒體,都在不約而同地報道一個人——李子柒。
他們激動而熱切地表白“我想死你了!”
稱沉寂三年的李子柒再次釋出影片為“中國自媒體女神的迴歸”。
話說李子柒真的好厲害啊!
七天前新發布的三條影片,已經有近3000萬播放量!
要知道,這可是她停更三年以後的成績。
我自己也做自媒體,可太清楚這行業的“喜新厭舊”了。別說停更三年,哪怕消失一週,流量都要大打折扣。
可這三年間,李子柒的粉絲不降反增。
僅Youtube一個平臺就累積了2050萬粉,比好些歐洲國家的人口還多,有些熱門影片的播放量已經過億!
如果說有人憑藉一口中國灶臺火,燒遍了全球網際網路,那李子柒絕對是其中的代表。
早在2021年,她就獲得了“世界十大影響力影片創作者”稱號,粉絲覆蓋歐美、東南亞、南美等地。
這位“不說話”的中國博主,用鏡頭描繪了古老的東方田園詩,在全球範圍掀起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這一回,她默默迴歸釋出的第一條影片是一口“紫漆衣櫃”。
紫漆衣櫃,子柒已歸。
好一手中國式的浪漫啊!
她的影片下,擠滿了全球各地的網友。
有一條高贊評論說到:“當世界最需要她的時候,她回來了!”
說真的,我們很少看到哪個普通中國人,能給全球億萬人帶來這樣的期待和感動。
然而人紅是非多,三年前,就有不少人帶著“醋意”地聲稱:
李子柒用的是“美女效應”,踩的是老外愛看“中國落後”的點,才能火成這樣。
這酸味真是隔著太平洋都聞到了呢,卻也成了李子柒停更的其中一大原因。
但這個姑娘又回來了。
看過世態炎涼,歸來帶著一如既往的田園風光、美好恬靜,唯獨沒有怨、憎、恨。
這才是李子柒的不可複製之處啊朋友們。
全世界那麼多人追捧她,難道只是想看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想看中國“落後”的農村?
事情當然沒有那麼單純!
02
老外為什麼會迷上李子柒?
我記得自己研究生學傳媒理論的時候,教授提出過一個觀點:
傳播的最廣的東西,一是人們的恐懼,二是人們的嚮往。
人們所向往的,都是自己好奇的、沒有的、求而不得的東西。
在西方國家,工業化和數字化已經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生態。
快速的城市化程序、機械化生產的普及,以及高度依賴螢幕和網際網路的生活方式,讓人們逐漸疏遠了自然和人際關係。 
很多人開始懷念未被工業侵佔的“田園生活”。
這體現在流行文化中對返璞歸真主題的關注。
例如近年來在西方大火的鄉村旅遊、環保理念,以及“輕食運動”等等。
李子柒的影片正契合了情緒,將一種不依賴科技的、簡單而充實的生活呈現出來。 
對中國自然山水的嚮往
李子柒的影片如同流動的山水畫:
青磚黛瓦的小院、四季流轉的田野、溪水潺潺的背景音,隨手一截圖都是一副美不勝收的畫面。
而對於生活在城市鋼鐵叢林中的人們,這樣的田園生活更像是一劑解藥。
透過土地、四季、手工製作等細節,帶來一種“原生態”與“真實”的感官體驗,喚起了人們對自然的渴望。
不僅如此,對於很多海外觀眾而言,這更是一扇通往“東方桃花源”的視窗。
一位英國粉絲曾評論:
“從未想到現實中有這樣的地方存在,簡直是天堂。”
老外對中國自然之美的痴迷,實際上折射出西方社會的一種文化焦慮。
在工業化、數字化的快節奏生活中,人們渴望尋找一種更接近本真的生活方式,而李子柒恰好滿足了這種心理需求。
家庭關係的羈絆與溫暖
現代城市生活節奏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傾向於“功能性”而非“情感性”。
李子柒透過影片傳遞出的溫暖家庭氛圍,尤其是她與奶奶的互動,為觀眾提供了一種精神寄託。
在她的影片中,李子柒不僅記錄了自給自足的生活,還透過與祖母的互動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孝順、陪伴與守護。
這種情感表達,與一些海外觀眾的文化缺失形成鮮明對比。
在個體主義盛行的社會中,親情往往被割裂,而李子柒的作品卻重現了一個家庭成員間相互扶持、關愛的畫面。
有觀眾留言說:
“我最羨慕的是她和奶奶的關係,那種無條件的愛已經很難在我的文化中找到。”
這種超越語言的情感共鳴,才是李子柒俘獲全球粉絲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農耕文化的復甦與想象
隨著人工智慧、數字技術的普及,科技帶來的效率雖高,但人們對人類本質的思考也更為強烈。
很多人每天吃著超市裡面買來的食物,已經完全不瞭解自然農作的過程了。
而李子柒透過製作傳統美食、手工藝品,展現了中國農耕文明的精髓:
從種植、採摘到烹飪、釀造,每個環節都充滿儀式感。
這種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不僅讓觀眾領略了中國傳統技藝的精緻與智慧,也喚醒了對農業文明的敬畏感。
比如,她影片中呈現的“釀醬油”,從大豆的種植到最終的成品,耗時數月。
這種對慢工出細活的堅持,與快餐文化形成鮮明對比,深深吸引了那些被“速成”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觀眾,喚起了他們對生活本質的重新思考。 
1
03
李子柒是文化輸出的經典案例
李子柒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在國際傳播中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輸出,正是中國近年來推動非遺保護、傳統技藝復興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在英國生活了17年,能非常明顯地感受到這幾年,中國政府和文化機構在全球推廣中國文化所做的努力,比如
  • 非遺保護與國際推廣:
透過對傳統文化遺產的挖掘與包裝,將中國文化、藝術、傳統手工藝等推廣到國際展會或跨國平臺。 
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等,也因為國內外官方及民間的共同努力,不斷地在國外擴大影響。
老讀者可能還記得,就連我們家糖糖也因為演奏民樂琵琶得到了女王代表的讚賞(文末第一篇),還受邀參加了在倫敦舉辦的盛大新春慶典。(文末第二篇)
  • 媒體與內容創作支援:
如CCTV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故宮文創產品等,已經在海外吸引了一批熱愛東方文化的年輕人消費相關產品。
這種文化消費不僅是經濟上的收益,更是文化認同的外溢。 
支援李子柒這樣的個人創作者,也是支援內容創作的一大手段。
當她受到質疑時,“央視爸爸”下場力挺,就是在鼓勵普通人用民間視角講述中國故事。
  • 平臺化傳播:
充分利用YouTube、Instagram等全球化平臺,以短影片、紀錄片為載體,讓傳統文化以更具吸引力的形式傳播。
李子柒的成功,某種程度上正因為她是這種大趨勢下的代表人物。
她的內容不僅展示了東方美學,也透過全球化的傳播路徑,搭建了一座文化理解的橋樑。
04
李子柒輸出的是“落後文化”?
李子柒在海外走紅以後,反倒是有不少國人對她嗤之以鼻。
他們說老外愛看她,是因為她輸出的是“中國落後的一面”,迎合了西方“看低”中國的心態,不如展示高鐵、晶片、航空航天這些科技成就高大上。
事實上,這種質疑恰恰反映了某些國人對“文化輸出”定義的狹隘!
科技進步當然能展現中國現代化的成就,但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李子柒用一碗清湯素面、一片雪地木屋,打開了世界理解中國文化的另一扇門。
她展現的並不是“落後”,而是對自然的敬畏、對家庭的珍視,以及勞動人民生活中的詩意與智慧。 
李子柒的作品已經超越了娛樂,成為了一種文化體驗,正好填補了西方人對東方神秘感的想象空白。
這背後,是人類對“詩意棲居”的共同追求。
從高科技、大視野、千年文化,到李子柒的田園生活,文化輸出正在逐漸多樣化,這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我們已經有足夠的實力相信,文化不需要特意標榜高階,而可以用最自然的形式展現出深厚的底蘊。
這種“不爭之爭”,才是文化輸出的高階境界。
而李子柒的成功,也在提醒我們:
文化輸出不在於製造多大的聲量,而在於講好自己的故事。
畢竟,最動人的不是炫技,而是讓人看到自己的心靈故鄉。
正如老子所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文化的力量往往隱而不顯,但能直抵人心。 
讓我們祝福這個姑娘,也期待未來出現更多的“李子柒”。❤️
1
END
1
正在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