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弱or裝病?德國竟是“病假世界冠軍”!倒讓德企坐不住了….

近期,德國關於病假期間支付薪資的問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導火索是德國安聯保險公司CEO奧利弗·貝特(Oliver Bäte)在2024年末接受《商報》採訪時提出的一項建議——重新引入“病假等待日”(Karenztag),即員工需要自行承擔第一天病假的費用。這一提議迅速在德國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
病假率創新高 企業慌了?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德國員工的病假天數持續攀升。根據Techniker Krankenkasse(TK)的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1月至11月,德國僱員的平均病假天數達到了17.7天,遠超2019年疫情前的14.1天。相對之下,歐盟國家的平均病假天數僅為8天,德國的高病假率顯得尤為突出。根據德國TK保險公司釋出的統計資料顯示,其中大部分是由於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流感等)導致,佔所有病例的35.4%
面對這一現狀,安聯CEO奧利弗·貝特在接受採訪時直言:“德國已成為‘病假世界冠軍’!”他強調,高病假率是導致2024年德國經濟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沒有如此高的病假率,德國經濟在2024年本應增長0.5%,而不是萎縮0.3%
由於員工在病假期間仍能領取薪資,這一政策導致僱主每年需承擔高達770億歐元的病假工資支出,同時,醫療保險系統還需額外支付190億歐元,這兩項費用合計約佔社會福利總支出的6%。因此,他還表示,若能恢復“首日病假無薪”制度,國家每年有望節省大約400億歐元的開支。
病假等待日
病假等待日(Karenztag),這一制度意味著員工因病缺勤的第一天不會獲得工資,但如果能夠提供醫生開具的病假證明,僱主則應從第二天起繼續支付其工資。這一制度在50多年前較為普遍,但自從1970年《持續報酬法》在西德實施後,“病假等待日”便被廢除。德國統一後,這一法律也在1990年代初被全國範圍內採納。
相比之下,“病假等待日”卻在歐洲其他國家並不少見。瑞典、西班牙和希臘等國家均實行了病假工資生效前的“等待日”政策,而且這些國家員工缺勤率相對較低。在瑞典,僱主只從僱員缺勤的第二天開始支付其工資的80%;在英國,法定病假工資從缺勤第四天起開始支付;在愛爾蘭,則沒有國家法定病假工資的規定。
現行病假規定
根據德國勞動法和僱傭條例現行規定:
  • 僱員在入職工作4周後可享有6周的病假,並且僱主至少支付其6周的全額工資。但員工需要從缺勤第四天起提供醫生證明,以繼續獲得工資。如果工作合同中有特別規定,員工可能需要更早提交醫生證明。
  • 僱員可透過電話開具病假證明,透過電話開具的首次病假證明最多可以持續5個自然日。
  • 在職父母因子女生病需要照顧而無法工作時,有權享受子女病假津貼

    每位父母每年擁有15天病假津貼,單親父母則為30天。多子女家庭的每位父母每年可最多享受35天病假津貼,單親父母最多為70天。

工會強烈反對該提案
▲聯邦勞工部長 Hubertus Heil與衛生部長Lauterbach 
恢復“病假等待日”的提議一齣,德國工會聯合會(DGB)和德國金屬工會(IG Metall)紛紛表態,稱其“極為無禮且有害”。DGB董事會成員安雅·皮爾指出,早在新冠疫情前,大約70%的員工每年都會至少一次帶病上班,且平均每年有近9個工作日是在生病的情況下堅持工作。而這種“唯出勤論”(Präsentismus)極有可能導致員工因害怕經濟損失而帶病工作,危害自身健康並可能傳播疾病,從而產生高額的後續成本。
該不該恢復“病假等待日”的背後,其實不僅是錢的問題,更是僱主與僱員之間的信任問題!比起在“錢”上動腦筋,一味想省錢,倒不如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更加健康、靈活的工作環境,讓員工更有歸屬感、企業更有競爭力!
Quelle:
https://www.tagesschau.de/inland/heil-lauterbach-karenztag-100.html
https://www1.wdr.de/nachrichten/krankschreibung-karenztag-allianz-100.html
https://www.zeit.de/arbeit/2025-01/allianz-versicherung-baete-lohnzahlung-krankheitstag-karenztag
https://www.focus.de/finanzen/news/brisanter-vorstoss-von-oliver-baete-inakzeptabel-cdu-sozialfluegel-lehnt-ersten-krankheitstag-ohne-lohnersatz-ab_id_260610573.html
往期回顧
01
02
03
04
END
瞭解更多留學資訊,歡迎詳詢我們專業的顧問老師們:
北京/武漢中心
李老師
成都中心
劉老師
南京/上海中心
劉老師
廣州中心
高高老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