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有美媒3日援引美政府官員的話抱怨稱,中國已經連續三個月未購買美國原油,這是自2018年以來的最長紀錄。這無異於給了本就面臨著油價下跌壓力的美國頁岩油開採商一記新的打擊。有分析認為,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給市場帶來了衝擊,而中國買家的缺席,導致美國海外原油銷售量暴跌至兩年來的最低水平。
實際上,中國拒絕進口的何止只有美國石油,美國的大豆、玉米等農產品,也再也收不到中方的訂單了,加上中國稀土和磁鐵等戰略礦產的出口管制,說明中美之間雖說已達成相關協議,但兩國之間的貿易戰火遠未消失。美國總統日前放出風聲將率領一個龐大的商業代表團訪華,顯然就是為了解決中美之間在貿易領域存在的這些問題。換句話說,相比美國對華基本已無牌可打,但中國“反挑釁工具箱”裡面的工具多的是。
美國挑起的關稅大戰,結果非但沒能達到他們當初想要的結果,反而給自身貿易進出口帶來前所未有的打擊。而中方停止進口美國多個種類的大宗商品,為其貿易逆差不斷擴大“貢獻了”不少百分比。美國商務部3日公佈的貿易資料顯示,該國實行的關稅政策繼續給其經濟帶來衝擊,5月份的進出口均出現萎縮,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美國5月份工業用品和原材料出口額降幅明顯,整體出口額下降4%。
美國對外打關稅戰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意味著白宮很難讓這場關稅戰長期化,原因很簡單,美國經濟和市場承受不起這樣的折騰。因此,有了中國正面剛美國的事例,疊加美國經濟和市場受此影響嚴重,無疑讓大多數國家在關稅問題上,拒絕向美國“下跪”。現在美國給予他國對等關稅90天豁免期將在7月9日到期,但目前跟美國達成協議的卻寥寥無幾。
而且,據央視新聞報道,現在距離美方設定的所謂關稅談判截止日期還剩不到一週時間,但歐盟、日本、印度等多方都強調了捍衛自身利益的堅定立場。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3日表示,歐盟已“準備好與美國達成一項原則性協議”。但若談判失敗,歐盟將堅決採取反制措施以保護歐洲經濟,其中當然就包括徵收美國數字服務關稅。與此同時,進行多輪磋商後,日本和美國之間的貿易談判陷入僵局。面對美國徵稅威脅時,日本首相石破茂2日則回應稱,日本將“堅定維護國家利益”。另外,印度拒絕降低對美國玉米、大豆、小麥等產品徵收的關稅。該國財長強調說,農業和乳製品是印美貿易談判中的兩大“紅線”。有印媒在報道中指出:在這個問題上,印度態度強硬,絕不可能做出讓步。

顯然,日印歐等夥伴的拒不妥協,這就意味著,可能不會有人在7月9日之前與美國簽署協議,除非美國自願做出讓步。這就意味著,美國政府將面臨兩個艱難選擇:在7月9日過後,白宮要麼厚著臉皮延長豁免期限,讓這種傷人害己的危機持續下去。要麼硬著頭皮對所有貿易伙伴開戰,在國際舞臺上演繹一場與盟友互相傷害的“大戲”。當然,他們還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認慫服軟,停止向他國發動貿易挑釁,大家好好過日子。當然,是否迫使白宮認輸服軟,取決於日印歐等國能否有中國同樣的決心和意志。畢竟,只要全球各國聯手,不信美國政府能不“下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