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中國拼命“拆牆”,破局的關鍵一招來了

作者|子期 
一個非同尋常的信號:
就在特朗普掀起關稅戰幾天後,4月8-9日,高層時隔12年召開了中央周邊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亞洲安全模式”
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為戰略支撐,攜手周邊國家共創美好未來。
幾乎同一時間,圍繞中華邊境的四面八方,重磅新聞接連傳來,高頻出現一個共同的詞彙——跨境鐵路。
中越:推動中越跨境標準軌鐵路聯通,儘快開展老街-河內-海防鐵路可研工作;
中馬:雙方重申致力於加強軌道交通和基礎設施合作,為實現泛亞鐵路願景作出貢獻;
中柬:雙方同意發揮中柬鐵路合作機制作用,共同制定柬鐵路網總體規劃
中蒙:中蒙跨境鐵路建設協定獲批,擱置十多年的嘎舒蘇海圖-甘其毛都口岸跨境鐵路,破冰重啟……
一條條橫跨國境線的鋼鐵長軌,將向遠處延伸,帶動資源、產品、服務流動,極大增強中國與周邊國家聯絡。
這是破局的關鍵一招。
大變局之下,中國正在拼命“拆牆”,向周邊國家鋪鐵路的進度,突然提速了。
早在今年2月,關稅戰全面開打之前,在中國邊疆的北、西、南三個方向,就有四條跨境鐵路幾乎同時落地:
2月4日,泰國內閣批准了中泰鐵路合作專案二期工程,即曼谷至廊開高鐵中的呵叻至廊開段;
2月14日,中蒙簽署了甘其毛都—嘎舒蘇海圖口岸跨境鐵路建設的協議;
2月19日,越南國會通過了連線中越兩國的老街—河內—海防鐵路專案方案;
2月21日,中吉烏鐵路吉國境內段先期工程即將正式開工建設;
這裡頭每一條鐵路大動脈,都影響深遠。比如中蒙跨境鐵路,最早從2004年就開始討論了,2008年之後的17年間共進行了60多輪談判,如今終於水到渠成。
官方資料顯示,去年蒙古國出口煤炭8370萬噸,預計跨境鐵路投入運營後,該國煤炭運輸能力將增加3000萬噸,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6%以上。
中蒙之間的聯絡,無疑將進一步緊密。
在各個方向上的跨境鐵路建設規劃中,最受關注的還是中南半島上的幾條。它們涉及一個30年前就提出的宏大構想:
泛亞鐵路
1995年時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出構想,廣義的泛亞鐵路,涵蓋北部通道、南部通道、東南亞通道、南北通道,是一條打通整個歐亞大陸的“陸路大通道”。
而狹義的泛亞鐵路,指的是中國與東南亞的連線通道。按照規劃,將分為東、中、西三線路起點都位於昆明,而未來的終點,將直達中南半島最南端的新加坡。
泛亞鐵路構想圖(圖源:星海情報局)
這是一個讓很多人遐想的計劃,但想要完全落地並不容易。
先來看西線,主要是中緬通道。目前國內段從從昆明到瑞麗的鐵路已經基本建成,但緬甸境內的路段受到戰亂影響,目前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
中線,目前進度最快2021年,中老鐵路已經全面通車;而泰國內閣批准的中泰鐵路二期工程也將於今年開工,預計2030年同時,屆時從國內可以坐火車直達曼谷。
東線,是反轉最大的。雖然越南和我們的經濟聯絡非常緊密,但多年來出於種種原因,對於和東大鐵路“並軌”非常謹慎(越南境內絕大多數鐵路是軌距僅為1米的“米軌”,和國際標準不相通),一直不肯鬆口。
直到近兩年越南官方態度才有所轉變,主動提出要和中國共建“老街-河內-海防線、同登-河內線以及芒街-下龍-海防線”三條鐵路
總的來說,在地緣政治複雜、國情各異的中南半島建設一個完整的鐵路交通網,阻力不是一般的大。
但如果的這一願景能夠落成,意味著東盟和中國兩大經濟體的聯絡將進一步加深,東南亞6.85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向國內企業開放,帶來的機遇不可估量。
為何多年來進展緩慢的泛亞鐵路,在今年突然加速?
某種意義上,真得“感謝”特朗普。
對於跨境鐵路來說,最大的制約因素從來不是經濟,而是地緣政治。近年來由於地緣衝突頻發(俄烏戰爭、巴以衝突),全球化的前景受到挑戰,世界各國都在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聯絡,以對沖風險。
而在特朗普4月以來發起的第一波關稅戰中,幾個高度依賴對美出口的東南亞國家都遭到“當頭一棒”,損失慘重:
泰國36%;
越南46%;
柬埔寨49%;
特別是越南,作為一個出口依存度和對美依賴度都極高的國家,如果對等關稅如果完全落地,對於經濟將是毀滅性打擊。
雖然特朗普在短短幾天後就戲劇般地變臉,宣佈將關稅“暫緩90天”。但是誰都知道,這只是懂王用來施壓的籌碼,未來會怎麼變,誰都無法預料。
美國正在瘋狂透支著國家信用,成為最大的不穩定因子在這種恐慌感下,東南亞國家無疑要尋找新的出路。
而作為中國,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去推進這項大工程這條鐵路網,不僅關係著國之大計,更有著改變世界格局的力量。
中南半島南端的馬六甲海峽,據估計承載著我們近八成的石油運輸,和近一半的貨物出口。這條最窄處僅40公里的國際水道,猶如大國的阿喀琉斯之踵,是中國外迴圈體系中最脆弱的咽喉。
最近巴拿馬運河的現實案例說明,不管是海運還是港口,完全有被當作地緣政治武器的可能。也正因如此,打破“馬六甲海峽之困”具有越來越現實的意義。
皎漂深水港地理位置(圖源:網易) 
2023年12月,中緬雙方就皎漂經濟特區深水港專案簽訂了補充協議,按計劃,港口背靠的經濟特區將建設一個30萬噸石油碼頭和天然氣管道上岸基地,這座印度洋上的深水港建成之後,中國便能從分流出一部分進出口貨物,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
而泛亞鐵路如果能夠落成,不僅可以利用鐵海聯運的優勢,大幅節省貨物出口中東、歐洲的運輸時間和成本;同時我們也將在印度洋上擁有真正的“出海口”。
這將是中國應對“卡脖子”、維護戰略安全的關鍵底牌之一
不僅東南亞,最近,中國與歐亞大陸上的其它國家的聯絡都更為緊密了,“朋友圈”越來越深厚。
4月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訪華,成為特朗普掀起關稅戰以來首個到訪中國的西方領導人,還罕見地表達了明確的“歐洲態度”:
歐方堅持開放自由貿易,致力於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加徵關稅。
貿易戰不會有贏家。
不僅表達了反對單邊關稅的意圖,在口徑上還明顯向中方看齊。桑切斯的表態隱約傳遞出一個重要訊號:
中國和歐盟,作為歐亞大陸兩端最舉足輕重的力量,正因為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站在了一起。
這不僅讓人想起1902年,英國的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提出的世界島理論。
他認為,世界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其中亞洲、歐洲和非洲形成了一塊人口最多、面積最大、最富饒的巨型大陸;而它的邊緣,則是美洲、大洋洲以及一些零散的島嶼。
在麥金德看來,人類文明的演進本質上是陸權海權的更替過程。在中世紀之前,世界島中央的陸權國家佔據絕對優勢;直到地理大發現後,諸如荷蘭、英國這樣的海權國家才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鐵路的出現將幫助世界島完成整合,陸權將因此重新崛起。
這樣的理論雖然有歷史侷限性,但其觀察維度,也提示了陸權的重要性。畢竟,歐亞大陸太特殊了。
透過跨境鐵路,中國不僅將擴大“朋友圈”,也能團結更多的國家,鞏固自己的地緣影響力。就拿中老鐵路來說,寮國作為中南半島唯一的內陸國,可以說用積貧積弱來形容:
中老鐵路開工的2015年,寮國GDP只有144億美元,而中老鐵路投資額就達到59億美元,差不多佔了寮國全國小一半的GDP。因此,這條鐵路七成的投資都是由中方承擔。
中老鐵路(圖源:央視新聞)
而鐵路的通車幫助寮國打破了地理限制,進入了全球生產鏈的視野,世界銀行估計,寮國人民的收入水平遠期可能增長最高21%。
難怪寮國國會副主席宋瑪·奔舍那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幾乎哽咽:“寮國人民,想擁有一條鐵路很久了。”
放眼全球,只有中國有能力、有意願在海外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幫助其他國家修鐵路、建港口,升級“鐵公基”。這不僅僅是為了自身發展,是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夯實更多繁榮與穩定的基礎。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也在這樣一個個緊密聯結的跨境專案中,走進現實。

2025年風高浪急,世界格局鉅變,面對關稅、脫鉤,普通人如何守護自己的錢袋子?若你有這個困惑,一定要看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為您解讀國際、宏觀、政策、樓市、商業等重要動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趨勢,直達財富的本質訊號。原價299/年,透過本文訂閱,智谷老讀者福利價199元/年,還加贈一年12場閉門直播

限時開放30個名額
299元立減100元
三天後視窗關閉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資料:

1.星海情報局  從中老鐵路到中越鐵路,中國圖什麼?
2.國民經略 特朗普助攻!這條超級鐵路,要來了
3.第一財經 中國四條跨境鐵路終落地,陸權大通道將崛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