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最具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城市,仍在“狂飆”。
大國博弈時代,衡量一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除了工業、貿易、科技等硬核指標外,更重要的是城市的連結力。
換言之,產業鏈供應鏈的強弱,
決定了在全球競爭中的抗壓能力、話語權和主動權。
當前,國際形勢日益複雜,大國博弈從經貿蔓延到科技產業領域,製造強市、外貿強市往往首當其衝。
然而,有一座外貿依存度超過100%的經濟大市,不僅頂住了重重壓力,GDP增速連續領跑一線城市,而且先後晉級
中國工業、外貿第一城,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規模躍居全國之首,呈現出非同一般的發展韌性。究其原因,這座城市走出了一條“從貿易到製造再到創新”的蝶變之路,完成從“世界工廠”到“全球供應鏈之都”的跨越。
它,就是深圳。
01
從“世界工廠”到“供應鏈之都”,深圳做對了什麼?
近來,地緣衝突不斷,大國博弈加劇,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如火如荼,全球產業結構和佈局面臨深度調整,深圳可謂首當其衝。
如果是幾十年前,深圳還停留於“世界工廠”時代,整個產業鏈“兩頭在外”,無論原材料還是市場都受制於人,自然沒有招架之力。
同樣,如果深圳本土企業過於孱弱,在產業鏈供應鏈中都居於從屬者地位,面對全球產業大轉移的直接衝擊,恐怕只能隨波逐流。
時過境遷,深圳早已不是國際產業鏈微不足道的一環,而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節點,有了連線世界、“鏈”動全球的力量。
一般而言,一個城市的產業鏈越完整,供應鏈越完備,企業之間的連線性就越強,無論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還是企業自我修復能力,都遠超一般地區。
深圳恰恰是產業鏈、供應鏈優勢為一體。
目前,深圳已成為全國製造業品類最齊全的城市,多項工業品位居全國乃至全球首位,一舉一動都關係著國際產業鏈的穩定。
全球70%左右的消費級無人機、1/8左右的新能源汽車,全國1/4以上的手機、1/6左右的積體電路、1/8以上的計算機整機……都產自深圳。

深圳2023年主要工業品產量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賽道上,無論電子資訊、新能源汽車還是低空經濟,深圳都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城。
作為首位產業的電子資訊製造業,規模更是高達2.5萬億,佔全國1/6強,也是重點城市第一個突破2萬億級的超級產業。
今年一季度,深圳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同比增長16.7%,而1-4月,深圳出口機電產品6076.5億元,增長18.9%,佔同期深圳出口總值的68%。
多個千億級萬億級產業叢集,數以百萬計的企業,數百萬高學歷人才,為深圳構築起強大的產業護城河,也形成連線世界的新力量。
規模經濟只是一方面,錯綜複雜、環環相扣的供應鏈網路,才是深圳扛住住外來衝擊並主動向海外進軍的最大憑杖。
在深圳及其周邊,遍佈從元器件、零部件到整裝製造的產業矩陣,形成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應鏈“軍團”。
深圳所在的廣東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7.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7.5萬家,佔全國比重約1/6,均居全國首位。
這些企業都不是孤立而存在,而是呈現“鏈主+上下游產業鏈”、“鏈主+供應商”的交叉融合,形成集“鏈”成“群”的網路效應。
這張供應鏈之網,以整個珠三角和南中國為後盾,向外延伸到東南亞乃至歐美,支撐了深圳企業的科技創新、產業突圍和“抱團出海”之路。
可以說,正如“深莞堵車,全球缺貨”創造了“世界工廠”時代的傳奇,“深圳停擺,全球停工”則成為產業鏈供應鏈時代新的殺手鐧。
02
5月24日,聯想集團全球供應商大會深圳舉辦,聚焦“AIVOLUTION 擁抱AI 共創美好”,全球上千家聯想供應鏈合作伙伴與會。
今年恰逢聯想成立40週年,也是聯想供應鏈國際化及供應商大會舉辦20年。
聯想作為全球筆記本製造的龍頭可謂無人不知,但或許少為人知的是,聯想還是亞太最強供應鏈,連續10年上榜全球最權威供應鏈榜單Gartner Top 25,多次蟬聯亞太地區首位。

如此重要的節點,如此重大的活動,為何落在深圳?
一方面,深圳是聯想加碼智慧製造的主戰場之一。
就在一年前,位於深圳的聯想南方智造基地全面投產,作為“母本工廠”,集成了聯想集團最高智慧製造能力。
這家工廠的落戶,每年將為深圳帶來1600萬臺高階智慧產品的增量,其中80%都用於出口海外,覆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拓展深圳跨境“朋友圈”的同時,也為工業、外貿的高增長帶來新的動能。
值得一提的是,聯想在全球擁有30多家制造基地,但只有深圳基地被定位為“母本工廠”。
所謂"母本”,意味著最先進的技術、最前沿的設想、最複雜的設計都在此率先探索,並以此為“母本”向外輸出“中國方案”。
“母本工廠”不是規劃中的宏大概念,而是正在落地的現實。
聯想在匈牙利工廠最初的四條產線,就是以南方智慧製造基地同類產線為母本;而同樣來自深圳基地的伺服器產品技術解決方案,也無縫推廣到了墨西哥工廠。
可見,一家家本土企業的崛起,一家家大型科技企業的落戶,在壯大深圳自身產業綜合實力的同時,也讓深圳進一步成為“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方案”的制定者和推廣者,助力打造更長更深更廣的護城河。
另一方面,“遍地都是企業”,深圳正在向著全球供應鏈之都邁進。
作為全國市場主體和企業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擁有400多萬家經營主體,其中包括250多萬家企業,其中97%以上都是民營企業,平均每7個人擁有一家公司。

這些企業,覆蓋從世界500強、獨角獸、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到創新型中小企業的金字塔體系,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格局。
這些企業,有的本身就誕生併成長於深圳,從一家中小企業逐步發展成為龍頭企業,華為、騰訊、比亞迪,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截至2023年底,深圳已有10家世界500強企業,其中民營企業佔了8家,而全國入圍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一共只有38家。

更多企業,雖然不是誕生於深圳本土,但其發展與深圳崛起同步,與城市共成長,近年更是大力加碼深圳,將深圳作為製造升級和再出海的橋頭堡。
聯想,就是其中的典型。早在上世紀90年代,聯想就在深圳建立了工廠,近來又加碼打造了南方智造基地。
深圳及珠三角是聯想供應商夥伴最為集中之地,從比亞迪、立訊精密、TCL華星光電到欣旺達、航嘉,都與聯想建立了數年乃至長達20多年的合作關係。
藉助深圳“供應鏈之都”的優勢,聯想的智慧製造更進一步,而聯想的到來,也帶動了供應鏈的全面升級,助力更多中小企業崛起。
03
大中小企業協同作戰,則是深圳躍居全國“最強供應鏈”的重要支撐。
深圳雖然大型企業眾多,但中小企業數量更為龐大。
如果是改革開放初期,任何中小企業都不乏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可能;但在科技革命、產業競爭、加速“內卷”的價格戰面前,生存尚且承壓,想要上演“逆襲”奇蹟並不容易。
但近年來,深圳仍有一批中小企業脫穎而出,晉級為專精特新“小巨人”或“單項冠軍”企業乃至獨角獸,在細分領域成為全國乃至全球不容低估的存在。
目前,深圳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累計達752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95家,雙雙位居全國第二。
而省市級專精特新企業達1.2萬家,成規模的“四上”企業近5萬家,位列重點城市之首。

這些企業,到底如何從重重競爭中突圍的?
這就離不開供應鏈體系帶來的助力。一家“鏈主”企業的落戶,總能牽引起數百家乃至上千家供應商,並帶動一批新企業落戶。
作為亞大最強供應鏈企業,聯想的銷售市場面向全球100多個國家,但製造能力主要配置在國內,且均是圍繞著製造基地而展開。
聯想南方智慧製造基地量產一年多時間,已建立起龐大的區域供應鏈體系,90%的供應商都在深圳周邊,供應商送貨的距離都在1-1.5小時,形成了高效的“2小時”產業圈。
比亞迪、TCL華星光電、立訊精密、欣旺達、鈦方等企業就是供應商的代表,它們在成立之初就與聯想建立起合作,在聯想日益壯大的同時,這些企業也迅速成長為細分領域的龍頭。
供應鏈看起來只是生產關係的協同,但在深圳,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不僅深刻重塑供應鏈的內涵,也為中小企業帶來新的突圍可能。
“一線的經濟產業,三四線的教育”。作為中國經濟第三城、亞洲TOP10城市,深圳高等教育,不僅與北上廣相距甚遠,甚至不及中西部省會。
一般而言,大學、科研院所不足,科技創新自然不從談起,但深圳無論是創新強度、人均有效發明專利數還是科技叢集排行,在全國均是數一數二。
這背後就在於企業創新,尤其是大中小企業的協同創新、共享創新,讓深圳得以躋身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綜合國家科學中心的最高層級。
在深圳,一直都有“四個90%”之說——90%的研發機構、90%以上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投入、90%的發明專利出自於企業,這是與京滬最大不同之處。
這些研發,與其說來自龍頭企業,不如說是龍頭企業與上下游供應鏈企業協同創新的結果。
正如楊元慶所說的,“只有整個產業鏈協同創新,才能讓創新資源和效率最大化,讓產業鏈所有企業共同受益”。
聯想不是簡單的宣道者,更是這一理念的積極實踐者。
早在多年前,聯想就與比亞迪組建聯合實驗室,一起開發高能量密度電芯,打造出引領全球筆電行業電池技術,而這些底層技術最終又助力比亞迪刀片電池的橫空出世,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狂飆。

而成立不到10年的鈦方科技,雖然擁有“彈性波”相關核心技術,但最初並無市場,直到聯想將其應用到觸碰版上,並透過智慧製造加以賦能,彈性波技術終於在全世界完成首次民用化量產,鈦方也一躍成為“小巨人”。
對於毫無根基的初創企業來說,近年來面臨市場風險投資萎縮的尷尬,而政府引導性產業基金的總體市場規模不足,何以突圍成了一大難題。
面對這一局面,聯想創投主動送錢、送資源、共同開發客戶,為供應鏈的中小企業解決燃眉之急,這些企業如春秋電子、數碼大方等,已成長為專精特新企業。
去年,聯想南方智慧製造基地發起“光明計劃”,發揮鏈主企業優勢,利用自身智慧製造能力和強大供應鏈體系,賦能初創企業的發展。
無論是創投,還是“光明計劃”,都不是簡單的財務投資或短期扶持,而是著眼於長期和未來,立足於整個供應鏈的協同發展,是長期主義的體現。
前不久召開的重要會議指出, “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為大型企業、風險投資與中小企業的協同發展指明瞭方向。
總之,無論強強聯手,還是以大帶小,協同創新在聯想整個供應鏈上無處不在,在深圳更是不計其數,猶如一顆顆種子,最終成長為創新的參天大樹。
04
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城市,深圳處於大國博弈的最前沿,也走在企業“出海”的最前列。
從深圳出發,乘坐航班3小時可達東南亞,12小時可到達全球主要城市;而透過港口,每年3000萬集裝箱、2億多噸貨物,足以順暢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無論是物理交通上的連線,還是產業鏈供應鏈上的連線,都讓深圳成了企業出海的跳板。
近年來,無數本土企業從深圳出發走向全球,而許多大型科技企業也落子深圳,帶著整個供應鏈,開啟“再出海”的時代征程。
供應鏈“抱團出海”,尤其是本土供應鏈“鏈主”引領的抱團出海,成了深圳最受矚目的優勢之一。
“走出去”雖是大勢所趨,但不是每家企業都有在海外單打獨鬥的能力,而一些海外公司在進行全球產業轉移時,更傾向於打造新的本土供應鏈,國內傳統的供應鏈企業往往成了被拋棄的物件。
即使一些細分行業龍頭企業能夠跟隨出海,但由於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所有環節都缺乏話語權,加上貿易保護、逆全球化、技術脫鉤等風險的存在,不僅沒有獨立性,也難以大展身手。
與之對比,本土“鏈主”企業引領的出海,更具韌性和競爭力。
大型科技企業帶著眾多上下游供應商企業,開拓全球市場,不僅為中小企業提供借道“出海”的可能,也增強了中國供應鏈在全球的話語權。
無論是大型零部件企業,還是中小供應鏈企業,都能沿著龍頭企業的全球價值鏈條,不斷向上攀升、對外延伸。
用財經觀察家秦朔的話來說,這一輪出海堪稱“中國能力的全球化”——從在中國打造本土化的供應鏈,到在全球打造最中國的供應鏈。
這背後,最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且集“最國際的中國供應鏈,最中國的國際供應鏈”等優勢為一體的大型企業,應該主動擔起重任。
聯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為全球第一大PC製造商、第三大AI基礎設施和伺服器供應商,其市場遍佈全球180多個國家,海外市場佔比超過7成。
市場主要在海外,生產製造卻深度佈局在國內,聯想每年售出的1.5億多臺智慧產品中,90%以上產自中國製造基地,而其供應商更是遍佈周邊乃至全球,形成從市場到製造的雙重國際化連結優勢。
目前,聯想的供應商遍及全球5000多家企業,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就多達2000多家, 其中生產製造類供應商共約850餘家,包含中小企業約220家,各類專精特新企業超過40家。
正因為這一點,聯想連續多年蟬聯亞太最強供應鏈。
根據權威機構Gartner最新發布的2024全球供應鏈25強榜單,聯想集團連續第三年位列前十,繼續蟬聯亞太第一,併成為中國乃至亞太唯一上榜的高科技製造企業。
可見,當龍頭企業在全球市場“開疆拓土”之際,其供應鏈產業也能隨之將市場拓展到海外,從而形成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以供應鏈軍團的形式參與國際競爭。
05
城市與企業的晉級之路,往往不謀而合。
日前,在聯想全球供應商大會上,楊元慶在致辭中表示,深圳從貿易到製造再到創新之路,恰恰也是聯想40年來選擇的成長路徑。
沒錯,無論深圳還是聯想,都生於1980年代,一個從小漁村“發家”,一個從傳達室起步,都抓住了全球化、工業化、資訊化的時代機遇。
深圳最初藉助 “三來一補”和“前店後廠”切入全球外貿市場,隨後率先開啟“二次創業”,全面佈局高科技產業,近年將創新型城市作為目標,競逐新質生產力第一城。
與深圳類似,聯想也是以貿易為起點,進而轉型製造,隨後躍居全球第一大電腦製造商,近年來全力加強創新,逐步引領數字經濟、AI PC的新浪潮。
更有意思的是,無論是龍頭城市還是龍頭企業的崛起,受益的不只是自身,還能帶動城市群或供應鏈的共同成長。
超大特大城市,往往會經歷先虹吸後溢位再到協同發展的過程,而深圳正處於協同發展的新階段。
且不說深圳與周邊地區的地理邊界趨於消失,跨市交通、產業飛地、都市圈同城化的積極推進,讓周邊的東莞、惠州、河源、汕尾連通珠江口對岸的中山、江門、珠海等地,都能享受到明顯的溢位效應。

深圳的產業溢位,往往都是透過供應鏈的調配來實現的,而大型企業在其中發揮著關鍵力量。
可以看到,華為總部位於深圳,但其主要製造基地放在了東莞;比亞迪最先進的超級工廠,不是位於深圳本土,而是100多公里之外的深汕特別合作區。
同樣,聯想南方智造基地的供應商,並不侷限於深圳,而是遍佈東莞、惠州等地,而這些供應商在一開始很多都是中小企業。
20年前,聯想第一屆全球供應商大會召開之時,筆記本銷量只有幾百萬臺,供應商只有幾百家,但其中不乏比亞迪、立訊精密、航嘉、欣旺達等企業的身影,當時多數都剛剛起步。
時隔20年,第20屆聯想集團全球供應商大會舉行之際,聯想的智慧產品產量已超1.5億臺,全球供應商超過5000家,比亞迪、立訊精密等企業早已成長為細分行業巨頭。
可見,聯想向全球的進軍,正助力無數供應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一隅走向世界,而其業務的多元化,也進一步拓展供應商的能力集,從而形成正向迴圈,讓整個供應鏈更具韌性。
這已不是誰引領誰、誰反哺誰的產業模式,而是 “共享資源、協同合作、互相成就”的過程。
如今,當新質生產力成為大國戰略焦點,當AI攪動新一輪科技革命,聯想提出“AI for all”使命,走在產業變革的最前沿,勢必惠及更多的供應鏈企業。
正如楊元慶在致全球供應商夥伴的信所提到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區域發展如此,企業發展也是如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