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職場的工程師,請查收這份新手指南!(上)

又是一年畢業季,在過去的一個季度裡,越來越多的同學陸陸續續地進入了職場。從培養計劃清晰、考試標準固定的校園到成長路徑不明、評價體系多元的職場,人生從有限的遊戲變成了無限的遊戲。
Richard大概算是一個把人生這場無限遊戲玩得很好,甚至玩成了自定義模式的典型代表。因此,我們邀請他來聊聊作為一個新手工程師,如何從心態上和能力上適應學生到職場人的身份轉變。
本期要點
1. 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指什麼?有什麼差異?
2. 初入職場的新人如何玩好這場無限遊戲?
3. 職場新人如何找到一個好的mentor?
本期嘉賓
Richard
Richard的經歷有點像個"global citizen",初中畢業後在新加坡就讀高中,之後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取得電子工程學位,後來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Haas商學院獲得MBA學位。
在美期間,Richard先後就職於微軟西雅圖總部,金融科技公司Square lnc灣區總部,擔任軟體工程師和技術負責人職位。2020年底回到國內加入螞蟻集團做金融科技方向——但做了一個職業轉型,現負責公司的技術戰略及新興業務拓展,關注工程思維和工程文化在開源開放商業場景下的應用。
Richard相信工作之外時間的分配,會帶來差異化成長和對於人生的獨特探索。
首先,恭喜你們來到無限遊戲,祝你們探圖愉快
Q1
為什麼說從校園到職場,是從有限遊戲到無限遊戲呢?
首先我們可以先討論一下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的概念——有限遊戲比如高考,具有明確的標準、時間線和勝負判定,參與者知道競爭對手是誰,並且可以透過具體的規則贏得比賽。這種遊戲強調短期內的成敗與得失。高考就是典型的有限遊戲,具有清晰的目標和結果。
無限遊戲則不同,它沒有明確的終點,參與者持續在挑戰自我,比如跳高這項運動,運動員在不斷追求新的高度。雖然每一次挑戰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過程中的成長和突破是無止境的。無限遊戲強調的是長期的自我提升,而不是短期的勝負。
在職場中,很多人剛開始會用有限遊戲的思維去處理競爭,比如試圖在團隊中勝過其他同事,透過這種方式獲得晉升和績效獎勵。但這種有限遊戲的邏輯在職場中往往會遇到瓶頸,因為其僅關注短期目標,而忽略了職業發展的長期性和不確定性。實際上,職場更像是一個無限遊戲,需要持續的學習、成長和適應。
Q2
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的核心差異是什麼?
高考等有限遊戲有明確的勝負標準和評價體系,但生活並非單一維度的評估,個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體驗始終存在,不論是有限還是無限遊戲。
有限遊戲的核心在於其評價標準是固定的,遊戲的終點是勝負的判定。而無限遊戲的特點是沒有固定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隨著環境、角色、公司等因素不斷變化,甚至公司內部的評價體系也可能隨主管或團隊的變動而改變。
Q3
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的激勵機制有什麼區別?
在學校,激勵機制相對固定,主要透過考試成績的排名或獎項來體現。而在職場中,激勵的形式更加多樣。
激勵可以來自個人的成就感。比如,開發出有重大影響的技術或專案,這種成就是可測量的。另外一種成就感則是透過影響和幫助他人帶來的滿足感,尤其是當一個人的工作放大了團隊的整體效益時,個人的貢獻也會帶來正向的激勵。
另外,可能的激勵並不來自成就感,而是來自於一些看似簡單的工作的完成。比如說,一個人的職責是報賬、報稅,確保公司運轉正常。雖然這些任務本身比較單調,但ta很喜歡ta的團隊,即使在每個月的結算期間忙得像打仗一樣,過程緊張卻充滿樂趣,正是這種團隊氛圍帶來了正向的激勵。
在談到工作的目標時,我們並不是單純為了完成某個任務或贏得某次勝利,而是為了實現更長遠的事業。一些人可能希望成為知名的產品經理,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做產品本身就是一種成就感,無論在哪家公司工作,他們最終的成就感來源於使用者使用並受益於他們的產品。
這種無限遊戲的核心在於,評價標準多樣化,不再有單一的參照系,路徑之間也不具備可比性。每個人的職業節奏各不相同,有些人在兩到三年內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另一些人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甚至更久。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達到某個標準的人生就不成功。職業發展的週期、標準和參照系都會發生變化,這才是“無限遊戲”的特點——是一個無固定參照系、無確定時間節點、不斷變化的環境。
對於剛進入職場的新人,最大的正反饋可能往往來自上級或導師的認可。因為沒有固定的量化評價體系,當他們工作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對未來感到迷茫,不知道該選擇什麼樣的路徑。這種沒有明確參照系的職業發展環境,要求我們在思維和行動上做好更充分的準備,特別是要調整對評價體系的認知,培養更強的耐心。
Q4
剛入職的工程師如何快速適應新環境?
1. 主動尋求指導與幫助:新人需要有經驗豐富的師兄或師姐帶領,幫助熟悉公司內部的工具、程式碼規範、許可權流程以及問題解決的途徑。缺乏這些資源時,可以主動提出編寫新人指南,這是一個幫助你進行通盤梳理的方法,也是一個獲得認可的好機會。
2. 明確標準與參考系:熟悉公司內部的評價體系和程式碼規範,瞭解哪些程式碼設計被視為優雅,哪些做法是好習慣,要及時向資深員工請教,包括工作流程中的最佳實踐,以及與他人溝通的頻率和方式。
3. 避免錯誤與忌諱:要注意工作中的禁忌事項,避免犯下嚴重錯誤。例如,不要在週五晚提交程式碼等工程師的職場“常識”。新人應該儘早去了解這些“坑”,以避免在工作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4. 勇於提問:新人在入職時,務必主動提問,即使問題看似簡單或重複。問清楚之後才能快速建立自己的工作節奏,並減少犯錯的可能性。
Q5
如何判斷Mentor是否適合自己?
人生充滿機率,一個好的mentor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可以透過加入相對較好的平臺來保障會遇到的mentor的基本線。
同學們在尋找mentor時,應該重點關注兩個關鍵點:第一,mentor能否提供有效的、可迭代的資訊,尤其是能夠給出明確的反饋和幫助新人不斷調整方向;第二,要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如果在與mentor互動中持續感覺不適,且沒有獲得正向反饋,可能需要重新評估mentor的適合度。
另外,當同學們發現自身的困惑時,也可以透過向周圍的其他人尋求幫助、從網路平臺等外部渠道收集資訊,從而獲取更多的支援和指導,增強自我保護能力。這種外部幫助與資訊源的積累,可以起到類似於鎧甲的作用,幫助新人更好地應對職場中的挑戰。
以上就是本期訪談上半部分的內容啦~
下期將繼續介紹如何培養軟硬實力,如何問一個好問題等
點選關注,第一時間接收最新職場指南 ✨
嘉賓|Richard

採訪|Nicole
編輯|Gladys
關注我們
陪你從校園到職場
饅頭工坊 | Mentor Workshop
完整版訪談點選閱讀原文即可收聽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其他平臺同名賬號
小宇宙|喜馬拉雅|小紅書|微信公眾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