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航勝訴了,然後呢?

一年前,編劇史航被多名女性聯合指控,涉嫌言語、行為上的性騷擾。
輿論發酵後,史航選擇透過法律維權。
如今結果出來了
——史航勝訴。
當事人@黑尾鷗1988 在微博置頂了道歉,表示法院判決,認定:
“我在博文中關於史航對我性騷擾的內容失實,且部分表述具有侮辱性,致使其名譽受損。”
很快,史航回應了這份“道歉”。
他表示:“法院結合向各方調取的證據以及@黑尾鷗1988 當庭陳述等案件證據查明我從未有過任何性騷擾、pua的行為,並認定@黑尾鷗1988(化名小默)向《三聯生活週刊》及蘿貝貝提供的採訪、投稿內容均屬誹謗。”
評論顯而易見分成了兩派。
一方肯定史航的堅持。
“只知道寫小作文,就是別有用心”,讓那些張口就來的誣告者知道厲害。
另一方則依舊懷疑。
“沒有證據,不等於完全清白”,勝訴也不能否認“性騷擾”的存在。
以前總覺得有了判決,就有了板上釘釘的確鑿結果,能夠取信於人。但現實是,人們的態度越來越只以自己的立場為轉移。
信或不信,只在一念之間。
讓我們回到去年4月,從頭說起。
當時,某出版社創始人被指控“性侵女下屬未遂”。緊接著,包括南京先鋒書店某員工、某青年作家等在內的多位文化圈人士被爆料有類似行為,引發了文藝圈小震盪。
這把火很快燒到了編劇史航。
先是,知名不具的“匿名投稿”:
“怎麼還沒有人出來錘SH”,
“我身邊有兩個女性都曾被他動手動腳
性騷擾過”,
“據描述畫面巨噁心。”
接著,點名道姓的明示:
史航是“有文化的流氓”
“但僅限於動手動腳啥的。”
後來,細節充實的長段爆料:
“史航曾經在言語和肢體上
對我進行性騷擾,
在私人及公共場所未經許可
聞我的頭髮,親我的耳朵。
當第一位“親歷者”講出故事後,爆料從豆瓣發酵到微博,#史航性騷擾#隨即掛上熱搜,炸出另外十餘位爆料者,前赴後繼地參與指控。
“十幾年就騷擾過我女同學。”
“下車時丫就突然撲上來了。”
“強行親耳朵舔耳朵是真的。”
“十多年前就是慣犯了…有恃無恐。”
“被壓在牆上親。”
“將那條整天留著涎水的舌頭伸進耳朵。”
這些指控或是由當事人自行釋出,或是以私信投稿的形式被某些大V發出。
眾人描述中,史航的形象相當一致。
——他會充分利用自己在文藝圈的身份便利,主動在工作場合中結識行業內的合作者,或是社媒上有過留言互動的粉絲群體。
爆料者們表示,在交流或工作過程中,多次得到過對方沒有邊界感的試探。
然後逐步發展成,用語言和肢體進行猥褻和挑逗,很多文字被包裝得文藝曖昧,好像彼此之間真的存在某些隱晦不清的桃色關係。
如果進入較為私密的場合,對方還會直接上手,撩頭髮、摟腰、親耳朵。
出於不同原因,不少人沒能當面拒絕。
有一些女孩,曾經對他有著某種仰視的濾鏡,認同他在文藝創作中的能力或才華,恰如房思琪對她的老師,所以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也有一些,因為工作上存在合作關係,“不能得罪,只能陪著笑臉儘量躲閃”。
媒體自然沒有放過如此大的新聞。它們的報道讓事態進一步升級,公眾情緒走向了高峰。
更多受害者站出來指控史航的同時,行業內多家機構陸續宣告與史航解除合作關係。
一時間,史航彷彿被逼入困局。
他沒有沉默,兩次做出回應。
先是發微博直接否認:
“情緒我理解,情況不屬實”。
還強調,“給自己相識的女性帶來這樣的感受,是我真正的失敗,十分歉疚。”
顯然,如此蒼白的回應無法讓人滿意。
當即有五名受害者聯合發聲,表示不認同也不接受史航的說法,拒絕對方把“被冒犯和侵害的事實”,輕描淡寫地歸結為“情緒”。
其中就包括剛剛道歉的@黑尾鷗1988。
部分聊天記錄被公開,用以證明史航確實存在“性騷擾”的行為。
第二天,史航再次主張“不存在性騷擾”。
他表示,自己和幾位當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往”,其中包括“有過穩定關係的前任”
所以看似露骨的言語只是情侶之間心知肚明的挑逗與調情,不必上升到“性騷擾”的高度。
為了證明自己“從未違背女性意願”,他也公開了與其中兩位女性的聊天記錄。
其中一部分比對方公開的,更為完整。
*上下滑動檢視更多
聊天記錄中涉及到不少難以界定的曖昧用詞,以及有來有往的對話:
“我也是為了跟你幽會。”
“現在流行生撲。”
“你今天的屁股好緊繃。”
“那你還說我穿得醜。”
“期待你的露背裝。”
“你不去我就不去了。”
以至於,輿論變得兩級化。
一方認為,這些聊天記錄有來有往,怎麼看都像是調情互撩,而非單方面的騷擾。
女方只發刪減版,明顯也是因為心虛。
另一方聲稱,很多內容是女生“強裝鎮定,強忍憤怒,保持禮貌,假裝幽默”的話術。
是不想回應,但迫於合作關係或其它原因,不得不進行回應的結果,甚至怕人看出拒絕。
還說史航曬聊天記錄的行為,堪比“自爆”
這時,“史航受害者聯盟”成員之一@黑尾鷗1988,即小默,再次釋出長文講述心路歷程,否認自己曾經是史航的前任。
她自省說,或許是某些沒有拒絕的行為,讓史航誤會他們真的是兩情相悅的。
然而此時此刻,質疑的人變多了。
不乏有人冷嘲熱諷,說這一個個受害者都只知道寫“小作文”,只知道玩弄輿論,能不能直接甩證據放錘、直接報警?
對此,她的解釋是:
“報警不是一切問題的最優解。”
“不好解決時隔多年才反應過來的性騷擾。”
“就算報了,他也進去了,能拘幾天?”
雙方各執一詞,事情陷入了僵局。
網際網路上永遠不缺新的話題。再兇猛的爆料,都會不知不覺淹沒在時間裡。
就在很多人逐漸淡忘這事時,史航第三次回應:“於2023年6月12日向法院提起了訴訟,又用了6個多月的時間,終於透過法律程式知曉了部分匿名控訴我的人士的真實身份。”
他口中的真相,大致可以總結為三點:
第一,
自己與包括小默在內的兩位指控者間的“男女朋友關係”,屬實
更多聊天記錄被公開,證明對方曾主動示好,不存在所謂的“被動抗拒”。
否則對方也不必主動發來這樣的訊息:
“發現還是會想你的。”
“哄好了我才能跟你撒嬌,
可是我老早就想你了。”
“我上午有大庭廣眾地親你呢!”
。。。
*上下滑動檢視更多
第二,
某些指控者口中的“不認識”、“普通朋友”、“年輕不懂事”,完全是“不實指控”
她們的評論互動,亦是“早有預謀的合作”
第三,
那些道聽途說的、關於“我朋友”“我同學”的遭遇,都是“謠言”
*上下滑動檢視更多
懷疑的種子一旦埋下,總是很難拔除。更何況,娛樂圈早就讓起訴的門檻低到了地下室。
簡單加上造謠的大字沒能說服所有人,總有人會疑惑:“所有人都在說謊嗎?”“為什麼偏偏指控你呢?”“難道你一旦問題都沒有嗎?”
此時此刻,史航的支持者挺直了腰桿,“別廢話,讓證據說話”,“不曬證據是不敢嗎?”
後來,小默又寫了很多文字回應。
對方口中的戀愛關係,被她視作“一場始於性騷擾、終於PUA的霸凌”
她認為,自己因為對方性騷擾的行為,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認知混亂”,產生了“他對我情不自禁說明他愛我”的邏輯,進一步導致自己“對騷擾犯產生疑似戀愛的錯覺”。
就像她曾經用來類比的,房思琪。
受這種錯覺的影響,她與史航開始了有來有往的交流,也就是聊天記錄裡所謂的“主動”,即史航口中的“戀愛關係”。
但是。
她堅持,不能因為後期那段經歷存在,就否認前期的性騷擾並不存在。
再退一步。
她大膽地問,就算當時真算男女朋友,後來呢?所謂分手以後的這段聊天,又算不算騷擾?
這些解釋被很多人視作一種嘴硬。
開始有人覺得應該雙方各打五十大板,反正都不是什麼“好人”。

之前的幾篇長文裡,小默輸出過很多情緒激烈、鏗鏘昂揚的口號。
“我是來掀桌的,不是來吃席的。”
“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正義不會來拯救我們,我們才是壓倒邪惡的正義。”
動人嗎?
確實動人。
但情緒不能代替證據。
因而回到當下,結果是——史航勝訴。
具體的判決書沒有公開,無從知道雙方到底提供了什麼證據,又有哪些論述被斷定失實。
單論結果。儘管史航勝訴並不代表控訴者一定存在主觀意義上的誣陷,但至少代表史航提供的證據,比小默等人的證據更為有效。
而如果小默等人堅持控訴性騷擾,需要提供的是更有說服力的證據,而非口號。
這並不影響支持者依舊存在。
由於“性騷擾”確實存在難以取證的問題——很多人甚至無法在第一時間意識到某些行為屬於性騷擾,等反應過來早就沒機會取證了——因而總有人不完全認同法院結果,認為其存在漏洞。
他們在小默的評論區“報團取暖”,誇讚她能夠站出來發聲,已經足夠勇敢。
但事情已經演變為又一次的“狼來了”
讓人情不自禁地擔心,當公眾情緒反覆被挑逗、被引導向司法的反方向時,會不會讓取信於人的成本越來越高,對以後得維權越來越難。
有人想起朱軍的官司,感慨“小作文”之風盛行,導致“人如此容易被毀掉”。
而諷刺的是,史航當時對朱軍事情的評價是“哪個女孩會用自己的清白開玩笑?”。
如今相似的事情在史航身上重演,很難不讓人感慨,多年前的子彈還是正中了自己的眉心。

其實從這些爭論也能看出來。

現在事實已經不重要了,立場才重要。
任何事情,最後都會變成不同立場之間的交鋒。任何事實,都會成為不同身份,不同立場之間人強化自己這邊共識,打擊對面的武器。
現在比較諷刺的是,一群其實根本算不上弱勢群體的人,用自己是“弱勢群體”作為幌子,然後去欺負另一群可能更弱勢的人。
用一個個標籤把人群切割開,並且認為不同標籤的人不可能屬於同一陣營,杜絕不同群體間任何對話的可能。
最後就是每個人守著自己身上的標籤喊口號吧,越喊越過分,越喊越極端,越喊越相信自己喊的是真理。

身份政治可以讓人對一個無冤無仇的人破口大罵。


可以讓人在一個身份群體中感受到力量,體會到“集體的溫暖”。


可以幫助迷茫的人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


如果這就是你們想要的,那我尊重你們。


但我還是覺得比起一個人先天是誰,還是TA後天的經歷,包括接受了什麼教育,完成了怎樣的成就,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更重要,更能代表TA。


我還是覺得應該一個一個地去認識朋友,一個一個地辨別我們該幫助的物件。

縱然大家都在喊口號,都在追求短平快敘事,我們還是應該盡我們所能的,儘量把完整邏輯想明白了,能改變一個人就改變一個人,就算無法說服任何人,自己能想明白,也是好事。
美國已經意識到這樣的“政治正確”和“身份政治”有問題了,在積極自救。

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啊。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6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群了,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