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弟姐妹們
你能想象,丈夫會叫不出自己妻子的名字嗎?
還會在妻子的產房外稱呼她為小王嗎?
近日,
“家屬叫不出產婦全名護士拒給娃”的話題衝上了熱搜第一
引起諸多網友的關注和討論。

事情是這樣的。
9月12日,在貴州畢節,
一名護士抱著新生兒走出產房,產婦家屬早已等候在外。
護士見狀,詢問家屬產婦名字,
本來是挺簡單的事,只要對好名字,就可以把新生兒給家屬,
誰知道家屬卻叫不出產婦的名字。
一個女性家屬說:
“叫王 xin wen。”
見此,護士眉眼凌厲,眼色突變,怒斥:
“媽媽的名字都記不住,我怎麼把寶寶給你!”

一旁的男性家屬說:
“小王,喊小王喊慣了”
後面又說:
”王胡群。”
警惕的護士沒把孩子交給他們,
而是叫家屬在門外等待,並把新生兒抱了回去。
網傳的影片只有短短十幾秒,但卻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網友議論紛紛。
熱評第一,點贊高達6.3萬的評論是這麼說的:
“叫小王……我的天,連個名字都沒有,純純一個生育工具嗎?“
”這什麼家屬,居然連產婦的名字都不知道!”
”叫小名可以理解,叫小王就理解不了,感覺跟上司叫下屬一樣。”

更有網友開始懷疑產婦是不是被拐賣的。

事實上,網友有這些擔憂太正常了。
畢竟,
一個女人從懷孕產檢到辦理住院生孩子,有太多次需要核對名字身份,
作為家屬,就算平常記不住,
那麼在醫院那麼多次,還記不住嗎?
或者說,一直以來,產檢等,都是產婦自己一個人辦理的?
再細想,如果是遠方家屬記不住尚且還能找補,
但作為產婦最親近的丈夫還記不住,那真的是不可原諒了。
因為這背後,可能是丈夫對妻子的不重視。
在妻子生產的特殊階段,連妻子名字都記不住,很難想象平日這一家對產婦的態度。

因此,網友對這位產婦的境況十分擔憂。
好在,9月14日,這位產婦出來回應了。
據悉,產婦名叫王胡群,這胎是她生的第四胎。

她說:
“他們只知道小名,不知道學名。”
“其實在我們農村,也有很多老人都只知道小名,不知道學名。”
除了解釋家屬叫不出她大名的原因外,她還補充道:
“我們一家人關係也挺好的,婆婆對我也挺好的”
“然後坐月子,也是小姑子和婆婆一直在照顧我的。”
事情發生後,環球時報隨機採訪了街頭路人對此事的看法。
大家對自己的兒媳、兒婿,媳婦對自己的公公婆婆的名字,都是知道的。
即便日常可能不叫大名,但是大家至少都清楚。

所以反觀這位產婦家屬的表現,才讓多數網友擔憂產婦在婆家的待遇。
從產婦發出的影片來看,她面帶笑容,耐心向網友解釋,
也一再強調婆家對自己很好,
至少可以看出她目前的家庭氛圍確實還是可以的。
所以,對於產婦的回應,部分網友表示尊重祝福,更多網友則是:
“只要一家人對你好,其他都不重要。”
此事到這就結束了,但從背後折射出來的事物意義,我還想在這裡和大家討論一下。
▼
一個是這件事中,
護士的表現真的是太讚了,幾乎沒有網友對護士的做法有意見。
作為護士,她盡職盡業,
面對家屬,她謹慎對待,
看起來似乎還有點不近人情,不輕易把新生兒交過去,
嚴格遵守護理工作中的三查七對制度。
三查七對,是護理工作最基本制度,
三查指的是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後查,
七對指的是查對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時間、濃度、用法。
這個制度是20世紀50年代,由黎秀芳提出,
目的是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據知乎網友李昕的說法,
在醫院需要找家屬時,會先喊床號,請家屬來,
再讓家屬口述母親姓名。
等家屬正確口述姓名之後,還會要求家屬自述自己的姓名,
核對是不是預留的陪護人員姓名。
護理專家鄭旭娟說,新生兒交接即便不同醫院的流程有不同,
但共同特點都需要確保家屬的準確性,
其中一項就是要明確產婦姓名。

所以,這位護士這個做法,真的不是太謹慎,反而是規範做法。
他們是為了新生兒安全,也是為了家屬利益。
如果不查清楚,萬一對方是人販子怎麼辦。
尤其是產科還是很容易出現各種情況的特殊科室,
有很多人販子偷孩子,病人家屬偷別人家孩子等等情況。
2021年4月,湖南株洲就有一個父親去警局報案
說自己妻子剛生下來的一對龍鳳寶寶,但是女兒不見了。
後來經過警方偵察,
才知道是一個女子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偷偷進來偷走了孩子。

所以,醫院的嚴格規範都是有意義的。
因為很多時候,很多悲劇就發生在一瞬間的疏忽和大意上。
我突然想起前陣子看到的一條微博,
說醫院的每條看似不近人情的規定都是血的代價和教訓換來的。
其中有個網友就說,自己是學護理的,護士的三查七對,都是用教訓換來的。
還有的網友說,
在新生兒科,有人跟你說要去繳費,讓你幫忙抱孩子千萬不要抱,
他們院就有個護士抱住了,然後媽媽把孩子直接丟醫院跑了。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醫院的某些奇怪不近人情的規定,
真的還是要儘量去理解。
我們要相信醫護人員的專業和敬業程度,不是每個人都是湘雅二院的劉翔峰,
我們的醫護隊伍裡更多的是為我們排疑解難的天使們。
說回貴州產婦事件中的護士,她的這個舉動也大快人心。
作為女性同胞,她因家屬叫不出產婦名字而生氣。
影片中,可以明顯看到她的神態轉變。
她知道,女子懷胎十月的辛苦,知道產子的辛苦,
也知道產婦是花了多少力氣,付出了多少才生下了孩子。
她沒想到的是,在產房外等候的家屬竟然連產婦的名字都叫不出來,
所以才在後面其實隱約從影片中可以聽到有人喊對了產婦的名字的,
護士卻還是生氣地說讓他們等待在原地。

這個做法,除了是為保證孩子的安全,再去做家屬身份確認外,
或許也是護士作為一個女同胞,在當時情景下,看見家屬對產婦不重視的憤怒。
▼
在我們都為護士負責任的行為點贊時,
我還想提一個點,
是一直被忽視的女性名字。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女性這種稱謂情況?
很多地方的農村女性,大名都被掩蓋了。
沒結婚前,是王家丫頭或林家妹子,
結婚後就是李家媳婦,再有就是叫小名,
身份證上的名字基本很少有人知道。
在農村,這樣的稱謂習慣有太多,我們需要尊重。
但是,貴州這位產婦家屬不知道產婦名字還是有點太離譜。
畢竟,親屬、親戚朋友間平常叫小名是顯得親近,
但記住大名,是一種對人必須要有的尊重。
因為在中國,人名是非常特殊的。
它既是一個人的名片,也是父母對孩子的美好願景和寄託,
也是父母給孩子的禮物。
新生兒的名字,一家人都十分重視。
很多人會為了個名字去翻遍字典,
也會為了孩子一生順遂去問大師,
甚至有些地方還會根據孩子的生辰八字去測算,
為的就是給孩子一個最好的名字。

即便不叫大名,但起碼要知道,畢竟這是一種禮貌,是尊重,是重視。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上個世紀比較常見的名字,
招娣、盼娣、念娣等,它們表達的意思都是想要生兒子。
為女兒取這些名字的父母他們不見得是不愛女兒,
只是,這種名字本身還是藏了對女性的輕視不滿。
如今的父母,大多受過教育,重男輕女現象越來越少。、
但是我們也要警惕某某媽、某某媳婦這種叫法。
為什麼呢?
因為到現在,還是有很多女性的名字都被掩蓋在各種身份下了,
她們是誰的媳婦誰的媽,但說起大名,大家可能都不知道。
不少人可能覺得這樣的看法有點上綱上線,為了一個名字不至於此。
但是長此以往,潛移默化中,
她們很可能不再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而慢慢活成丈夫或孩子的附屬品。
韓劇《請回答1988》裡,
東龍媽媽趙秀香是一個職場女性,平日兒子喊她”趙部長“,
是很厲害的保險銷冠。
退休後,她在家照顧孫子,卻很不習慣,於是離家出走。
後來,她回來後和豹子女士她們聊天,說:
"我的人生一直被叫做大龍媽媽,東龍媽媽”
“我不高興這樣,我的名字叫趙秀香。"

她的話說完,在場的其他三人都愣住了。
我不知道那一刻其他三人在想什麼,
但是,
女性結婚後那個獨立的“自我”確實是被逐漸隱沒在各種社會角色裡。
可是,我們要知道,女性即使是某個人的妻子,是某個孩子的媽媽,
但仍是她自己。
她的大名,是她這個個體區別於其他人、其他身份最大的外在標籤。
因為這個大名,她就不再是誰的妻子誰的媽,不再是誰的附屬,而是她自己。
當我們喊一個女人的大名,而不是某某媽媽、某某媳婦時,這一刻,我們喊的才是作為獨立個體的她。
這樣,無論她是在家庭,還是在職場,
都是她作為一個個體而不是附屬,在為自己的選擇奮鬥。
最後,點亮【在看】+【贊】,希望所有女性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要丟掉自己的名字。共勉。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家屬叫不出產婦全名護士拒給娃,專家: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
原創:圖圖 編輯:盼盼 設計:小白
行動派(id:xingdongpai77),在這裡,用行動創造每一個當下。關注我們,一起成為行動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