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丨Midjourney
從“金融廢墟”到全球資本投資中國的核心樞紐,港股僅用了一年時間。
2024年,港股IPO七成新股首日破發,有投資人放狠話:"誰敢上市就打斷腿";一年後,散戶瘋狂打新,並高喊:“別問能不能上車,就問你懂不懂政策?”
今年上半年,港股IPO瘋狂延續。寧德時代、海天味業、恆瑞醫藥等A股大塊頭齊聚港股,六個月就有240家企業蜂擁而入,身後還有220家在排隊(截至6月30日)。
僅僅半年時間,港股43只新股IPO上市,有人戲稱,“港交所的金鑼都不夠用了”。數量較2024年同期增加了43.3%;新股募資1067.1億港元,一舉登頂全球IPO募資榜首,超過大洋彼岸的納斯達克(713億港元)。
時間拉回到2019年,彼時的香港也還是全球IPO老大。但接下來的幾年,疫情、風波、全球經貿動盪,估值過低、流動性枯竭,這個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一度有日薄西山的勢頭,甚至被人稱作“金融廢墟”。
但和新加坡等海外金融城市不同,香港的真正後盾是整個中國大陸,從最早的國企紅籌股,到網際網路企業,中概股迴歸,再到如今更多實業企業上市,香港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的前哨站。
港交所的存在和繁榮,強化了香港的“超級聯絡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未來,大陸和香港的聯絡會日益緊密,港交所的歷史地位還會繼續抬升。

IPO大潮
當下港股IPO盛況,不禁讓人聯想到 2020年開始的中概迴歸浪潮,以及上世紀90年代由青島啤酒開始為代表、國有企業踏出的赴港上市步伐。
歷史不會刻板重演,而這一次,意義會更加重大。
夏日流火,香港金融大會堂裡的鑼聲密集。
5月20日,鋰電巨無霸寧德時代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交易所大廳擠滿了拿著手機直播的投行精英。此次,寧王赴港募資約357億港元,創下今年全球最大IPO,其港股市值更是罕見地超越了A股近3000億元。
一個月後“醬油茅”海天味業H股上市,一舉募得資金101億港元,超額認購逾930倍,足見港股打新有多麼瘋狂。
此外,A股醫藥一哥恆瑞醫藥、茶飲巨無霸蜜雪集團等核心業務都在中國內地的企業也選擇在港股吸引全球投資者。其中恆瑞醫藥港股融資額是A股的3倍;而藉助香港資本市場,蜜雪冰城創始人張紅超身價突破2000億港元,超過秦英林成為河南新首富。而包括老鋪黃金、泡泡瑪特、衛龍食品在內的已上市公司,則是掀起了新消費的浪潮。
多項便利措施加持下,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正加速湧入港交所。
6月26日和6月30日,每天都同時有三家企業鳴鑼上市,7月9日,更是單日迎來五家企業集體掛牌的罕見景象。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港股共有43只新股IPO,而去年同期僅有30家,新股首發募資累計1067.1億港元,超越納斯達克(713億港元),重回全球第一寶座。而僅僅兩年前,港交所融資額罕見跌出了全球TOP5。

資料顯示,僅在過去的5月,就有40多家企業遞表。截至上半年末,共240家企業集體湧入,後面排隊的數量增加到220家,其中219家均為今年遞表。

德勤中國預測,今年香港上市新股可達80只,融資2000億港元,有望坐上全球頭把交椅。其中預計25只都是“A+H”新股,可見香港資本市場對大陸企業的承接能力。
一掃過去兩年的陰霾,從上市數量和規模來看,這一輪港股IPO浪潮,已經坐實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股市主要以長和、新鴻基等房地產公司,及港燈、中華燃氣等本地公共事業類上市公司為主,結構比較單一。
1984年,中資企業收購香港上市公司(中信集團注資嘉華銀行)開啟“紅籌模式”,港股開始增添了一抹中資成分;1993年,青島啤酒成為首家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點燃了國企赴港上市之火。此後三大運營商、大型能源企業、大金融公司們紛至沓來。
到2010年左右,網際網路經濟開始繁榮,但由於彼時港交所並不允許“同股不同權”的企業上市,阿里巴巴沒能入駐港交所。
時任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對此有著清晰的認知:“新科技和新經濟已經成為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浪潮……雖然我們錯過了一兩個大的IPO,但已經開始認真思考香港應該如何與時俱進、如何鞏固自己獨特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了。”
四年後改革措施落地,阿里巴巴終於得償登陸港交所,百度、京東、網易也迴歸港股。
如今,新消費、新科技、創新藥龍頭企業們在港股講述起新的“中國故事”,香港資本市場如同血親紐帶一般,聯絡起內地企業的國際資本之間的關係。
最具典型意義的一個例子就是,寧德時代選擇將90%的港股募資投向匈牙利工廠,據說投行人士凌晨兩點還在改招股書:"歐洲客戶只認港股上市的供應鏈"。美的賬上躺著千億現金根本不缺錢,執意南下的原因也是覬覦全球市場。

港股IPO沸騰,同樣也隱藏著中國金融、中國資本與華爾街金融資本力量之間的暗戰博弈。
港股融資重回巔峰,同時也是中國金融機構國際化的再次加速。今年已上市企業中,中金幫助13家上市搶得頭名,中信和華泰以9家並列第二;排隊中的220家企業,幾乎由清一色的中資保薦機構包攬。摩根士丹利、高盛、UBS、花旗這些資本大鱷則相形見絀。


當蜜雪冰城用4元檸檬水撬動全球資本,極致中國供應鏈+工業克蘇魯+數字化賦能,再加上“農村包圍城市”的打法,國際資本老炮們直呼看不懂;
老鋪黃金沿用古法技藝打造現代奢侈品,講出了一個關於文化與貴金屬的雙重故事。如今搶購老鋪的產品,就像約閨蜜一起喝下午茶,股票的PE因此被推高至120倍。重倉老鋪黃金的基金經理認為,這家公司已經將高階產品價值公式“產品價值=功能價值+情緒價值+資產價值”演繹到極致,而這套估值體系與國際投行所秉承的投資邏輯對比,顯然難以恰合。
當Labubu席捲全球年輕人的錢包,這個咧開嘴大笑的娃娃,讓泡泡瑪特股價自最低谷飆升21倍,全球秉承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者們只能目瞪口呆。
據說,招商證券國際組建30人團隊專攻特專科技領域,用"管線估值法"評估創新藥企,甚至會用"使用者資產模型"測算奶茶店的價值。
由於發行火爆,近年來,甚至出現了外資投行人才流向香港中資金融機構的跡象。這些跳槽的銀行家帶著高盛、摩根士丹利的客戶名單加入戰局。
中資投行用"中國式估值"爭奪定價權,來自大陸的中國資金則直接攪動港股的交易邏輯。
今年以來,南向資金狂掃7300億港元,成交佔比從去年的34.6% 躍升至43.9%,意味著內地資金已掌握港股近半數交易話語權。

互聯互通標的持續擴容,滬深港通ETF標的範圍擴大,稅收優惠政策延續,三箭齊發,港股制度紅利持續吸引源頭活水。今年以來,恒生指數以22%漲幅碾壓全球主要股指。
當南向資金每年貢獻超7000億港元增量,險資配置突破51%,大型網際網路+AI+新消費+創新藥上市公司構成港股前沿陣地,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就此發軔。理想狀態下,香港金融市場將脫離歐美定價體系,成為人民幣資產全球定價的主陣地。
中國資產+中國故事+中國定價+中國資本,一場定位香港的金融大戰,天平已經開始傾斜。

1866年,香港最早的證券交易活動開始萌發。直至多年之後,英國商人保羅·查特於1891年成立了香港股票經紀人協會,才標誌著香港首個證券交易所誕生。
此後一個世紀,香港金融市場淪為外資企業融資,及英屬殖民地經濟的附庸。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香港會”、“遠東會”四會鼎立。1986年,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開業,四會完成了合併。
到2000年3月,香港聯合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及中央結算公司合併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後在聯交所上市,成為全球首批上市的交易所之一。

經過25年發展,目前中國內地企業市值已佔港股總市值的81%,港股已是國際投資者買入中國資產的必逛“貨架”。
經歷百年風雨,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遭遇諸多挑戰,疫情、政治風波、國際經貿動盪,自身制度缺陷等等,都曾讓外界對香港的未來產生懷疑,但每一次,香港都能達到全新的高度。
多重優勢加持之下的香港金融市場,顯然不會演變為新加坡那樣雞肋尷尬的境地。眼下,新加坡金融市場的融資能力、成交量都急速萎縮。無論是股債還是商品交易,新加坡都無法媲美香港。
2025年,新加坡股市驚現資本大逃亡,11家企業4個月內集體退市。滙豐、渣打將亞太總部遷回維港,新加坡長期經營的所謂“金融避風港”神話正在快速退去。
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港股市場始終在自我改革:
打破“同股不同權”的上市限制,擁抱中概股;
增設第18A章,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23年推出第18C章,支援“特專科技”企業融資;
2024年引入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機制,形成多元化上市通道,讓港股市場成為新經濟融資與投資熱土;
機制方面,開通滬深港通,持續最佳化債券通、互換通,為港股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根據最新的改革措施,將允許在港上市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按照政策規定在深圳上市,意味著未來有望迎來全新的“H+A”型上市公司。
國際動亂中的機遇,無可替代的橋樑作用,精英人才的虹吸效應,天時地利人和,香港正在擊碎“金融廢墟”的謬論,打破新加坡的金融神話。可以預見的是,這顆東方明珠必然會在將來再次釋放出璀璨的光芒,只是這一次,不會再和幾十年前的繁榮一樣。





