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昕然,還好沒成為安陵容

自開播以來,母女情感真人秀《是女兒是媽媽》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討論。
節目中的四對母女,呈現了多樣化的代際關係。
其中,安陵容扮演者陶昕然的家庭關係和她從小被打壓式教育的經歷,讓網友狠狠共情。
中國式家長和子女之間的關係,為何總這麼彆扭?
近來熱門綜藝《是女兒是媽媽》,貢獻了不少探討親子關係的話題。
其中陶昕然這條線是最引發熱議的。
作為近些年最常被大眾討論的角色「安陵容」的扮演者,不少觀眾都曾試圖探究她能夠將這一角色的謹小慎微、自卑敏感演繹得入骨三分的原因。
陶昕然在《甄嬛傳》中飾演安陵容 
安陵容習慣性地顯露出了自己的「討好型人格」©甄嬛傳
終於在這檔節目中,找到了最根本的答案。
節目裡,陶昕然與強勢的、總在打壓的媽媽陶躍娣之間的相處,總繃著一張弦,彷彿「安陵容原生家庭再現」;
但在養育女兒何陶的過程中,又彷彿藉此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將自己重養一遍。
以至於如今的陶昕然,沒有自卑敏感,反而落落大方、溫柔又有力量。
回看陶昕然與媽媽那些年的對抗,堪稱最典型的中國式家長和子女之間的關係。
看懂了她們,也就讀懂了為什麼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都執著於把自己「重新養一遍」。
陶躍娣是典型的「虎媽」形象,當了三十多年的中學老師,最執著成績這件事。
她要求陶昕然拔尖,考高分還不夠,要滿分才行。
一次陶昕然考了98分,放到別的家長那都得是想辦法獎勵的分數,但在陶躍娣這裡,卻遭到嚴厲的打罵:

要是粗心,那就不應該。

小學三四年級時,陶昕然考了全班第四名,結果遭到陶躍娣一頓打。
在陶躍娣看來:

前面還有三名呢,我那個時候打她,都是為了煞她的威風,不讓她驕傲。

陶躍娣會使用拔去葉子的竹條,生生打在陶昕然脫了褲子的屁股上。
即使陶昕然疼到忍受不住哭出聲,也得馬上「不許哭!」
直至今日,陶昕然在講起這段往事時,臉上仍是抑制不住的難過和失落。
她不理解:

為什麼要做那個最好的?不是第一名就不配存在嗎?

這樣的教育方式也延續到了下一代,節目中陶躍娣陪同陶昕然和孫女何陶一起去超市挑選禮物。
何陶先是想要積木,後來又被水粉畫吸引,但這些都不入陶躍娣的眼。
她拿起一本算術題冊《十以內的分解與組成》,說著「這個蠻有意思的。」
但何陶顯然不想要這樣的「實用性禮物」,她又繼續在超市裡尋找著,被玩偶吸引。
結果陶躍娣急匆匆搶話:「家裡太多娃娃了。」
而後又催促著要回家做飯,硬生生打斷孫女挑選禮物的程序:「今天姥姥還有任務,回家,今天不買了。」
在節目組採訪時,陶躍娣也並不認為這樣的方式有任何問題,而是堅持這是在給孩子培養抗挫能力。
很多人看完這期節目,明白了陶昕然「為什麼能把安陵容的謹小慎微演得那麼好了」。
但陶昕然不是安陵容,她沒有養成逆來順受的性格,反倒在憑藉《甄嬛傳》安陵容一角大火後,對母親作出反擊:

我的成功是因為我自己,不是因為你的教育。

這樣的親子關係,可能是很多人原生家庭的縮影。
打壓與反抗、否定與推翻,許多人終其一生活在與父母的對抗與鬥爭中。
而這樣的教育理念,通常也是一代又一代影響與傳承下來的,從陶躍娣的名字中或許也可以對她的童年經歷窺得一二。
但「陶昕然」們決定不再繼續下去,因為淋過雨,她們決定撐起傘。
當了媽媽後,陶昕然要求自己:

我絕對不可以用,小時候我媽媽對待我的方式,來對待我的女兒,絕不。

所以在超市挑選禮物的環節,她努力幫女兒隔絕來自外婆的隱形控制,在女兒看向玩具時告訴她:

玩也沒問題,你喜歡最重要。

在陶躍娣反覆催促著離開時,她也耐心告訴陶躍娣不要這樣做。

在陶昕然看來,答應了要送孩子禮物,就應當讓她好好選擇自己最想要的。
否則「商場那麼大,她想去看,結果我們拿了就走,那這算什麼獎勵。」
在類似這樣的問題處理中,陶昕然都堅定地站在女兒這邊。
包餃子的片段裡,女兒想包草莓餡和榴蓮餡的餃子,她也不拒絕,任由女兒發揮創造。
還逗女兒:「我都太羨慕何陶了,怎麼有一個這麼好的媽媽,榴蓮餡兒也讓包,草莓餡兒也讓包。」

陶躍娣覺得孫女吃飯太慢,陶昕然就回懟:

她為了去適應,自然而然會去改變的,我就相信她在學校吃飯,一定比在家裡吃飯快。

女兒難過想要大哭,她也耐心開導:

難過的時候,媽媽也會哭的,你現在難過,媽媽理解你,所以你哭一哭吧。

陶昕然在努力讓女兒擁有一個幸福自由的童年,也以此治癒自己的童年。
這樣的故事,我們似乎也曾在另一位女明星的身上看過。
因為出生是女孩身份,伊能靜和媽媽被爸爸拋棄。
媽媽痛苦不堪,將「生不出兒子的罪惡感」強加在伊能靜身上。
爸爸留下很多債務,致使伊能靜很小的時候就要肩負起為家裡還債的壓力,如果不去賺錢,別人就會來家裡潑油漆。
沒有感受過良好家庭氛圍的滋養,也沒怎麼接受過來自父母的愛意。
但她卻在成為母親後,變成了為兒女「撐傘」的那個人。
無論是在社交平臺上隨性大方的恩利,還是在節目裡天真可愛的米粒,都不難看出是在滿滿的愛與尊重中長大的。
或許正是因為「陶昕然們」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明白糟糕的教育方式對自我的傷害。

於是她們在成年後努力靠事業重塑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修正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也重新認識童年的自己,彌補當時所有的缺憾。
陶昕然和伊能靜的童年,就像是網上常常提起的「原生家庭」。
雖然原生家庭,顧名思義是指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之前,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
但很顯然,在近些年的網際網路中,這一詞語不再是中性詞,而指向不好的成長環境。
「逃離原生家庭」等片語充斥網際網路,「斷親」「重養自己」「掃興的父母」等話題更是熱議不斷。
在各大社交平臺,你都能看到無數條帶著這樣關鍵詞的標題。

而裡邊故事,大多是「控制慾極強的父母」「重男輕女的家庭」「嚴苛到不近人情的家庭教育」「總被父母忽視」等等常見敘事。
這或許也正是許多明星家庭教育方式出圈、星二代走紅的原因,他們不僅物質滿足,還被愛、被尊重、被給予自由。
但意識到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或許只是一個起點。
大家已經不滿足於看到問題,而是尋求解決辦法——「重養自己」。
並非簡單的重新開始過自己的人生,也包含著對以往經歷的和解,和重新探索、理解、接納自己。

畢業參加工作後,我把牙齒矯正了。
自己花錢讀了研,做了近視眼手術。
上班後買了以前不讓買的專業長板,現在學得有模有樣。

當越來越多的人嘗試「把自己重新養一遍」,也就意味著更多人逐漸摸索到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的方法,擺脫「乖孩子」、「要聽話」的規訓。
他們不再執著於評判父母的孰對孰錯,看清了家庭關係本就沒有滿分答卷。
於是他們決定開啟自己的人生答題卡,不再被陳舊的、既定的人生答卷所影響。
重構自己擁有掌控權的世界,重新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也重新養育最真實的自己。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
撰文丨姜姜
編輯qko
主編丨眠去
出品丨麥子熟了工作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